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有荀彧、程昱等谋士,为什么他们不能识破庞统小小的连环计?

梦回鲤鱼溪


解这个问,需回到《三国演义》之中。

庞统刚献完连环计,临走前便被曹操手下的徐庶识破。

拜别,至江边正欲下船,忽见岸上一人,道袍竹冠,一把扯住统曰:“你好大胆!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你又来献连环计,只恐烧不尽绝!你们把出这等毒手来,只好瞒曹操,也须瞒我不得。”諕得庞统魂飞魄散。

这是徐庶是庞统的故人,又受刘备恩德,不肯为曹操点破,而是要求庞统教他从曹营脱身之际。

徐庶看出了不点破,程昱、荀攸等人可也是大谋士自然也瞒不过他们。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中写道:

操升帐谓众谋士曰:“若非天命助吾,安得凤雏妙计?铁索连舟,果然渡江如履平地。”程昱曰:“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

程昱的眼光很毒,一眼看出连锁战船的软肋是火攻。

操大笑曰:“程仲德虽有远虑,却还有见不到处。”
荀攸曰:“仲德之言甚是。丞相何故笑之?”

听到程昱的话,曹操大笑,另一个谋士荀攸也表示认同程昱的看法,提醒曹操注意。

在程昱和荀攸的话下,毛宗岗批注道:

北军未尝无人。

李渔也批道:

写程昱精细以形操不是一味朦瞳。

曹操自然不蠢,他也知道火攻是连锁战船的致命伤。

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

曹操的这一番解释,大有道理,毛宗岗在此批注道:

老贼未尝不奸猾。

钟伯敬也批注道:

操言大是,但云天时独不可以人力为。

听了曹操的解释,诸将皆拜伏曰:“丞相高见,众人不及。”程昱荀攸也是无法辩驳。

由此可见,不仅曹操的谋士荀攸程昱看出了火攻的危险,曹操也是知道的。只是火攻需要东南风才可以见效,而现在是隆冬之际,何来东南风呢?

毛宗岗在第四十八回总评道:

火攻之策,不但孔明、公瑾、庞统、黄盖所知,而徐庶、程昱、荀攸之所知也。徐庶不为操言之,而攸与昱则为操言矣;为操言之,而操未尝不知矣;知之而终不免于犯之,其故何哉?盖操知风之不东,而不知风之可借;知火之不利于南,而不知火之可转于北。

这一回故事其实是为接下来的诸葛亮借东风做了铺垫,更突出孔明的厉害。


微史春秋


首先声明一点:题主的问题,只能完全依据《三国演义》来论述回答;

其次纠正一点:题主提到的荀彧,应为荀攸之误。荀攸是荀彧的侄子,在赤壁之战中跟随曹操献计献策的是荀攸,而荀彧并未参战。

问题中所说的荀攸、程昱,是否真的被庞统连环计给蒙蔽的傻不愣登呢?我们先看一下,荀攸、程昱二人的才能到底如何?

荀攸

在《三国志》中对荀攸的描述有一句“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什么意思呢?大概意思就是,荀攸生平共计给曹操出谋划策十二条(当然不止12条,此处是说举足轻重、影响大局的12条),但是这12条并没有详尽记载。在三国志以及三国演义中,有迹可循的大概5-6条,比如在曹操南征张秀时荀攸献计却不被应允最终失败,比如在曹操征讨刘表张绣之后立即谏言东征吕布,比如在官渡之战时推荐徐晃截击袁绍粮草辎重,比如至关重要的献计奇袭乌巢最终大破袁军,比如建议曹操假意接收袁潭的请降导致袁谭袁尚兄弟分崩离析,等等。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官渡之战期间,荀攸完全是曹操的主心骨,他担当了曹操智囊主谋的角色。

程昱

程昱跟随曹操多年,出奇谋、立大功,是曹操集团资深谋士,深得曹操的信任。他的主要功劳有:1.曹操征讨徐州时,险些被吕布端了后窝,幸亏程昱力保鄄城(作者本人就是鄄城人)、范县、东阿三成不失。曹操归还后,亲自执程昱之手说道“若非程卿之力,吾无所归矣”;2.及时规劝曹操不要与袁绍结盟而屈居其下;3.及时力荐曹操杀死刘备以绝后患,曹操不听并且最终追悔莫及;4.向曹操推荐关羽斩杀颜良,借袁绍刀杀刘备而留关羽;5.胆识过人,曾以不到千人震慑袁绍大军南下之势,被曹操赞为“程昱之胆,过于贲、育”;6.圣手书生,以徐庶母亲手札赚取徐庶投奔曹营,害的玄德哭的鼻子一把泪一把的;等等。

