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引蛇出洞:朱棣“老四类我”的品行是这样炼成的

引蛇出洞:朱棣“老四类我”的品行是这样炼成的


朱棣的父亲朱元璋是纯粹的农民出身,小农意识和自然经济的熏陶,是其思想的主要来源。他主张多妻多子是自然的。他的后宫嫔妃共为他生了二十六个儿子。

论长幼,朱棣排在第四,只有他被朱元璋认为“类我”。尽管如此,按照中华帝国传嫡传长的皇家规矩,皇位轮不上朱老四,因为他既不是老大,更不是嫡出。当然,中国的“实录”,《起居注》都是可以修改的。朱棣一即位,就立马宣布马皇后是自己的亲娘,搞这点小动作,是为了蒙混个嫡出。历史学家根据明朝《太常寺志》的记载及明史学家吴晗的考证,朱棣的娘亲根本不是那个正宫皇后“马大脚”,而是一个名叫碽妃的高丽妃子。不过,因为史书上说朱棣不但英武过人,而且还是个英俊的男子。那个老大,皇太子朱标,倒是马大脚所生,但长得不咋地,是个大头儿。大头儿短命,未等到即位那一天就死了。也许正是因为自己的娘亲是高丽人,朱棣最宠爱的妃子也是高丽人,出征随军的一直是这个高丽妃子。这个高丽妃子先他而逝,他极为悲痛,乃至见到岳父来安葬自己的妃子的时候,还双目流泪。

朱棣十一岁就被父亲朱元璋封为燕王,二十一岁就藩北平。当时元朝的势力虽然已经被赶到了大草原上,但还有很强的军事实力,并不断骚扰明朝北部边境,因此,北平并不安宁。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平,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权,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可谁知,就是这个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权,最终夺取了皇帝的位子,这是朱元璋无法预料到了。

朱棣在北平期间,在众多有作战经验的猛将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一位合格的军事指挥家,并在对元作战中,取得重大胜利,军事实力得到加强,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的一镇诸侯。

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但是,朱棣不愿意服从这个年轻的皇上,从建文帝即位开始,便秘密在燕王府中打造兵器,招揽兵勇,等待时机。为了蒙蔽朝廷,他还真的豁出来了,装疯卖傻,竟然到燕京的大街上抢吃的,还卧于街头酣睡。大夏天的守着火炉子,披着棉衣。这些举动确实蒙蔽了建文帝,使建文帝开始“削藩”的矛头并没有指向他,直到朱棣有一位家人,将他的造反计划报告了朝廷。

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进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外,在齐泰等人的提议下,开始削藩。在先后削夺了五位藩王后,建文帝把矛头指向得了“失心疯”的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采取行动,还是装疯,将朝廷派来的将官骗进王府杀掉,又杀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驻守大臣,发动所谓的“靖难”之役。

由于洪武时期的功臣战将已经被朱元璋杀戮殆尽,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宗室亲贵挂帅。由于朝廷的兵力强大,双方还是处在一个拉锯战的形势下。而此时,建文帝的软弱就暴露了出来,由于一系列决策错误,加之朱棣直捣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占领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在群臣的“劝说”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号永乐。

永乐初年,为清除建文朝余党,朱棣采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杀十族”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有的文人不愿就范,不光他的亲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连处死,这就叫杀十族。当时的恐怖气氛可见一斑。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朝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太监都参与到了政治中来,并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也是明朝宦官专政的祸根。

  朱棣能把军事政变弄到成功,短短几年内就把侄儿建文皇帝给闹没了。还向国内外宣布:老爹本来是要把位置传给他的,却让建文篡了位。这样,非正统的就变成了正统!

  朱棣即位,相中名士方孝孺,老方字写得好,文笔曼妙,朱棣就让他起草即位诏书,奈何方先生不干。两人就较上劲儿了,历史的记载很精彩。朱棣:“我法周公辅成王耳。”方孝儒:“成王安在?”朱棣:“伊自焚死。”方孝儒:“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国赖长君。”方孝儒:“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此朕家事耳,先生毋过劳苦。”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方孝孺还是不干,朱棣也就拗上了:“不干也得干。”方孝儒:“死也不干!”朱棣:“我诛你九族。”方孝儒:“诛我十族又奈何?”

朱棣:好,我就成全你,诛你十族,九族之外,加上你老师一族!谁让你老师教出你这倔种来!

须知,朱棣靖难之役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得力于智谋和尚姚广孝的策划,当朱棣出发攻打南京时,姚广孝对他别无所求,只要求他别杀方孝孺,说杀了方孝孺,就绝了天下读书的种子。

到了此时,朱棣才不管你读书人绝种不绝种呢,立开杀戒,而且朱棣诛十族的时候,还来心理折磨,每逮一个人,都要送老方面前叫他看看:你看看,一人升天,十族陪葬!

不知道方孝孺拗什么拗,一肚子才学,不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结果,一个又一个的人,惨死刀下。

朱棣即位后,迁都北京。可大明那些倔种大臣们坚决不同意,动不动掂着脑袋上书。朱棣罢了三个倔种,反对的声浪渐息。可是,迁都后,新建的三座宫殿起了大火,那些对迁都一事耿耿于怀的臣僚借题发挥,把火灾与迁都挂起钩来,私下互相议论。

朱棣想治他们的罪,又没有证据,遂下诏,让大家可以随便发议论,“大鸣大放,”、“言者无罪,决不追究”。一帮读书读傻了的人以为遇上明君了,就百鸟齐鸣,人人写折子,个个贴大字报。等他们闹腾够了,朱棣弄个“谤讪罪”-收网,一群反对派全栽网套里了:一网打尽,群鸟失声啊!

朱棣这一招很绝,叫:“引蛇出洞”,说是“大阳谋”,这一“大阳谋”遂成了中国的政治遗产。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