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弯曲膝盖抱着“睡”——神秘的屈肢葬

屈肢葬是古代一种独特的丧葬形式,也是文化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与土葬中最为常见的正面平躺入葬方式不同的是,被屈肢葬的墓主们不论是仰身、侧身还是俯身,都会以不同程度弯曲腿部。有时弯曲的角度非常之大,使得死者大腿正面非常贴近腹部了,恐怕需要在死者身体僵硬之前用布条或者皮绳等对尸体加以捆绑,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屈肢葬


人们为什么要屈肢葬?

这是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有人从“事死如生”角度出发,觉得这是大多数人日常睡眠中最放松自然的姿势,选择这个姿势下葬可以助死者舒适的长眠;有人认为这是灵魂轮回的信仰,人们出生前在母体内最常保持的就是这个姿势,怎么来到人间就怎么离开人间,可以让死者尽快投胎转世;有人认为这是约束灵魂,防止作祟的仪式,屈扎尸体表示不得捣乱,速速离开……

神秘的屈肢葬在我国延续的历史很长,广泛分布于各个地域,因此在每个时间段或不同地区代表的含义都可能不同,也引发考古学者们不断的探索讨论。

中国最早的屈肢葬出现于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广西北部等地),之后在南方(约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前1900年)、北方(约公元前6000年至前1世纪)和西北方(约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9世纪)以及日本列岛(绳文时代)都成为过主流葬式,但最后都被直肢葬

(维持死者自然平直体态)取代。这种变化一般由战争,社会动荡导致的大规模人口迁徙或文化整合导致。


西安地区秦墓中的各式屈肢葬


以西北地区的秦人为例,屈肢葬在关中地区秦文化中曾经占有重要地位。据资料显示,在所有解放后于陕西、甘肃地区发掘的春秋战国墓中,屈肢葬的比率高达70%。除了明显的高比例外,更有学者留意到:这一时期的大型秦墓,葬式均为直肢葬;中型秦墓中直肢葬和屈肢葬兼而有之;而小型秦墓几乎均为屈肢葬。

比如,在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秦人的西垂陵区)中,发现有漆木棺和小型礼器的7位殉人随墓主人全部直肢葬,而墓道填土中生殉或杀殉的12个殉葬人就都是屈肢葬。

因而,不少学者认为

葬式的差别与秦人社会等级高下相关,只有贵族奴隶主才能直着下葬。也有学者认为“秦墓中的直肢葬和屈肢葬既有等级高下之分,可能又有族群方面的含义,即社会上层和下层各有不同的来源”(梁云《从秦墓葬俗看秦文化的形成》),意思是秦国的大贵族阶层原是中原的“商奄之民”(“ 周武王既克殷,乃设三监于殷。武王陟,商邑兴反……成王伐商奄,杀飞廉,西迁商奄之民与邾圄,以御奴徂之戎,是秦先人”《清华楚简.系年》),尊崇的是周文化;而秦社会的底层人民极有可能是当地的戎人,沿用的是戎狄文化,两拨人葬式差异来源于文化差异。

礼县秦公大墓出土黄金饰片


在这个例子中,屈肢葬是源于当时秦国礼制的上下区分?还是由某个当地原始部族在融合时,带入了原有的习俗?为了找到答案,除了田野考古提供的资料,我们更需要如体质人类学之类的其他学科提供协助,通过勘测区域内大量人骨资料建立数据库并最终确定各族群的来源地。

有趣的是,在法国、意大利、俄罗斯、肯尼亚等地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的主要葬式也是屈肢葬,与中国出现屈肢葬的时间大致相符,难道这是人类共同遵守一个大传统?看来除了中国境内的大量未解之疑,我们也需要放眼世界,思考全人类共同留下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