在曹操智囊阵营中,荀彧、郭嘉、贾诩,如果他们三个的排名暂且不论先后,那么排在前三位应该没什么异议吧?接下来,程昱、荀攸两人,应该就是第四、五的位次了吧,至于满宠、许攸等,应该还要往后排。所以,程昱、荀攸完全有能力资本跻身曹操集团的“智囊五虎将”。

(荀彧、郭嘉、贾诩、程昱、荀攸)

那么好了,前三都没来(鬼才郭嘉已死),荀攸、程昱就真的被庞统耍的团团转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徐庶能看出来庞统的连环计,荀攸、程昱二人当然也能看出来!有人说,徐庶比他俩强,此言大错特错。在作者看来,从徐庶母亲和司马徽对徐庶投奔曹营的批判来看,徐庶就已经低了三分。退一步讲,作者罗贯中安排徐庶跳出来拽住庞统揭穿他的阴谋,除了彰显徐庶的机谋外,最主要的还是给徐庶安排一个去处和交代,因为此后徐庶在书中就消失了。

那么,荀攸、程昱二人对庞统的连环计,到底是一个什么态度呢?大概是两种情况,我们分别来看:

第一种情况:二人认定了庞统是诈降,连环计更是阴谋,但是不敢贸然撕破脸皮。

荀攸、程昱为什么不敢与庞统撕破脸皮、三头对证呢?或者是背地里在曹操面前揭穿庞统的真面孔也行啊!最根本的原因是,曹操对庞统深信不疑。

庞统演技高超,诈降简直天衣无缝。1.庞统的借口是周瑜嫉贤妒能,这是众所周知的:周瑜容不下卧龙诸葛亮,当然容不下凤雏庞统;2.庞统观看了曹操的水寨之后,不但对曹操大加恭维,而且对周瑜谩骂和诅咒,这让曹操很受用;3.庞统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北军的弊端,又设身处地的为北军作战着想;4.庞统以家属老小的性命安全相托付,拜求榜文以安宗族,这一点让曹操彻底吃了定心丸。

出于以上几点,曹操对庞统是深信不疑。

老板深信不疑了,荀攸、程昱作为员工也就不好多说什么了,否则就太不识趣了。大家还记得吗?刘备入川前,懵懂暗弱的刘璋欣然同意,其手下的忠臣死士诸如黄权、李恢、王累等,以死相谏,哪一个讨到好果子吃了?况且,在几天后曹操横槊赋诗时,因为刘馥说了句刺耳的话,就被曹操一槊刺死了!所以,荀攸、程昱二人深得为官做人之道,还是别引火上身吧。

第二种情况:二人对庞统投降的性质真伪难以辨清,但是认为庞统的连环计有水分和风险,但是不敢据理力争。

荀攸、程昱二人对连环计是深深忧虑的,而且提出了质疑。

1.在曹操锁战船置办齐备后,程昱首先提出“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荀攸也连连赞同支持。

2.东南风一起,程昱就赶紧入帐告诉曹操“今日东南风起,宜预提防”。

3.黄盖从江面上冲出来,程昱观察之后立即提醒曹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倘有诈谋,何以当之?”

荀攸、程昱二人自始至终对连环计持有保留意见、耿耿于怀,为什么就不敢在曹操面前据理力争呢?有以下原因:

1.曹操给他们俩上过课,主要是讲冬季的天气和风向情况,而且曹操对自己这堂课甚是满意;

2.曹操对锁战船这个项目已经拍板了,荀攸、程昱二人作为员工不会非得对着干,否则你让老板多没面子啊,日后会不会给你穿小鞋啊。反正我们已经提醒过了,项目又是你执意定下的,到时候出了问题我们也没责任!

