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二战兵器全集|首创单翼可收放起落架,苏联“伊-16”战斗机

1930年代,苏联同时发展两种特性迥然不同的单座单发轻型战斗机,这就是强调空中格斗性能的双翼机“伊-15”和追求高速性能的单翼“伊-16”。这两种飞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海空军航空兵的主力,而它们的设计师,是当时苏联著名飞机设计师波利卡尔波夫(波利卡尔波夫Po-2也是他的杰作)。

“伊-15”机身粗短,机头装一台大直径700马力M25星型空冷发动机,上下层机翼之间采用了支柱和张线,使机体结构重量不至于过重,座舱为敞开式,采用固定式后三点起落架。不久之后发展出可收放起落架的改型,就是著名的“伊-153”战斗机。到1940年为止,各型“伊-15”共生产7000架。

苏联“伊-15”双翼战斗机

苏联“伊-15”双翼战斗机

1933年12月31日,“伊-16”试飞成功,这是一架机身粗短与“伊-15”近似的飞机,当天即创造了飞行时速358公里的世界纪录,这对于一架机头钝秃、机身也不流线型的飞机来讲似乎有点不可思议(这种布局也导致“伊-16”存在纵向安定性差的缺陷)。“伊-16”采用悬臂式下单翼和手动操作可收放式起落架,座舱为半敞开式或封闭式,这是世界上第一架采用悬臂单翼形式和可收放起落架布局的飞机。

苏联“伊-16”战斗机

苏联“伊-16”战斗机

1934年1月,“伊-16”又将飞行速度提高到454公里,成为当时世界上“飞的最快的战斗机”,因此在航空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同年秋季,“伊-16”正式装备部队,改型很多,在改进过程中,飞机的功率、装甲、军械方面不断获得改良,如“伊-16-2”型加装了座椅防弹钢板、光学瞄准具、电台、氧气设备和火力凶猛的20毫米航炮及空对空火箭,至1940年为止,“伊-16”各改型累计生产了7500架,产量居30年代军用机之前列。

“伊-16”十分适合于高速接近和打了就跑战术,其最终改型“伊-16-24”飞出了时速550公里的好成绩。它与善于低速缠斗的“伊-15”相辅相成,成为互为补充的一对名机。

两种“伊”式战斗机在诺门坎事件中首创发射空对空大口径火箭攻击敌机的先例,在后来的卫国战争初期,约有2290架“伊-15”和“伊-16”投入战斗,短短二十天里共出击6000余架次,累计击落德机千余架。在雅克和拉式战斗机大批出现之前,“伊”式飞机是红军航空兵的中坚力量,并最终使用到1942年的冬季大反攻。战争期间有2408架“伊-15”、3437架“伊-153”、6550架“伊-16”参加了战斗。

中国空军在抗日战争初期损耗严重,从1937年10月起,大批“伊-15比斯”和“伊-16-6”分批援华,在这之前,苏联志愿飞行队中的“伊”式飞机已在中国境内参战,由此中国空军重新战斗取得了一定战绩,“伊”式飞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继“霍克”之后,中国空军的又一批主力战斗机。

参数

型号:伊-16-18

类型:高速战斗机

动力:一台1000马力什韦佐夫(Shvetsov)M-62R型9缸星型活塞式发动机

重量:空重1412公斤,正常起飞重量1831公斤

尺度:翼展9.18米,机长6.13米,机高2.57米

飞行性能:最大飞行时速463公里,实用升限8998米,航程805公里

武器:2挺7.62毫米斯卡司机枪,2门20毫米航炮

《二战兵器全集》系列头条号首发,如需分门别类系统查询,可关注同账户名公众号。

《二战兵器全集》系列涵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各国使用的武器装备型号数量如下:

坦克 42型

坦克歼击车 14型

特种车辆 14型

两栖车辆 12型

半履带式车辆 14型

装甲汽车 13型

卡车 9型

轻型汽车 16型

自行火炮 16型

重型火炮 17型

步兵炮 17型

重型高炮 15型

轻型高炮 15型

火箭武器 13型

反坦克火炮 16型

步兵火力支援武器 17型(迫击炮掷弹筒)

步兵反坦克武器 16型

步枪 14型

手枪 16型

机枪 14型

冲锋枪 18型

火焰喷射器 13型

战斗机 27型

重型轰炸机 15型

轻型轰炸机 15型

喷气式战斗机 20型

攻击机 30型

夜间战斗机 14型

水上飞机 16型

舰载水上飞机 16型

反舰攻击机 15型

舰载战斗机 18型

运输机 16型

攻地武器 12型

轻型飞机 16型

潜艇 23型

航空母舰 41型

战列舰 14型

巡洋舰 14型

驱逐舰 16型

护卫舰 15型

海岸快艇 14型

登陆舰 16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