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 “隐形贫困人口”与“隐形富裕人口”,是什么样的两类物种?

黑与白的极端事例使我们更容易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有了以下两个问题。

你会不会为了短暂的爽去嗑药?

你会不会为了短暂的美味享受去饿自己三天?

大部分人的答案是:肯定不会

人们不会为了短暂的爽去嗑药,但会为了短暂的爽去买6000元的包包。不会为了美味享受饿自己三天,现实依然存在为了“终极享受”,虽然已经拥有买10套房加500个比特币的钱,但还是舍不得花500元买一件外套的情况。

隐形贫困的极端尽头是嗑药式的自嗨

隐形富裕的极端尽头是“饿三天吃一顿”的守财奴式思维。

通过两个极端例子认识了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的人群,我们可以称之为:

隐形贫困人口

隐形富裕人口

隐形贫困人口之所以隐形是因为看不到他们的贫困,通过社交软件只能看到他们光鲜的生活。

隐形富裕人口也看不到他们的富裕,看到的是代步工具也没有一辆。

下图便是两类物种的真实写照:

咪蒙(隐形贫困人口:买6000块的包包,抢6.6的外卖红包)

Livin广州

两类物种的差异

隐形贫困人口痴迷负债消费

隐形富裕人口喜欢负债投资

前者借贷、撸卡、蚂蚁花呗、各种白条,买包包、买豪车、环球旅行、高端餐厅......纸醉金迷。

后者借贷、撸卡、蚂蚁花呗、各种白条,买房、买币、投资......永远行走在清苦的道路上。

两种思维模式指导下的行为最大共同点是“负债”,其心理诉求都是“追求一刹那的最大幸福”。

差异在于:

一种先爽,一种后爽。

一种是现在就要爽的现在时,一种是未来才爽的将来时。

现实中的隐形贫困与隐形富裕并不是非黑即白般容易让人分辨,容易受今朝有酒今朝醉、守财奴等思维惯性的蒙蔽,让我们陷入其中不能自知。

先爽很难善终,后爽世事无常,有可能爽不到就拜拜了。

先爽的人追求当下物质奖励带来的快感,后爽的人更看重财富堆积过程的成就感,不论是前者负债消费还是后者负债投资,两类人都把自己搞得很苦逼。

那么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追求一刹那的最大幸福,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

第三类物种

渐变思维

如果把40岁当做一条平均线的中点,最左端20岁是隐形富裕思维,最右端60岁代表隐形贫困思维。

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路?

由隐形富裕思维到隐形贫困思维渐变

【渐变思维】

40岁以前是我们抗风险能力最大的阶段,我们可以大胆负债投资,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便可以心无旁骛的去负债消费。

负债没有错,负债消费没有错,负债投资也没有错。

我们都明白钱贬值那么快,存银行才是最大的错,要么投资花掉,要么消费花掉,不但要花,而且还要负债花。只要你负债,你的负债每年也在按很快的速度减少,怎么算都是划算的。

什么阶段用何种思维方式去负债、消费、投资,带来的是不同的人生际遇。

我们并不推崇到什么程度才能享受什么,粗暴的把人生切割成很多个节点。拥有渐变思维,从不爽到小爽,到再爽一点点,最后到大爽,用渐变思维去实现幸福总量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