3.庞统才气、名气太大,方案又似乎合情合理,如果荀攸、程昱二人据理力争,说不定多疑的曹操还会怀疑是不是你俩排外,怕别人抢了你们的功劳和名头?所以荀攸、程昱二人才不会自讨没趣。


凤凰西游


庞统献连环计的时候,曹操的谋士、也是刘备的前军师徐庶就识破了他的计谋。不过他曾发誓不为曹操设一谋,原来曹操为了把徐庶从刘备身边"挖"过来,用绑架他的母亲为要挟,徐是孝子无奈才投曹了,从那时起,徐庶发誓不为曹筹谋划策,这也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出处。



你好大胆!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你又来献连环计:只恐烧不尽绝!你们把出这等毒手来,只好瞒曹操,也须瞒我不得!——引自《三国演义》

由此可见,不是曹操手下没能人,只是曹种下了蒺藜扎了自己的脚。第二天徐庶借机带兵平韩遂、马腾的叛乱,离开了是非之地。

其实对曹操采用庞统连环计最早持反对意见的是扬州刺史刘馥。曹操把战船连了起来,果然庞大而平稳,在上面骑马都没问题。

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休言人可渡,马亦可走矣。乘此而行,任他风浪潮水上下,复何惧哉?——引自《三国演义》

曹操心中大悦,乘着月明星稀在江上和文武大臣开个"啪体",曹操诗兴大发,豪情满怀的赋诗一首,此时一群乌鸦飞了过来,曹操问,"啥兆头"?文武百官(此时程昱和荀攸都在场)皆说,没事,很正常,乌鸦听到丞相诗喝彩来了,曹大笑。



▲曹操横戟赋诗

可是就有不识时务的人,这个人就是扬州刺史刘馥,他乌鸦嘴里吐不出象牙来,他说:"丞相我总觉得这不是好兆头。"曹操正在兴头,正在畅想拿下孙权,抓住刘备,统一华夏揽大乔与小乔于身边。正意淫好梦呢,让刘馥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馥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操大怒曰:“汝安敢败吾兴!”手起一槊,刺死刘馥。众皆惊骇,遂罢宴。——引自《三国演义》

曹操当着众文武百官的面,杀了持不同意见的人,当时荀攸、程昱及众大臣心里怎么想呢?肯定是在想,主公心意已决,以后说话还是小心点吧,这也是以后荀攸和程昱提出看法不敢坚持真理的原因。



▲程昱

接下来曹操听不进不同意见,一意孤行采用庞统的连环计。在赤壁之战前,程昱看出了端倪,给曹操提醒,却被曹操自以为是的驳回了。因为有前车之鉴,程昱也不敢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

昱曰:“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操大笑曰:“程仲德虽有远虑,却还有见不到处。”荀攸曰:“仲德之言甚是,丞相何故笑之?”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引自《三国演义》

从前面这段对话,荀攸和程昱都想到和看到了采用"连环计"的隐患了,但曹操对天气知识太丰富了,不过曹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想不到还有"万一"呢?毕竟曹是北方人,长江天气基本知识也是从书本学来的。要说达到专而精我看未必,他总比不过从小生活在荆州的诸葛亮对长江天气的了解吧。



▲诸葛亮借东风

诸葛亮正是抓住了万一冬天有东北风这个小概率,以借东风的名义,利用冬天罕见的东北风火烧赤壁。综上,不是荀攸和程昱没看出来,而是"领导"自以为是不采纳也不提前防备,曹操太自信了,压根没想到会失败。其实想想也不难理解,他是携灭袁绍之威,想乘胜追击在他暮年实现他一统中原的宏愿。(当时曹54岁)。

曹操一意孤行,完全钻入了周瑜和诸葛亮设下的圈套,曹操自负和孤掷一注堵塞了"言路"。自始至终除了程昱和荀攸能提出意见外,其它谋士不敢多言,扬州刺史被杀就是个警示,谁敢违逆领导之意?

曹操万万没想到诸葛亮会在大战的时候,向老天爷借得三天三夜的东北风,这就是曹操和诸葛亮的差距所在。

亮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助都督用兵。——引自《三国演义》

其实用不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就够烧曹操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讲真程昱作为曹操的谋士也算尽心尽责了,曹操后来哭奉孝实没道理,赤壁之战失败逃跑路上,他当着众谋士大哭奉孝,也就是哭郭嘉,口里说道:"奉孝不死,吾无今日之败,"其实曹操是亏着良心羞辱程昱和荀攸的,程昱不止一次的提出连环计的隐患,就在大战前一小时还提醒曹操呢,可惜曹操仍然没有留意。

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东南风起,宜预提防。”操笑曰:“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引自《三国演义》

毛主席曾说过:"经验主义害死人",我觉得说的是曹操吧?曹操凭借着对天气知识一知半解,不看实际,照搬经验。说到底就是太狂妄自大了,太自以为是了,假如现在听了程昱的话,赶紧布防,不让黄盖的船只靠近,我估计还是能够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可是曹操没有采取防范措施。



▲火烧赤壁

接下来无论程昱如何识破黄盖的小船有诈,都为时已晚。

程昱观望良久,谓操曰:“来船必诈,且休教近寨。”操曰:“何以知之?”程昱曰:“粮在船中,船必稳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倘有诈谋,何以挡之?——引自《三国演义》

这时曹操如梦方醒,可惜……。火烧赤壁的事相必都知道了吧。

综上所述,火烧赤壁的时候,不是程昱和荀攸没有看出庞统的连环计,而是曹操骄傲自大听不进不同意见,自古云:"骄兵必败,此言不虚也!"


