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 多尔衮大权在握,为何还让这个王爷和他一同辅佐顺治皇帝

公元1643年,皇太极于盛京清宁宫猝死。死得突然,没有立储君。

皇太极死后,皇太极长子豪格与皇太极兄弟多尔衮成了皇位主要竞争对手。随后,朝中大臣和诸王们也分成两派,一派支持“父死子继”,一派支持“兄终弟及”。双方互不相让,剑拔弩张。

诸大臣表决,必须立先帝之子为皇帝。

(多尔衮剧照)

因为有这个表决,本来胜算较大的多尔衮,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推举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帝。做为条件,他表示,必须让自己与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为辅政大臣。

为什么多尔衮会选择济尔哈朗与自己共同辅佐福临呢?

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同母兄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他11岁的时候,舒尔哈齐因与努尔哈赤分庭抗争,另立门户,遭到了努尔哈赤的打压。舒尔哈齐虽认罪,但还是遭到努尔哈赤的幽禁,不久,便死于高墙之内。

努尔哈赤见济尔哈朗年幼,便将他养在自己身边,对他视如己出。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一样,在年少时便追随自己南征北战,建功立业。

济尔哈朗年少即遭受家变后,深知“强凌弱,众暴寡”的厉害,自小便养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他从来没表露过要为父兄报仇的意思,再加上努尔哈赤待他不薄,所以,他一直对努尔哈赤极为忠心。

后来,因他战功累累,在他年纪尚轻时,便被努尔哈赤封为和硕贝勒,成为共掌国政的八大贝勒之一。

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位后,皇太极又封济尔哈朗为和硕郑亲王,成为同理国政的四大亲王之一。

(济尔哈朗剧照)

皇太极设立六部之后,又将刑部交予他掌管。

史料记载,济尔哈朗对皇太极“所委部事,不敢有误,必尽力办之”。

后来,皇太极与明军作战,济尔哈朗做为主将,在大凌河及松锦大战中,都有出色的表现,创下九连胜的纪录,成为皇太极执政时期功勋最为卓越的将领。皇太极在执政的十几年中,对他一直“恩养之厚,迥异众人”,从不曾责罚过他一次。

皇太极猝死后,济尔哈朗在皇太极皇弟皇子的皇位争夺中,谨慎地保持了中立的态度。

这样一来,他成了豪格和多尔衮争取的对象。毕竟他统领着正蓝旗,再加上他又是先帝器重的朝臣。在发言权上,如果皇太极哥哥大贝勒代善排第一,那他就必须排第二。所以,豪格和多尔衮都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在八旗旗主会议上,大贝勒代善首先表示,应由先帝之子豪格继承大统。正黄、镶黄旗大臣也纷纷赞同。

然而,多尔衮的兄弟团却坚决反对豪格继位,一再坚持应由多尔衮继承王位。

就在这最紧要关头,豪格却谦让皇位。结果这一让便让多尔衮找到了他不愿继位的由头。

(王位之争,取图片其意)

两黄旗大臣,眼看多尔衮极有可能登上皇位,于是拔剑相向,表示,若不是先皇之子继位,我等立刻追随先帝而去。

眼见一场八旗分裂之战就要上演,多尔衮掂量了下自己的实力,觉得胜算不大,于是退而求其次,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同时表示,要由他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济尔哈朗算得上是先帝最为器重的人。因此,在情理上,被大臣和其他亲王们看作是豪格一派。所以,豪格一派的人也没有意见。

同时,又因他生性谨慎,处处隐忍,从不爽快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多尔衮也觉得,让济尔哈朗一同辅政,势必不会和自己针锋相对。

其他既不是豪格一派,也不是多尔衮一派,只是希望由先帝儿子继位的大臣们,看是福临继位,也无话可说。

(福临继位)

就这样,福临登上了皇位,是为顺治。

济尔哈朗辅政后表示:以后但凡大臣们奏报政事,先报知多尔衮。在排序及宴会礼仪上,均让多尔衮在前,他在次。如此一来,多尔衮便成了第一摄政王,而本该排在多尔衮之前的济尔哈朗,则退居其次。

可惜就算如此,多尔衮还是对他不放心。没过多久,多尔衮便以“建筑府第逾制”的罪名,罢免了他的辅政职权,让他退出政坛。

(参考史料:《清史稿·列传二·诸王一》 )

多尔衮大权在握,为何还让这个王爷和他一同辅佐顺治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