12.16 古代“四大贤母”,除了孟母、岳母,你知道另外两位是谁吗?

记得一位著名人物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首先接触到的便是他的母亲。母亲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每个母亲都是伟大的,无私的,但是她的胸怀、她的道德修养、她的教育方式却是不同的,这一切直接影响孩子一生。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决定着孩子形成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他将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在祖国需要他的时候,在面临生死抉择时,他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母亲决定着孩子的命运,进而影响民族的未来。

母亲的教育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历史长河中,从来不缺乏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和流芳千古的英雄人物。而在这些英雄的背后,无不默默矗立着一个伟大母亲。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历史的偏见,这些伟大母亲都默默无闻,没有在史册上没有留下她们的名字。但是,人们依旧记住了她们中的代表,那就是载入光辉史册的古代“四大贤母”。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今天说到古代“四大贤母”的时候,很多人只能记起其中的一位或两位。孟母是人人皆知的,那么其他几位呢?

孟母断杼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是《三字经》中为人熟知的话,说的是“四大贤母”之首——孟母三迁和孟母断杼的故事。为了能给幼小的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教育环境,孟母仉氏带着孟子连续三次搬家,直到搬到一家学堂附近,将孟子引导到读书学礼的正道上来。看到孟子学习懈怠,孟母含泪割断正在织的布匹,用事实教育孟子学习正如织布一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最终将一事无成。孟母教育孟子的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她一直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母亲,影响着世人。

孟母三迁

除了孟母,大家还应该熟悉岳母。岳母刺字的故事,千古流传。北宋的“靖康之耻”,金人不但掳走了徽钦二帝和数以千计的臣工嫔妃,还强占了半壁江山。不但如此,金人还步步紧逼,继续南下,攻打龟缩在长江以南的南宋小朝廷。铁骑南下,金兵来势汹汹。敌强我弱,迎战凶多吉少。在此国难当头、生死存亡之际,是苟且偷生,做亡国奴来保全子嗣,还是舍生取义,置生死于不顾来报效朝廷?英雄的母亲大义凛然,毫不犹豫鼓励儿子岳飞参军从戎,精忠报国。她为了激励儿子,亲自用绣花针在儿子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正是因为有了母亲的激励,才使得岳飞投军后,奋勇杀敌、义无反顾,痛击金兵,南宋朝廷得以延续下去。

岳母刺字

孟母和岳母是大多数人熟知的,但另两位欧母和陶母,可能有些朋友并不熟悉。欧母是北宋欧阳修之母。欧阳修能够成为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母亲的伟大教育分不开。在欧阳修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欧母孤身一人辛苦拉扯着幼小的欧阳修,家境衰落,生活拮据,困难可想而知。但是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欧母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将儿子养大,并用最原始的方式——画荻教子,教欧阳修识字:没钱买笔墨纸砚,欧母就用芦苇杆代替,在地上铺一层沙,把地当纸,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写字。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欧阳修读书识字,聆听母亲教给他的做人道理,终于成长为一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大文豪。

画荻教子

陶母是东晋陶侃之母。陶侃是一代名将,为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做出了贡献。陶母早年丧夫,她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陶侃读书,教陶侃做人。在教育儿子方面,陶母留下了“截发筵宾”和“封坛退鲊”两个故事,广为流传。据说,某年同郡孝廉范逵访贤遇大雪,借宿陶侃家。陶家家贫,人无餐饭,马无饲料,无以待客。陶母只好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换钱购买酒菜。又揭去自己床铺上的稻草席,剁碎喂马。陶母举动让范逵大为感动,遂举荐陶侃拜授郎中,这就是著名的“截发筵宾”的典故。

截发延宾

后来,陶侃曾在浙江海阳做县吏,监管渔业。有一次,一位下属送了一坛鱼鲊(腌鱼)给陶侃,孝顺的陶侃马上想到一生贫居乡间的老母亲,便托乡人带给母亲。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鲊退了回来,并附信一封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晋书》卷九十六《陶侃母湛氏传》)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鲊和回信,大为震动,更愧疚万分。他下定决心,一生遵循母亲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这就是“封坛退鲊”的典故。

陶母责子

岁月的长河一刻也不停歇,多少英雄的故事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是,孟母、陶母、欧母、岳母,这四位伟大的母亲,她们伟大的事迹却永远闪耀着灿烂的光辉,激励着世人,影响着中华儿女,并将永远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