秉烛读春秋


庞统的“连环计”,只存在于《三国演义》中,实际上在赤壁之战中,不存在庞统献计。所以,在此只从《三国演义》来分析。

赤壁之战中充满了各种智慧,一系列的计谋展示最终将曹操打败,其中庞统所献的“连环计”被认为是所有计策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赤壁之战虽然十分有名,但是本人一直认为被严重夸大了。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统一北方,于是把目光投向了长江以南。但是,曹操此行,到底是要“问鼎江南”还是“叩门一问”,才是赤壁之战的关键。

《三国演义》说:曹操率80万众,直下江南,给东吴孙权修书一封,欲与孙权会猎于江东。然而,曹操这80万众,实在是多有水份,大部分是江荆之降兵,多数是投机钻营的鼠辈。曹操真正嫡系部队,最多在十四五万兵左右。东吴孙权在周瑜的率领下精兵3万左右,刘备参与作战,兵力在2万左右,孙刘联军共计在5万上下。这是双方兵力比较。

但是,曹操带出来的兵士15万众,是不是曹操整个北方的兵力总和呢?应该只是主力的一部分,因为在北方,有西凉马超韩遂虎视眈眈,甚至,连辽东的公孙康都对曹操北方背脊形成牵制。

我们通过地图再来看看当时江东的情况:汉中张鲁、西南部刘璋、南部刘备,东南部孙权,还有江夏等地的刘琦,虽然各部分裂之势严重,但是在诸葛亮的促动下,孙刘形成联盟,这样,整个江南地区形成一个整块,对抗曹操就显得团结一致了。

曹操就是再厉害,腹背受敌的局面也是兵家大忌,何况曹操这等军事家政治家,他不会不防。故,本人一直认为,曹操发动赤壁之战,不过是轻叩江南之门,试试江东等地的水深而已。

既然如此,我们再来细看这场战役,为何庞统的连环计会如此轻易得逞。

一、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纯粹属于试探性战役。追击刘备,不要说张飞喝守当阳桥,稍有头脑的将军都会长驱直入,横扫刘备,为何被张飞一喝戛然而止,难不成张飞真的成神了?非也,因为曹操的战略意图不在侵占剿灭,而在试探江东实力,不追不剿不杀也是避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情况。庞统献计“连环”,并非没有他的合理性,要是没有诸葛亮借东风,火攻又能怎么样呢?既然在战略上属于“试探”,那么曹操又何必在乎他什么计策呢?相反,他还能探知其中的真假狡黠。

二、战船来源?这貌似一个小问题,但实则是个大问题。北方以战马骑兵为战,到了江南就不同了,战争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水上作战乃是南方基础,船只则如同北方的战马,没有船只,无异于不战。曹操一路南下,收缴了蔡瑁张允的水军部队,还获得了大批作战船只,这些战略物资在曹操眼里,是拿来“以夷制夷”的武器,而不是他自己习惯的北方战马。所以,曹操并不珍惜,就算是被火攻打掉,只要不损失自家的老本战略物资基础,又有何妨?当然,能够叩开江南的大门,就再好不过了。所以,船只连不连,怎么连,曹操并不重视。

三、经验主义害死人。曹操算得上是南征北战的老将了,对于战争的谋划绝不亚于任何一位军事家。《三国演义》中,“连环计”的后面是“借东风”,单纯的“连环计”只对曹操有利,但是有了“东风”,便会形成不利。曹操之所以不顾及连环计被火攻,并不是因为他不懂兵法,相反,就是因为太懂兵法,认为冬季长江难见东南风(的确也是如此),故“连环计”绝对利于曹军。这是典型的经验主义,不说诸葛亮借东风是假,万事总有个“万一”的概念,只需要那么一会儿刮了东南风,曹操必定中火攻之计。

