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营口西炮台的前世今生

在一片光影绚烂之中,有一位饱经风霜的戍边老将,身披褐色战袍,矗立在大辽河入海口的树林和苇丛里,历经一百二十多年的沧桑却不改初衷,仍然警惕地注视着浩渺无际的渤海湾,扼守着大辽河口,时刻准备迎击来犯之敌。


《炮台云霞》 李贵轩 摄影


这就是修筑于1882 年的西炮台,原名营口炮台,初名没沟营炮台,是清政府北洋水师在东北沿海建筑的重要海防要塞。因为是在滩涂上修筑,所以采用了白灰、大黄米、沙土夯筑而成。1894年,它经受了著名的甲午海战,清水军管带乔干臣率五百兵勇据此阻击日本侵略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虽然至今过去了一百多年,八百米围墙、围墙外的护城壕以及墙里的主炮台、副炮台依然保存完好。


炮台夕照 张铁军


现如今看炮台,不是看那一百多年的标本,而是看这在萧瑟的风中屹立一百多年的历史和风尘。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是一个民族一代又一代前呼后拥的向我们走来,每个炮台又都牵连着喧嚣的背景,它们在这里举行着横跨百年的游行。用糯米和白灰,沙土夯实的土墙向远方延伸着浑黄的色彩,愈远它那色彩愈是柔和起来,舒舒展展地纳入那染上金黄的苇荡枝叶间,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成壮丽无比又强悍的脊梁。这里连水鸟都变得严肃安静,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所能看尽,而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兵库房和文史资料馆,都够你留连长久。

2010摄影大赛西炮台获奖作品秋水廊桥烽火别李忠泽摄


至炮台高处仰首西瞻,渤海入海口烟雾浩淼,加眸东望,风吹动着绿意未尽的树叶,叶子羞涩着低下了头,透出了成熟的黄色。如今,炮台依旧,只是班驳了几许。它老了,从光绪八年正月走到现在,历经一百年之多。它一直雄据在辽河的入海口要地。登上门楼,远观全貌。中间有大炮台一座,两旁筑小炮台两座,暗炮洞修有八处。大兵房构建两百间,挖水塘两处,以解生活之须;长墙一道,为防敌寇攻关。围墙修筑一周,绵延十里;军库陈设左右。备战时供物资之须。整体布局,错落有致。如今,残垣荒落,日寇的轰炸过的弹孔尤在,古炮凋零。面对那一朝代的遗留,它们空灵灵又胀鼓鼓的站着,一专一瓦都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若把这些炮台用线连起来,它严严的包裹着身后的城市,那个朝代唯一一个对外开放,集水陆口岸于一身的港口城市----营口,那炮台依旧在风雨中岿然不动,伴着这座城市走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