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这口慈禧太后喝过的水井,不仅百姓竞相品尝,还以此来命名了胡同

老话说:北京有多少胡同就有多少水井。这句话不仅说明,在古代的北京,人们用水主要依赖水井,而且北京有许多胡同也都是以水井命名的,如双眼井胡同、三眼井胡同、四眼井胡同、苦水井胡同、甜水井胡同等。

其中,四眼井胡同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中部,东起鲜明胡同,南抵能仁胡同,古时因巷内有一口四眼井而得名。由于胡同北侧也有一条叫做四眼井的胡同,为了加以区别,于是改称为南四眼井胡同。

四眼井老照片

在古代,老百姓的日常用水都是从水井中汲取的。据清代史料记载,那时北京城内外共有1258眼水井,包括城内701眼井和城外557眼井。四眼井只是寻常巷陌里的其中之一,然而有关它的趣味传说却一直在民间流传。

明清两代,王室贵族、皇亲国戚的御用水都是从西郊玉泉山运送到皇城里的,水车进出都城必经西直门。每天黎明破晓天刚蒙蒙亮时,西直门大街的居民都会听到马驮水车发出的沉闷声响和城门打开时清脆的吱扭声。

相传,有一日,皇家水车像往常一样准时出了城门,可是直到暮色四合,城门快要关闭的时候,水车还是没有返城。看管城门的官差急不可耐,几次走出城门张望,终于依稀听到马车滚动发出的“咕隆咕隆”声,守城门的官差急忙准备关闭城门。看着押运水车的老差役摇摇晃晃地赶着马车进了城,一个差官喊到:“又灌(喝酒)多了吧,误了时辰看老佛爷要不要你的脑袋!”说完便如释重负地关闭好城门,回差房去了。

原来,那个押运水车的老差役,快进城的时候,开始觉得有点不对头,赶快停下车,向水车上一看,惊出一身冷汗。原来路上颠簸,出水口没塞好,一车水流光了大半。

老差役害怕极了,本来自己就喝高了,已经误了时辰,现在水又漏掉不少,这可如何是好。如果再出城到玉泉山取水已经来不及了。

于是,老差役借着酒劲胆量越发大起来,他打算孤注一掷,听说阜成门外有个甜水井,便偷偷地来到这口无名水井前,急急忙忙地补满了一水车,再回西直门,所以回来晚了,进了城门,慌慌张张地押着水车赶向皇宫,提心吊胆地交了当天的差。没想到,慈禧太后并没有发现水有什么异样,可见井水和御用山泉水一样甘美。

从此,老差役胆量变得更大了,每天进了城门,查看水车洒了多少水就用井水补上。慈禧太后对此全情不知。老差役一次次蒙混过关,也就得过且过。

久而久之,他经常打井水送往宫廷的传闻不胫而走,民间到处流传慈禧太后喝井水的消息。方圆几里的百姓闻言,纷纷到那口无名井里打水,他们都想品尝一下老佛爷喝过的水。渐渐的,来无名井打水的人络绎不绝,为了安全起见,大家筹钱聘用石匠扩充井口,并以石板做了个井盖,还在上面凿了四个比水桶稍大的井口,“四眼井”由此得名。

一口默默无闻的井,因为运水差役的失职,竟变成了百姓眼里的甜水井。四眼井自此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

无论这个传说是否真实,但从照片上看这口井,从四个井眼边缘被井绳磨出的一道道深沟上,可以想象出当年方圆几里的人们争打井水的热闹场面。

有人考证,阜成门外的这口“四眼井”是当初修筑明城墙时为了取水方便而挖的,可见“四眼井”确实是一口年代久远又有着传奇色彩的古井。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