况且,在《三国演义》中,庞统献计之后,徐庶看破,但是他不发言,因为他发过誓,不为曹操献一策。

谋士程昱说:“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且荀攸赞同程昱的意见。

如此来看,不仅仅曹操,徐庶、程昱和荀攸都看破了“连环计”的要害,并不是题者所说曹操的谋士们没有识破。

然而,曹操因为这是“试探性战略”从而忽视了大局,因为不重视对吴作战的“战略性物资”从而忽视了作战基础,因为“经验主义”从而忽视了战争气象变化,最终忽视了“连环计”的要害,吃了一次败仗,逃回北方。

因为这次试探,曹操意识到统一南方并非一日之功,故直到死也没再踏入南方一步。


青灯问史


荀彧、程昱识破庞统的连环计了,曹操当时没听,反而反驳他们。

程昱曰:“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操大笑曰:“程仲德虽有远虑,却还有见不到处。”荀攸曰:“仲德之言甚是。丞相何故笑之?”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诸将皆拜伏曰:“丞相高见,众人不及。”

程昱跟荀攸都发现了,被火攻就麻烦大了。但是被曹操一顿说,冬天刮西风北风,两人都服了。

而曹操,是知道冬天会刮东南风的,他还说“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刮几天东南风是正常的,周瑜居然不知道。这点也比周瑜强。

那为啥曹操会失败了呢?

主要是蔡中蔡和的情报出错,让曹操信以为东吴的人不服周瑜,个个想降。


铯媒体


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连环计想必大家不陌生,在赤壁之战之前,周瑜派庞统前往曹营献连环计,使曹操的战舰互相勾连。然后周瑜和诸葛亮而后纵火焚之,曹军几乎全军覆没。

程昱曰:“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 防。”操大笑曰:“程仲德虽有远虑,却还有见不到处。”荀攸曰:“仲德之言甚 是,丞相何故笑之?”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

其实在庞统献上连环计的时候,程昱和荀攸就曾向曹操谏言,说明了周瑜火攻的可能。

而曹操十分自信的说道:“凡用火攻,必借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

曹操认为当下正是是冬季,冬季的江东吹的是西北风,没有东南风,对方并没有火攻的条件。

从曹营谋士程昱和荀攸的话语及曹操对二人所说的“火攻”并没有过多惊讶这一表现,可以看出曹操已经看透了这一计。这个计谋,包括演义中描写的庞统精湛的“演技”,就已经可以在这一刻宣布失败

不过,周瑜的手段实在是高明。用了一招阳谋,首先连环计是让曹操把战船都锁在一起,让北方的士兵适应水战,解决晕船与水土不服的问题。

至于火攻的事情,周瑜也一定猜到了曹操会想到这一点。不过曹操的谋士包括曹操自己,都是北方人,他们都不熟悉南方的气候!这才是关键,曹操真认为江东的冬天只刮西北风。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演义中说是徐庶看出来连环计。徐庶之前长期生活在荆州、新野一带,熟悉南方的气候,他能看出来周瑜整个的连环计也不足为奇

接下来,周瑜要火攻的关键因素就是所谓的"借东风"。首先一定有一个共识,就是东风肯定不是诸葛亮做法借来的,而是当时南方的冬天其实会偶尔刮一天东风。周瑜用连环计把曹操的战船连上以后,就一直在等着这个东风,等到东风到了就马上发起火攻,东风不到就一直等着。

从赤壁之战的整体来看,曹操把战舰锁在一起,和"诸葛亮借东风"都是赤壁之战的亮点,正是这两个"不寻常"导致曹操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惨败。

最后说说这几个谋士,荀彧肯定在帮曹操留守大本营,曹操南征北战时都是荀彧为其看家。

程昱真是有本事,从始至终没相信庞统。

当日,江面上刚一刮起东风,他就连忙提醒曹操:“今日东南风起,宜预提防”。

黄盖从江上来诈降时,他更是看出了船的吃水深度不对,他说:“粮在船中,船必稳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可惜最终程昱也没有坚持自己的看法。

综上所述,曹操虽然看破了连环计,但却因为不熟悉地理环境,没有识破周瑜的计中计

注:本文是在《三国演义》的基础上探索这个问题,毕竟历史上有没有庞统献连环计还存在争议。


古今事


首先对于题主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两点需要澄清一下:

