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 韩国,能在战国立足确有过人之处!

历史很繁,我来把它简化;历史很乱,我来把它梳理;历史很枯燥,我来让它有趣起来!

魏国就写到这里了,接下去,写一写晋国出来的另一位兄弟,韩国。三家分晋后,七雄并立的局面就产生了,韩国一下子就脱掉了大晋国的外衣,裸露在华夏大地。历史的原因,韩国位置比较尴尬,具体是这样的,韩国北有魏赵,东有齐,南面有楚,西有秦,是四面受敌,再加上韩国土地面积最小,理所当然就成为七雄中最雄不起来的一个。

不过,就像土行孙会别人都不会的遁地术一样,韩国人也有几样独到的能耐,韩国有闻名天下的兵器,弩。当时有句俗语,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射的比其他国家的都要远,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不管怎么说吧,这些也是韩国的核心战斗力。

在韩国独立的前几十年里,一直都正确摆正自己的位置,尽量不和别人发生冲突,参与的那几场战争,大多数也都是和别人联手,所以基本没怎么吃过亏。事情总有例外的时候,由于历史渊源,韩国和郑国是世代的好冤家,再加上当年分家的时候,韩国人熊地少不说,还被分的七零八落,笼统的可以这么说,郑国的两侧都是韩国领土,韩国要是收编了郑国,不但是增加了领土面积,还保证了领土的整齐性。

本来这郑国是处在韩魏楚三国势力范围之内,韩国最弱,对郑国是看得见,摸得着,就是下不了手。正好有那么一次,魏国和楚国打起来了,顾不上郑国,这时候的韩哀侯趁机攻打郑国,一举吞下郑国,终于把自己的国家连到了一起。为了防止楚魏两国搞阴谋,也为了防止郑国反革命实力东山再起,韩国干脆迁都了,把郑国原来的都城当做自己的新都城,彻彻底底的吃了个饱饭。

公元前354年,魏国出兵攻打韩国。包围了宅阳,此时的国君韩昭侯一筹莫展,不管吧,土地没了,去和人家玩命吧,明显干不过,白白牺牲弟兄性命。看看台阶下面的大臣,大家个个恨不得把头低到膝盖下面去,韩昭侯无奈啊,也只好随大流,深深低下了头。

突然从台下传来一个声音,大王可以低头,但不是在这里。

抬头一看,说话的人是一个没什么印象的小官。你为何这么说?对了,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申不害。

申不害,郑国人氏,本是郑国的一个小官,后来韩国收编了郑国,同时收编了郑国的子民,申不害也就改了户口本,成为韩国的一个小官。今天韩国大难当前,韩昭侯本着人多智慧多的原则,把申不害这个职位的小官也请了过来,本来前面都是自己的长官,申不害没想到自己会有发言机会,可机会还就是降临了。

大王,我建议您亲自去见一见魏惠王。

哦?你详细说说你的见地。

是这样的,韩国的当务之急是要解被困之围,常言道,伸手不打笑脸人,示弱是避免挨揍的最好办法。现在明摆着魏国很强大,鲁宋卫各国国都去朝见,大王若是能和他们一样,到魏国走一趟,满足了魏惠王的虚荣心,我想魏国必会撤军。

韩昭侯想想也是,为了国家嘛,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就亲自去朝见魏惠王,魏惠王大喜,马上撤回围城之军,还和韩国签订了和平友好协定。大功告成,韩昭侯对申不害是刮目相看,升官,涨工资,还特别指示,以后国家有事,你一定要到场。

申不害没有让韩昭侯久等,第二年,欺负人成性的魏国出兵攻打赵国,赵国也是打不过人家,就向齐国和韩国求救,韩昭侯第一个就问申不害,你说,我们是救还是不救啊?申不害没吱声,低头做沉思状。韩昭侯用手捅了他一下,问你话那?

哦,问我啊,申不害伸直腰身,握了握拳头。大王,这可是重要的国家大事,您容我回家考虑考虑吧!

上一回申不害挺身而出,其实是冒了很大风险的,本来就是小官嘛,犯了错误,损失也不会太大,现在不行了,地位也有了,工资也涨了,最关键是现在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了,要是说错了话,以后的日子就不知道怎么过了,所以申不害要做好充足准备,才敢回答韩昭侯的问题。

当天夜里,申不害分别见了两个人,阐述了自己不同的两套观点,一个是救,一个是不救,都说的有理有据,催人泪下。二人一看是当年靠智慧解救韩国的申先生,自然是深信不疑,第二天在朝堂之上,二人分别转述了申不害教的东西。

好不容易有两个拿主意的人,说的还是两条路,韩昭侯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不过没关系,申不害已经观察的够久了,他发现韩昭侯还是一个有血性的国君,本身就有和魏国为敌的念头,只不过缺少精神支持,等到君臣二人私下在一起之时,申不害向韩昭侯抛出了自己的终极方案,联合齐国,一起发兵攻打魏国,让魏国不得不放弃赵国,回军自保。

如果说第一次韩昭侯对申不害是刮目相看,这一次就是深信不疑了,他发现,原来这位郑国贱臣,是治国安邦抵御外强的一把好手。魏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任用贤臣,锐意改革,我韩国有此人才,不能暴殄天物啊。

公元前351年,韩昭侯力排众议,任命申不害为相国,开始改革。国君的信任,之前成功造就的自信,申不害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了。

韩国有三大贵族,侠氏、公厘氏和段氏,这三大家族占据着大量土地,每家都有自己的小炮楼,还有家丁护院,财产无数,粮食充足,完全是独立小王国的做派。现在有韩昭侯的撑腰,申不害出手了,这回改革的更加彻底,针对贵族做出如下措施。

第一,收回贵族的特权,该纳税纳税,该出劳工的出劳工;

第二,动用拆迁队,拆除贵族碉堡;

第三,贵族所有财产全部充公,纳入国库;

第四,所有贵族家丁充公,纳入国家编制。

这么一来,韩国权力集中在韩昭侯手中,有利于统一号令,国家金库得到充实。富裕的国家好办事,国家军事力量得到良好补充,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了。

此为改革第一步,当然还有其他步骤,对贵族们动了刀,放了血,效果很显著,接下来就要革官员们的命了。申不害长期以来,都是底层小官,深知那些大老爷的做派,和下层官吏的苦衷,改革方案如下:

实行绩效考核制,每年定期对官员政绩口碑进行考核,及格的留任,优秀的升官,不达标的滚蛋。

这项措施,效果更加显著,底层官员有了升迁的希望,高高在上的老爷们也不敢敷衍了事,为了美好的明天,大家都干疯了,整个韩国呈现出了一派勃勃生机。

当官的作为了,下一步就要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了,历来民以食为天,土地又是耕作的基本,申不害下令:

全国范围内,鼓励开荒种田,这一下子韩国的粮库就充实起来。与此同时,还大力发展民间手工艺,特别是铸造技术,有了政策引导,下面自然上路,韩国的兵器制造水平,很快就站在了战国的金字塔顶,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申不害为相十五年,韩昭侯在他的辅助下,限制了贵族的特权,强化了君主的权力,国内没有政乱,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兵强马壮,仓库充实,天下诸侯不敢轻视。使韩国虽以小国之身,林立于列强之中,依旧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