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另类的盖世太保,强烈支持犹太人建国的党卫队官员米尔登斯坦

对二战历史感兴趣的朋友请关注烟雨,我的写作题材是二战德国人物、军衔、服装等内容,介绍历史,揭露法西斯罪恶。更多史料请点击我的用户名,在“文章”里查看。

阿道夫·艾希曼是一个著名的纳粹战犯,他在二战时期计划、组织、安排了欧洲多个国家的犹太人前往灭绝营,对数百万犹太人被屠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960年他在阿根廷被以色列特工绑架,1962年被判处绞刑。可是,你知道是谁最先发现了艾希曼的“才能”并提携他的吗?

发现艾希曼这位“人才”并提携他的“伯乐”名叫米尔登斯坦,是一个在盖世太保里负责犹太人事务的官员,在我们了解的历史中,党卫队对犹太人都是视同蝼蚁、随意杀戮的虐待狂,但令人奇怪的是,米尔登斯坦这位党卫队犹太人问题的专家却是个“另类”,他不仅不主张灭绝犹太人,反而坚定的支持犹太人的复国运动,并为此做过很多努力,是不是很颠覆对历史的认知?不过这一切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下面就一一道来。

埃德勒·冯·米尔登斯坦男爵,1902年11月出生在布拉格,他的家族是奥地利小贵族,信奉罗马天主教,这或许是他后来与其他疯狂的纳粹死忠粉略有差别的原因之一吧。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解体,德国战败,傲娇的日耳曼民族被打到在地并踏上了无数只脚,这让米尔登斯坦与他千千万万的德意志族人一样,对现实充满了失望和愤怒,当纳粹运动席卷德国时,他不由自主的被深深吸引,最终参与进去。

1929年,他加入了纳粹党,1932年加入党卫队,属于较早参加党卫队的奥地利人。米尔登斯坦很早就对犹太人的复国运动表现出浓厚兴趣,从十几岁开始,他就数次前往中东地区游览,还去过英属巴勒斯坦,就是为了对犹太复国运动有更深刻的了解,他甚至还参加过一些犹太复国组织的会议或活动,为此结识了不少犹太人组织的领导人物。

纳粹上台后,在1942万湖会议之前,纳粹德国对犹太人虽然仇视,但更多的是把他们当成一个包袱,实行的政策大多是剥夺财产、赶出德国、赶出欧洲,除了东部地区特别行动队采取的屠杀措施外,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尚未进行灭绝性大屠杀。米尔登斯坦个人的观点是:要让德国摆脱犹太人在经济上的控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犹太人从德国迁移出去,在地球的某个地方找块地盘,让犹太人建立自己的国家,这才是摆脱僵局的最佳方案。

希特勒刚上台时对犹太人问题的想法与米尔登斯坦几乎是一样的,出于振兴德国经济的考虑,他也不敢过早得罪整个欧美的犹太大佬们,所以他也赞同将犹太人迁移出去,至于迁移到什么地方,那就是米尔登斯坦等人的任务了。

当时的犹太复国运动组织即活跃、又乐观,他们甚至还出版自己的刊物,在出版物《犹太复国运动报》中犹太复国组织宣称,只有德国的犹太复国主义联盟能够作为“真诚的伙伴”与纳粹合作。该联盟委托库尔特·塔奇勒与纳粹内部支持犹太复国的人联络,目的是方便他们移民到巴勒斯坦地区。塔奇勒与米尔登斯坦一拍即合,1933年春天,他们一起前往中东考察,米尔登斯坦在巴勒斯坦呆了半年时间,期间他为纳粹党报撰写了一系列文章,阐述他对犹太复国的观点。

1933年8月,德国政府与犹太人组织签署了一个看似完美的《哈瓦拉协议》,这个协议主要内容就是:纳粹德国同意犹太人自愿移民巴勒斯坦,但犹太人必须将财产交给德国政府管理,用这些财产购买德国的产品以帮助德国发展经济,等这些产品完成销售后,德国政府再支付给移民到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同等价值的英镑。