第一、就是曹操从攻打刘备开始到赤壁之战就把荀彧安排在了许都,并未参加赤壁之战,有可能说的是荀彧的侄子荀攸,在一下的内容中就用荀攸来代替荀彧做回答。

第二、在正史中没有庞统巧用连环计这个记载,在《三国志》周瑜传中的记载是曹操的船是连在一起的,并无庞统献计之说。《三国志》当中的庞统法正传也并未记载庞统参与的赤壁之战,只是记载了庞统在吴地的声望很高,司马徽和诸葛亮都在刘备面前举荐庞统。

所以我们就用演义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首先挖掘一下庞统是如何巧授连环计。

在周瑜诸葛亮和曹操的对弈当中,双方交手了几次。首先是蒋干盗书,让周瑜的反间计成功,曹操一怒之下杀了蔡瑁张允二人,使得曹操的水军没有了专业将领的带领,曹操随后就后悔了,但是为了面子没有挑明。下来就是诸葛亮借着江中起了大雾,和鲁肃一起带着几十艘小船,带了曹操的十万只箭回来,曹操得知之后也是心中气愤没有办法。后来荀攸献计用蔡中蔡和到东吴诈降,反而中了周瑜和黄盖使用的苦肉计,本来蔡氏兄弟通风报信又加上阚泽的三寸不烂之舌,把曹操真的是忽悠住了。

黄盖和周瑜酝酿的苦肉计是成功了,无奈的地方就是如何使用火攻呢?这个问题也不知道愁坏了周瑜的多少脑细胞了。这个庞统正好给鲁肃说了连环计这个事情,周瑜担心的是曹操奸猾狡诈,不容易上钩。正好那个盗书的蒋干又来了,给了周瑜一个顺水推庞统的机会。周瑜和鲁肃就安排庞统故作高雅之人,常叹怀才不遇的想法,故意安排蒋干和庞统相识。蒋干以为捡到一个金疙瘩就把庞统引荐给了曹操。

后边的故事情节估计很多人都猜到了,庞统在见到曹操之后,一番高谈阔论就把曹操给征服了,再加上庞统的名声也是很响的,曹操对于庞统是更加的深信不疑了。当曹操带着庞统参观水军操练的时候,北方军士来到南方作战所产生的弊端立马就展现在了庞统的眼前,曹操的软肋一下就被庞统看到了,这个时候就是进献连环计的最好时机。由于北方人在南方水土不服,不适应在船上作战而导致的疾病和非战斗减员,庞统的连环计可以说是一针见血的解决了这些问题,链接起来的战船上甚至可以骑马。

主观来讲对曹操来说,庞统可以说出的是一个馊主意,但是对曹操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实用的办法,连环战船确实是改变了以往曹操士兵不习惯水战的状态,曹操欣然接受并且没有怀疑也是由于这些原因,可能曹操当时手下的谋士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对庞统的连环计没有表示怀疑,虽然这个计谋后边隐藏了很大的杀机,但是确实是一个很实用的办法。在正史中记载的是曹操自己想出的办法,把战船用铁环拴在一起,由此也证明了铁锁战船确实是实用的。

在阐述了庞统是如何让曹操老老实实的中了连环计之后,再看看曹操手下的谋士有没有人识破了庞统的计谋呢?肯定是有的,首先第一个是徐庶,第二个是程昱和荀攸。下边就来看看他们是如何识破庞统的连环计的。

首先是徐庶,他是第一时间首先识破庞统连环计的人。在庞统给曹操说了连环计之后,就想着如何脱身,因为当时江东之地的投降派还有很多,庞统就以说服江东地方士族的名义脱身曹操。曹操居然也答应了庞统的离去。在庞统正要上船离开的时候,被徐庶一把揽住,把东吴周瑜的计策一一说出,也把庞统的连环计给抖落出来了。吓得庞统是魂不附体,但是徐庶虽然知道是知道,但是他许诺过刘备终身不为曹操出一计设一谋,自然也不会说穿庞统的连环计。只是徐庶明知道曹操要失败,保全自己安全是很重要的,让庞统为自己出了一个脱身的计谋之后,就去散关监视马腾韩遂去了。

徐庶虽然识破了庞统的连环计,但是也不会给曹操说,反而借机开溜了,剩下的就是程昱和荀攸的表演了。由于曹操用了连环计之后,军队的士气大增,曹操是飘飘然了。横槊赋诗之后便是检阅水军阵容,高兴的说到如果不是自己是天命所归的话,也得不到庞统的计策,现在是连环战船,过江如履平地。

当时程昱是第一个站出来说话的,程昱对曹操说的是连环战船虽然是很平稳,对北方军士很适合,但是如果地方用火攻的话,我们难以及时的回避,这样的事情不得不防。荀攸也在一边附和程昱的意见,证明两人的观点是一致的。曹操到底是熟知兵法之人,对两人的意见是哈哈大笑起来。

