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驚喜!呼和浩特竟有這樣富有年代感的展館

今天,小編為大家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玩的地方:在這裡,你可以找到和童年小夥伴打沙包,踢毛健的樂趣,能看到老一輩莊稼人種糧食,住平房的過去,還能瞭解天蒼蒼野茫茫的內蒙古一步步走向城市現代化的進程。與陳列著大恐龍骨架的博物館迥然不同,這裡滿溢的人文氣息定能讓你出其不意樂在其中......

呼和浩特市賽罕區綜合展覽館近期開放了,展館位於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市民綜合服務中心的賽罕區綜合展覽館大樓。展館開放共三層,其中的一層民俗展廳分為農事習俗、生產生活習俗、節慶習俗、文化習俗、 蒙古族習俗和收藏文化六大區域。展館以物質生產和精神文化為主線,逼真的景觀復原為主調,大量精美文物和珍貴照片為支撐,輔以生動形象的繪畫雕塑、影視圖像等現代化陳列手段,再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區的民風民俗。

農事習俗區:農事看似簡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卻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那揮舞的鋤頭和鹹澀的汗水背後,也蘊含了幾多勞作的辛苦。不老陰山,九曲黃河,農事耕作在綠水青山的掩映下,曾經貫穿了許多人一輩子的生活。春種秋收,夏鋤冬藏,是多少人對土地的深深依戀。

生產生活習俗: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逶迤的青山腳下,蜿蜒的綠水河邊,多民族聚居交疊出層次豐富的生產和生活習俗,融匯成不同文化形態下相似的勞動工具的改進,生產技術的提高,沉澱了輩輩相傳的生產經驗。鋤頭、鐮刀、石磨,這些上個世紀的老物件被整齊的陳列在展覽館裡,彷彿在訴說著賽罕區的歷史和變化,濃郁的鄉土氣息也帶給遊客深深的鄉愁。在展館裡,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感慨千萬,寫滿時光滄桑的一件件展品似乎帶著他們回到了曾經青春洋溢,揮灑汗水的年紀。“走西口”民風、“農耕文化”、“遊牧文化”的有機結合,促使這一方土地上出現了風格迥異的生活方式和民居院落;也隨之產生了繁榮的集市文化。

節慶習俗:節慶習俗以其深刻的文化內涵世代相傳,以其獨特的主題綜合展現政治、經濟、文化現象。從歡樂團圓的傳統節日到見證成長的人生禮俗,無一不表達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在今天,人們還賦予了傳統節日和人生禮俗更多的含義,使得原本漸漸沒落的節慶禮俗得以繼承和發揚,換髮新的生機和活力。

文化習俗:物質匱乏的年代,儘管物質生活比較匱乏,但是娛樂活動豐富多彩,傳統的兒童遊戲、道具簡單的娛樂活動、場面精彩的體能競技,傳達的是樸素的生活智慧和趣味。藝術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朗朗上口的爬山調,栩栩如生的剪紙、通俗詼諧的二人臺,濃郁的生活氣息,也蘊含了人生哲理。

蒙古族習俗:古老燦爛的草原文明中,蒙古族風俗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散發著獨特的光輝,悠久的歷史賦予草原驕子傳奇的民俗色彩,特有的民俗習慣更是瞭解蒙古族文化傳統的一面鏡子。蒙古族傳統藝術:馬頭琴、呼麥、長調、好來寶。一聲“賽拜努”傳遞著馬背民族的熱情好客;一杯“下馬酒”掃去了遠方客人的車馬勞頓。伴著馬頭琴聲,想起那句------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

收藏文化:民間收藏是民俗文化傳承和發揚的載體,儘管時光流逝,但無形的民俗文化通過有形的收藏品得以重現光華,將遙不可及的民俗文化生動的演繹。這些收藏品真實的反映著遠去歲月里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詮釋著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精髓。一件件飽蘸洗禮的珍貴收藏,以其豐富多彩的內容、吉祥祝福的寓意、巧奪天工的技法和博大精深的內涵,靜靜的述說著往昔的日子。

展館位於南二環路內蒙古高級人民法院對面,公交車203路,34路可直達。市民可憑藉身份證於每週的週二,週四,週六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