在这种形式下,米尔登斯坦的设想让党卫队内部也认为可行性很高,1934年8月,作为犹太问题的专家,米尔登斯坦进入党卫队保安处第二科工作,负责处理犹太人事务,他是党卫队中最早涉及处理犹太事务的官员,不过这位专家表现得比较与众不同,他到处去鼓动犹太复国运动组织加强活动,配合执行《哈瓦拉协议》的实施,直到1935年9月反犹的《纽伦堡法》出台时,其中还有一条允许犹太复国组织悬挂大卫星旗帜的特别条款,从历史走向来看,这个时期似乎是纳粹与犹太人关系最“融洽”的时期,这时候选择离开欧洲的犹太人无疑是最幸运的,然而,谁又能知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呢?

1934年9月起,米尔登斯坦连续在纳粹党报《人民观察家报》发表了十二篇文章,详细阐述了他对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和犹太复国的观点及可行性分析,把纳粹支持犹太复国的话题炒得沸沸扬扬、热度飙升,为此纳粹党报居然还发行了一枚纪念章,纪念章正面有纳粹的万字符,背面是犹太民族的大卫星,纳粹标志与犹太标志出现在同一枚纪念章上,有没有感到很滑稽?是不是再次颠覆了我们的历史常识?但历史就是如此有趣,这枚纪念章偏偏就是纳粹党报发行的。

1934年,米尔登斯坦去参观了一个反对共济会的展览,他对展览的内容和形式都感觉良好,当他得知这个展览的主办者是一个来自奥地利的同乡、现就职于党卫队保安处的小科员艾希曼时,他对艾希曼的能力颇为欣赏,他邀请艾希曼去他主管的犹太人事务科工作,艾希曼当然求之不得。艾希曼刚到米尔登斯坦手下报到时,米尔登斯坦给了艾希曼一本关于犹太教的书籍,希望艾希曼认真研究,他的本意是希望艾希曼贯彻犹太复国的思路,然而,后来的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彻底翻脸,米尔登斯坦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无意中炮制出了艾希曼这个犹太人的大杀器。

1935年夏季,米尔登斯坦以德国犹太人代表团观察员的身份,出席了在瑞士卢塞恩举行的犹太复国主义第十九次大会,但他料所未及的是,此刻纳粹对犹太人的态度已开始发生改变,纳粹中的某些人隐约感觉到了犹太人复国对第三帝国的威胁,党卫队内部以海德里希为主的反对派打算否决犹太移民计划,因为这个计划执行得并不顺利,很多犹太人依然没有离开欧洲的打算,海德里希已经失去了耐心。1936年,米尔登斯坦与海德里希就犹太人事务爆发了严重的分歧,导致他被撤职,调去外交部新闻司工作,他的职务由库洛·施罗德取代,1939年底,艾希曼成为党卫队犹太人事务部的领导人。

米尔登斯坦离开保安总局之后,一直从事新闻宣传方面的工作,戈培尔成为他的最高领导,他继续为德国的报刊写文章,同时开始写作关于犹太复国运动的书籍,《燃烧的约旦周围》和《从路边看中东》就是在二战时期写作的,这两本书战后成为东方阵营的禁书。

二战后,米尔登斯坦继续生活在西德,后成为自民党新闻委员会委员,1956年他前往埃及,在阿拉伯之声电台工作,1960年艾希曼被捕后,在审判中提及到米尔登斯坦,但他没有受到太多的波及。1964年,他又出版了一本新书,书的内容是如何调制鸡尾酒,这似乎也是他不愿再涉及政治的表现形式吧,此后他就从公众的视野中彻底消失,1968年11月,米尔登斯坦在德国去世,终年66岁。

本文系烟雨蒙蒙未沾衣原创,请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转载请注明出处。点开我的用户名,在“文章”标签里可查看更多的二战德国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