曹操曰:“凡用火攻,必籍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又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

看来曹操欣然接受连环计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曹操自身熟知兵法,懂得天文气象,根本不担心东吴会用火攻。所以对于程昱和荀攸的提议也随之置之不理。

综上所述;用演义的视角是分析的话,曹操手下的谋士和曹操自己可能都识破了庞统的连环计,曹操没有为难庞统,第一是庞统的名气很大,第二是曹操不想落下害贤之名,祢衡曹操都忍了,更何况是庞统?之所以曹操的失败,是犯了经验主义错误,认为自己对天文气象的了解很充分,却不想比他更高明的诸葛亮能“借”来东风,以至于毫无防备而功亏一篑。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论,不周之处欢迎评论斧正,你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


蔡公子讲历史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有荀彧、程昱等谋士,为什么他们不能识破庞统小小的连环计?

首先,庞统是荆州人,并且才华是非常的高,与诸葛亮并称卧龙凤雏。不光是在《三国演义》里边表现出来的,塞在真实的历史上也是如此。

而且,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庞统已经出仕了,并且是在周瑜的麾下,做了一个小小的功曹。并且,周瑜在赤壁之战一年后,病逝。就是庞统,亲自将周瑜的尸身,送回的东吴。

作为一个与卧龙诸葛亮齐名的天才谋士,一个天才人物,是不可能默默无闻的。所以说,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庞统已经出仕,并且在东吴周瑜的麾下。

这样的一个荆州本地名人,还是周瑜麾下,是不可能前去献上连环计的。

事实上,连环计,真的是曹操,因为北方的士卒,不习惯坐船,晕船的感觉大家可以想象。战船首尾相连,变成大船,方便军士来往。

所以,这个黑锅,庞统表示,我不背。

虽然赤壁之战的时候,荀彧确实是不在。但是如此大战,曹操的身边,当然是有很多的谋士。但是,真的没有谋士,对于“连环计”提出反对意见。


这当然是因为,在古代,交通非常的不便利,而曹操手下的谋士大多是北方人,虽然征战半生,但是从来没有来过南方。对于在南方居住的,像诸葛亮、周瑜等人,冬季偶尔会刮东南风这一点,他们会知道。但是对于在北方居住的人来说,很难想象到。

所以说,曹操败的不亏。不是曹操的谋士不够聪明,实在是因为,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些谋士的眼界、见识对于这样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所以,就不要再责怪那些曹操麾下的谋士了。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赤壁之战是三国三大经典战役之一,这场战争导致曹操一统天下的希望瞬间破灭。

可是通过翻看史书,我们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这场战争开始以后,我们就很难见到曹氏集团重要谋士的身影,即使有人向曹操提出建议,那也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众谋士无法识破庞统的连环计?


知己不知彼

曹操集团有四位知名人物,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其他谋士多以他们四人为首,所以他们四人属于曹操谋士集团的核心。

环境陌生。这些谋士有一个共同点,生长于北方,他们对于北方情况非常了解,所以曹操可以屡战屡胜。

可是到了南方以后,当众人面对全新的环境时,他们需要时间去适应去熟悉周围的一切,然而曹操用兵向来主张兵贵神速,在众人还沉浸在研究之时,战争就已经打响了。那么在这样陌生的环境中,众人也就很难有所作为。


敌人陌生。曹操阵营中的许多谋士,刚开始并不是曹操所有,他们是来自各个军阀之中,对自己曾经的主公可谓相当熟悉。比如郭嘉,来自袁绍阵营,所以,他才能提出“十胜十败”之说,因为他已经将袁绍研究的非常透彻了。

正是因为这种知己知彼,所以曹操才可以坚定抗袁的决心,才可以做到统一北方。可是当曹操面对孙权时,众谋士就知之甚少,而且这个全新的对手还过于年轻,这就非常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一种心理上错觉。

所以正是因为对于敌人的陌生,这才造成了众谋士的计谋止步与荆州。


战术陌生。在平定北方的大小战役中,曹操主要以陆战为主,谋士考虑之处也多于此,可是赤壁之时因为长江天险的缘故,曹操以水军为主,并且因为军中没有精通水战之人,将水军交由荆州降将蔡瑁之手。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曹操的信任或者是为了收服,更多的是一种不得已,因为自己军中缺乏通晓水战之将,缺少善谋水战之士,所以不得不为。而 对于文人谋士,身体相较武将本来就弱,加上水土不服,生病者也是不少,这也就导致他们不能全精力的投入到日常工作中。


