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亡秦者胡也",原来是场"弊秦"阴谋

秦国的形象在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各国眼中,已经十分不堪。

赵国使者蔺相如在章台宫怒骂秦昭王不讲信用。他把秦代自从秦穆公以来的君主郡骂了一遍:贵国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几个君主,几乎没有一个是坚守信用维护条约的,连你秦王也如此!这话够狠的。

"秦自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秦国的形象一天比一天不堪,招致天下人痛恨。因此,针对秦国的暗杀活动和弊秦活动从来就没停止过。刺秦就不说了,只说"弊秦"。

一,韩国"弊秦"事件。

秦始皇是个土木专家,工程皇帝,他喜欢做土功,干大工程。韩国打不过秦国,看到秦国为非作歹,十分反感。就想了个办法,让水利专家郑国去秦国激励秦王政在关中修条渠以多生产粮食,有粮食才能打仗不是?秦王一听专家这么说,看了调研报告后又觉得可行,于是就开工了。当然这挖渠工程很费钱粮、人工、劳力、材料。不久,有人说这个"郑工"是个帮倒忙的人,目的是想转移秦国东进的注意力,消耗秦国的实力……秦王招来郑工,郑工承认这是真的。秦王不恨他,而恨韩王,因为是韩王用心叵测。第一个要灭的国家就选定了韩国。这是被发现了的"弊秦"事件。今天要讲的是一起秦始皇至死也没有发觉的"弊秦"大案:术士卢生的"亡秦者胡也"。

二,"亡秦者胡也" 原来是场"弊秦"阴谋

在秦始皇左右有一大批术士,术士的任务就是找仙药,求神仙,觅灵异,求访长生不老丹之类的神奇事物。秦始皇对这些有关长生不老术非常感兴趣。所以,他两手齐抓,一手安邦定国,一手封禅求仙。

秦始皇带着文武大臣打下江山,治理国家时,他又招集了大批炼丹访仙的术士,高薪让他们"上穷碧落下黄泉,升天入地求之遍"成年累月地在外奔波。因此,吸引了大批燕国,齐国的奇能术士。这两国临海,海中有时人无法解释的海市蜃楼,他们认为那就是传说中长生不老的神仙居住的地方。这个地方,成了秦始皇心中的圣地。这也是他每次巡游的终点和目的地。燕国有碣石,齐国有琅琊,秦始皇必到之地,希望有奇迹在这里发生。

秦始皇身边有头脸的术士,以燕齐两地最多。卢生是燕国人,徐巿是齐国人。这两个人骗秦始皇是公论,徐巿骗了秦始皇巨万金战财物和三千童男女,一去不归,也不知去哪里了。

卢生接任了徐巿,后来也是跑了的。

还是回到史料上来,看看卢生等人是如何相互勾结给秦始皇下套的。

二十八年,既已,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秦始皇同意了,如数照给。徐巿一去不复返,始皇怨望空悠悠。徐巿不回来,求仙求药工程不能停。秦始皇把卢生提拨出来顶了徐巿的位置,接着干。

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


碣石在燕国的海边,秦始皇到了这儿,望祭神仙,企求与神仙相会。这次,他派了卢生入海去找传说中的升仙的方士羡门高谿,即是宋玉《高唐赋》中“有方之士,羡门高谿”,羡门(秦国东大门)的高谿。卢生就去了。当然不是西门豹投三老巫祝一样扔到水中,而是带了大批礼物去求神仙。卢生过了一阵子回来了。他回来的收获不小。带回了一帛书,帛书上面的一行字,掀起了秦王朝新一轮的战争。

秦始皇于公元前216年开始了出巡。这次视察的重点区域是秦朝北部国防线,终点站是碣石。秦始皇帝走的是北部防线。卢生把握了秦始皇的担心,又怕没有方术验证码,蒙混过关有点悬,才制造了一个骗他的阴谋,用一句"亡秦者胡也"来转移秦始皇的内心热点,坚定了秦始皇派出三十余万去攻击胡人的决心。正是卢生的"弊秦"阴谋切合了秦始皇的愿望,这件大事对于卢生而言,才有这么顺利。

