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我们都欠五菱一个“道歉”

又是一个周五,在某座北京市寄宿制重点高中的门口又出现了车水马龙的情景,这本是一个孩子和父母团聚的美好时刻,但每到这时,小李的心里却总是充满焦虑。

因为他的父亲,总是开一台五菱来接他。


“不是跟您说了吗,停在远处的那个路口等我就行!”前排的父亲一言不发,温馨的氛围突然变得尴尬起来。不过,回想起来,似乎每周都是这样。


虽然汽车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但“汽车彰显地位”的心理却依然深植于我们的内心当中。

是偏见?还是攀比心理在作祟?不可否认的是,五菱,虽然平时被我们冠以“神车”的名号,但似乎这个“神”,和曾经的途观、轩逸等传统意义上的“神”根本不是一回事。

再说的明白一些,一台国产小面,有什么可“神”的呢?畅销的车就能称之为神车吗?会两下漂移就配称之为神车吗?能征服阿拉善就配叫神车吗?什么秋名山车神,一切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调侃罢了……

不过,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这句话的出现,似乎证明我们都错了。


7天,交付100万只口罩,76小时,造出了五菱牌口罩机。这对于疫情之下连复工都是难题的车企来说,简直就是奇迹。

随后,五菱甚至向工信部申报了一台救护车……


一系列亮眼的操作,五菱却没有进行大范围的营销,仅仅是在生产的口罩包装上写上了简简单单的一行字“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可能你会说,在这个营销为王的时代下,不借此机会“包装”一下自己,这不是傻吗?

不过,翻翻五菱的履历,似乎这种“傻”,更像是它DNA中的一部分;也正是这种奇特的DNA,才造就了如今总销量突破2000万的五菱品牌。

和大部分老牌汽车豪门相同,五菱的前身——柳州机械厂同样是军工出身。1933年便研制出了木炭内燃机;1937年,“朱荣章号”双翼战斗机面世。可以说造车、船、飞机、手榴弹都不在话下。

1953年,国家正走在振兴工业的探索之路上,柳州机械厂成为了先行者,成功试制出了4马力1101型汽油发动机,开创了我国小型内燃机的新纪元,并在“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展出。

1956年,当全国林区面对伐木难题时,柳州机械厂站了出来,成功生产出051型友谊牌电锯。从此,机械伐木为万千林业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1958年10月,逐渐发展壮大的柳州机械厂将下属的动力车间改制建厂,名为柳州动力机械厂(名称变更频繁,统称柳州动力机械厂),以制造船用发动机为首要任务。


不过,由于彼时造船需求不大,柳州动力机械厂又开始“不务正业”,用时不到两个月,便试制出了5台“红河”牌拖拉机,位居全国第一。似乎,“高效”的品牌文化在这个时候便已成型。

1964年,“丰收牌”拖拉机正式量产。在鼎盛时期可达到年产5000台,拖拉机成为了柳州动力机械厂的全新标签。

时间步入70年代,拖拉机需求基本饱和,柳州动力机械厂转而开始钻研缝纫机技术。作为当时的“四大件”之一,缝纫机享有非常高的家庭地位。这一次,柳州动力机械厂又做到了!多功能缝纫机和1515型自动换梭棉织机,用过的都说好。


80年代初,我国的汽车产业开始走向萌芽期,中央农机部军工局引入了一台日本三菱小货车组织全国汽车厂商进行研究学习。可惜,当时的柳州动力机械厂并未获得“重点培养”的资格,榜单上是一些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名字:一汽、东风、上汽、广汽、北汽、天汽。

凭借一向敏锐的嗅觉,柳州动力机械厂意识到微型车行业未来能火。因此,没有得到学习机会的柳州动力机械厂选择了“自学”——自己掏钱购置了一辆三菱微型车。

超过5500件零件,逐个手工测绘,闭门修炼时长达3个月。1982年,当时的工人们“徒手”复刻出了第一辆LZ110微型货车。紧接着,这位“草根”出身的自修生入选了国家队,实现了逆袭,成为了中国四大微型车定点生产厂家之一。

1985年,柳州动力机械厂成功摘掉拖拉机标签,正式更名为“柳州微型汽车厂”,再次转型成功。


11年后,已更名为“柳州五菱汽车”的厂商经历了自诞生以来最大的难关,严重的洪涝灾害淹没了五菱的冲压厂和配件厂,损失极其惨重;即便如此,五菱还是坚持着自己“为人民服务”的信条,一手抓生产,一手抓赈灾捐赠,硬是挺了过来。


涅槃重生后,1998年,五菱汽车产销量达到10万辆,攀登至国内微型车市场的顶峰。

进入21世纪后,五菱活跃的身影开始延伸至各个市场,从4万起售的7座微型客车“五菱之光”,到兼顾家用和商用的“五菱宏光”,发展至当下热卖的“宝骏”、“新宝骏”。其中,新宝骏品牌意在提升品牌形象,并已收到不错的成效。如今,五菱已走在全新的道路上,传奇生涯仍在继续。


我下定决心去购买一个迟迟没有入手五菱车标。这一次,无关乎调侃,只因它恪守了那句“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诺言,延续了品牌与生俱来的DNA,我敬佩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