但是即使他们身体健康,他们也不愿意全身心的投入,这就是众人无法识破敌人计谋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曹汉矛盾激化

初心已变。曹操在一统北方后,势力快速扩展和稳定,他已经成为天下最大的诸侯,内外无人敢与之作对,当年奉天子以令不臣已经被曹操演义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不臣之心天下皆知,汉献帝也已经名存实亡,沦为傀儡,尤其是曹操诛杀皇后,更是令其野心暴露,所以当时就有人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赤壁之战时,郭嘉已死,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两人关系自然要更为亲近,而且陈群,司马懿等人也都是荀彧举荐,自然以荀彧为首,所以谋士已经形成以荀彧为主的核心。

荀彧当初投靠曹操不是因为曹操,而是因为汉献帝,明确点说,他是汉献帝的大臣,并不是曹操的谋士。荀彧最初的设想也是与曹操两人共同辅佐汉献帝,一文一武,一内一外。可曹操独揽大权,这已经背离了荀彧的初心,而程昱呢!他本就是汉臣,加之年事已高,对于荀彧也是表示支持。

那么在赤壁之战前,在荀彧和曹操之间已经悄无声息的爆发了矛盾,那么曹操自然也就听不到最有效最正确的计策了。


沉默是金。众谋士不愿意看到曹操一统,对于他们来说,曹操统一天下,并不是汉献帝统一天下。曹操本就野心勃勃,他一统天下之后,汉献帝是不是还是汉献帝,曹丞相是不是还是曹丞相,那就非常不好说了。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曹操一统之后他们这些汉臣已经无用,那么他们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所以不论是从哪一个方面,众人不愿意看到曹操一统天下,所以这就造成了荀彧等人的心照而不宣,换种说法,曹操的失败是他们乐见其成的,这对于他们利大于弊。


荀彧对于曹操来说亦师亦友,他在曹操集团的地位就像是诸葛亮在刘备集团的地位。可是荀彧是儒家出身,他内心深处是忠于汉朝,而不是忠于曹操,这份坚定这份执著是许多人所无法相提并论的。

同样的,正是因为这份执著,使得曹操非常伤心,他对于荀彧一直都是非常重视,将他当做了自己的亲信,可是荀彧一直初心不改,在其心灰意冷之下,他最终为荀彧送去一份空空如也的食盒,结束了荀彧的生命。


古今注


《资治通鉴》和《三国志》上并无庞统献连环计之说,此情节只存在于三国演义小说中,因此,只根据小说讨论。

首先,小说本身其实一直存在神话诸葛亮的倾向。我们可以看一下书里面写庞统献连环计是第四十八回,而下一章也就是第四十九回就是七星潭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试问如果东南风随便来,那诸葛祭风还有几分意义,作者越是要衬托孔明的神奇,就越说明当时其实基本上就不会有东南风存在的可能。

而小说中也写到了庞统献连环计后,周瑜在山顶远观曹营,“一阵风过,刮起旗角,于周瑜脸上拂过。瑜猛然想起一事在心,大叫一声,往后便倒,口吐鲜血。诸将急救起,却早已不省人事。”周瑜为何急痛攻心,无他,清风拂过,让他想起当此之时,绝少东南风起,若无东南风起,一旦曹操大船连接完毕,长江天险再无可凭依,东吴危矣。诸位看官,周瑜可是连环计的发起者呀,庞统只是执行者而已,周瑜都觉得此时用此计绝无火攻可能,否则也不至于猛省此举实为自掘坟墓之举而心痛吐血啦。

所以曹营中即便无人觉得用此连环计有危险也并无不妥,更不能说他们的智虑有任何问题,因为从当时的时节天气征兆等看,用此连环计的结果大概率会如庞统说服曹操时所说的“周郎周郎 ,克日必亡”

何况,即便是按照小说上所说,程昱等人也未必没有意识到这种危险,原著有云:“程昱曰‘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而曹操则大笑着解释了一番时节天气的原理,程昱遂不再坚持,不坚持不意味着信服啊,但是一则诚如曹操分析概率太小,另外,刚有刘馥因秉直谏言身死槊下的教训,他岂能再固执己见呢。

所以,程昱等即便看不出来在当时看也无不妥,而且也未必没有看出问题来,只是立场不同采取的选择就不同,结果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