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及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秦始皇此次巡游的目的有三个;继续寻找不死药之外;销除拆毁了魏、韩、赵、齐等国修筑的堤坝以及阻塞交通的关卡城堡。稳定国内道路通畅;卢生带给了谶书"亡秦者胡也",致使秦始皇下决心派大将北伐匈奴,南讨劲越。开始了大规模的戍边战争。

从卢生的这"奏录图书"看来,不论时间,地点,事件,还是动机,均是他们策化的一场的"弊秦"计划。

三,为什么说"亡秦者胡也"是卢生精心设计的"弊秦"阴谋?

秦始皇的担心在于三个地方。山东六国的社会治安并不安定,尤其是齐国的民众,不仅齐地人口众多,而且豪强宗族势力横行。缘故就是齐国的灭亡是上层贵族欺骗下层民众而投降秦国的。国家是不存在了,但齐地保有大量的人口和坚实的经济基础。又加上泰山等祭祀位置的优越性,更何况有海市蜃楼,蓬莱仙境,成了秦始皇次次巡游的终点和驻足地。秦始皇每次巡游,动辄上万人,食用全靠终点站的齐地供给,秦人旅行几乎榨干了齐地民众的劳力和财力,致使民众暗中反抗加深。秦始皇三十七年的著名的东郡陨石,就是一场反抗斗争,表达了对秦始皇的仇恨。显然这不是一般的民众所为。燕国是周室最正宗的宗亲,燕召公,鲁周公,齐太公,是周初的三公。无论战国后期如何,燕国对秦国构不成威胁,也没有招惹过秦国,但是,秦国不管这些,灭亡了赵国后马上要灭燕,燕国太子丹自然要反抗,派荆轲刺秦,成功与否?足见燕国不屈服的决心;齐国举国降,但秦王出尔反尔,饿死齐王,齐王田建无能,但不代表暴取齐姜的田氏无能。在燕齐灭亡之后,燕齐志士逃到辽东及朝鲜伺机反抗。韩国张良尚购义士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而况远遁于辽东外塞的坝水(鸭绿江)的燕齐人士,正躲在这里俯天画地,静待时机,伺机而起。

秦始皇悬赏一千斤黄金求购张耳,五百斤求陈馀。从中可以看出这些人是反秦人士,身为国家公务员的萧何,有成绩也拒绝上司提拔,只想在基层当个小吏找碗饭吃,也不想出人头地树大招风,他知道这个政权长久不了,明哲保身为上。商山四皓干脆躲进深山老林,也不愿为秦始皇服务。凡此种种,说明了秦朝太招人恨了。人人巴不得这个政权早点垮台。术士卢生知道秦始皇还能听他一言半语,他计划这个"弊秦"计划为什么不可行呢?因为他也是燕国人,该有点燕赵人的气节才是。

秦始皇三十三年,继续强化对要灭亡它的"胡人"战争,同时又对开始平定南越之。这南北两边的战争把秦朝治下的各族民众拖进战争的深渊。三十四年,北方修筑长城,南方深入南越。三十五修直道,继续打击匈奴,攻取河套之地。在都城穷奢极欲 ,挥霍无度,秦始皇修筑阿房宫,郦山陵。迁徙六国豪强于关中,全国骚动不安,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无休无止的劳役一天比一天酷烈。

从后面卢生与侯生等人的议论来看,他们的计划就是要秦朝垮台,秦始皇必须死。这就不难理解他要把秦始皇与群臣隔离开来,使之上下中断联系,让朝中内部混乱起来,这样一来,边境连年战争,朝中君臣脱节,六国贵族民众此起彼伏地反抗,结果应该会加剧秦帝国的崩溃。

他用最能打动皇帝的方式入手。卢生对皇上说,“我们这些术士寻找灵芝、奇药和仙人,一直找不到(他们彼此都明白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这回事)。我认为有什么东西伤害了神仙们,让他们不出面。卢生认为皇帝要出行,行踪必须秘密,不让恶鬼邪物知道人主的行踪,恶鬼不在你的身边,神仙真人才会来到。皇上住的地方如果让臣子们知道,也会妨害神仙的出现。"真人"是什么样子呢?是入水淹不死,入火烧不死的,它们乘驾云气而遨游海天九洲,寿命与天地久长。现在皇上治理天下,还没能做到清静恬淡。希望皇上所住的宫室不要让别人知道,这样,不死之药得到的把握性大些。于是秦始皇说:我羡慕神仙真人,我要当真人,不’称‘朕’了。

秦始皇就这样中了卢生的套子。果真在都城、行宫、宫殿里面大规模地重新布置宫殿,下令咸阳四旁二百里内的二百七十座宫观都使用复道、甬道相互连接起来;把帷帐、钟鼓和美人都安置在里边,全部按照卢生所要求登记的位置不得移动。皇帝所到的地方,如有人说出去,就判死罪。有一次皇帝幸临梁山宫,从山上望见丞相的随从车马众多,心里不高兴。宦官里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丞相李斯,丞相以后就减少了车马数目,秦始皇生气地说:“这是宫中有人泄露了我的话。”经过审问,没有人认罪,就下诏把当时跟随在旁的人抓起来,全部杀掉。从此以后再没有人知道皇帝的行踪。这就是赵高蒙蔽秦二世一模一样的"天子称朕,固不闻声"。从此阻断了秦始皇与外界的联系。秦始皇更加刚愎自用了。

四,秦始皇坑了术士而非儒生,间接证明了说"焚书坑儒"有点过。

侯生、卢生一起商量说:“始皇为人,天性粗暴凶狠,自以为是,为所欲为,认为从古到今没有人比得上他。他专门任用治狱的官吏,狱吏们都受到亲近和都只是接受已经决定的命令,依仗皇上办事。皇上喜欢用重刑、杀戮显示威严,官员们都怕获罪,都想保持住禄位,所以没有人敢真正竭诚尽忠。皇上听不到自己的过错,因而一天更比一天骄横。臣子们担心害怕,专事欺骗,屈从讨好。秦法规定,一个方士不能兼有两种方术,如果方术不能应验,就要处死。然而占侯星象云气以测吉凶的人多达三百,都是良士,然而由于害怕获罪,就得避讳奉承,不敢正直地说出皇帝的过错。天下的事无论大小都由皇上决定,皇上甚至用秤来称量各种书写文件的竹简木简的重量,日夜都有定额,阅读达不到定额,就不能休息。他贪于权势到如此地步,咱们不能为他去找仙药。”于是就逃跑了。始皇听说二人逃跑,十分恼怒地说:“我先前查收了天下所有不适用的书都把它们烧掉。征召了大批文章博学之士和有各种技艺的方术之士,想用他们振兴太平,这些方士想要炼造仙丹寻找奇药。

今天听说韩众逃跑了不再还报。徐市等人花费的钱以数万计算,最终也没找到奇药,他们非法谋利互相告发的消息传到我耳朵里。对卢生等人我尊重他们,赏赐十分优厚,如今不辞而别,这不是加重我的无德吗?于是派御吏去一一审查,这些人辗转告发,一个供出一个,秦始皇亲自把他们从名籍上除名,一共四百六十多人,全部活埋在咸阳,让天下的人知道,以惩戒以后的人。

五,亡胡者胡也,究竟该怎么解释?

胡,《集解》引郑玄曰:“胡,胡亥,秦二世名也。秦见图书,不知此为人名,反备北胡。”按:此说不足信。因此,胡,指匈奴才确切,但是,在沙丘事变后看来,又确乎是胡亥亡了秦,所以郑玄先生说是指胡亥。指胡亥灭亡了秦朝。

资料来源于《秦始皇本纪》,《封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