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中国历史:秦始皇嬴政

在中国古代史上,秦统一中国是一次伟大的转折。中国在秦统一之前,长期处于分封割据和贵族政治形态;在秦统一之后,转变成为君主专制和官僚政治形态。在这次历史转折过程中,秦始皇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姓赢,名政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邯郸)。他是秦昭襄王的曾孙、秦孝文王的孙子、秦庄襄王的儿子。秦庄襄王名叫子楚,早年被派到赵国做质子,结交了大商人吕不韦。吕不韦出于政治野心,认为子楚奇货可居,竟把他身边的赵姬献给了子楚。赵姬出身于邯郸豪家,为子楚生下嬴政。因为秦、赵是同一个祖先,赢政也称赵政。后来,经过吕不韦的巧妙斡旋,子楚返回秦国。赢政和赵姬仍留在赵国,又在邯郸生活了很长时间。秦孝文王元年(前250年),子楚当上太子之后,才把赵姬和赢政接回秦国。秦孝文王在位三日而死,子楚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秦庄襄王在位时期,赢政被立为太子,吕不韦担任相国,秦国已经十分强大,与战国七雄相比较,占据国独强的优势。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秦庄襄王去世,嬴政继承王位,尊奉赵姬为太后,仍由吕不韦任相国。这时赢政才13岁,还不能亲理朝政,所以,秦朝廷由吕不韦把持。吕不韦既掌管朝政,时常与赵太后偷情。但见嬴政日渐长大,吕不韦害怕丑事败露,想离开赵太后,却又怕太后怨恨,就把嫪毐推荐给太后。嫪毐假装宦者,进宫陪侍赵太后,深得太后的欢心,竟被封为长信侯,与太后生下两个孩子,还以王父自居。此时,秦国统治集团内部存在着三股政治势力:赢政虽然贵为国王,尚未掌握实际权力,只是一个傀儡君主;吕不韦担任相国,又被赢政尊称为“仲父”,掌管着朝廷事务,还广泛地招贤纳士,拥有门客数千人;毐依傍赵太后,在后宫横行霸道,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由嫪毐决定。对于嬴政来说,这后两股势力的存在,是他亲理朝政的障碍。特别是嬴政长大成人之后,更是无法接受这一状况。因此,各派政治势力矛盾重重,正酝酿着一场政治风暴。


秦王政九年(前238年),嬴政住在雍城蕲年宫,接受给他举办的成人礼,开始佩戴王冠和宝剑,这标志着他已经长大成人,有能力亲理朝政了。而在此之前,有人告发毐淫乱后宫,赢政派人严查此事。嫪见大事不妙,就假借秦王玉玺和太后玺,公开发动叛乱,攻打蕲年宫、咸阳宫。嬴政立刻派兵镇压,很快扑灭了叛乱,嫪毐本人也被逮捕赢政下令处死毒,把赵太后软禁起来。十年(前237年),受嫪毐事件的牵连,吕不韦被免除职务,迁居到他的封地。但凭着个人的威望,吕不韦没有消停下来,仍与各国使者交往频繁。十二年(前235年),嬴政写信斥责吕不韦,要把他流放蜀地,吕不韦惊恐自杀。在清除嫪毐、吕不韦之后,政开始亲理朝政,任用尉缭、李斯、王翦等人,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采取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战略,仅仅花费10年时间,就吞并了山东六国,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自称秦始皇。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山东六国刚被吞并,嬴政自恃功过五帝,地广三王,不愿沿用以往的名号,因而召集朝廷大臣,声称“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需要改换新的名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援引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使用“泰皇称号(《史记秦始皇本纪》)嬴政对此并不满意,只采用一个“皇字,加上一个“帝”字,自称为“始皇帝,还规定把皇位传给子孙,后继者沿称二世、三世皇帝,以便传至万世。从此以后,“皇帝成为历代最高统治者的名号。


在治理国家方面,秦始皇重视中央行政建制,立丞相、御史大夫等高级职位,协助处理国家事务。丞相作为百官的首长,具体负责行政事务,包括参与朝政、主持朝议、封驳诏令、选用官吏、审计地方治绩等。御史大夫作为丞相的副手,主要负责监察百官,管理公文图册。秦朝未设太尉一职,秦始皇本人独揽军权。丞相御史大夫之下设立诸卿,其中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卫尉掌管宫门卫屯兵,中尉掌管京畿警卫,廷尉掌管司法事务,治粟内史掌管财政事务,少府掌管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给皇室,将作少府掌管修建宫室,典客掌管民族和外交事务,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宗正掌管皇室属籍,博士负责图书收藏。秦朝廷遇有重大问题,召集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共同商议,由秦始皇亲自裁决。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实行郡县制。起初全国共有36个郡,随着对周边地区的拓展,后来增加到48个郡。每个郡设立郡守,负责管理本郡事务,另有郡尉掌管军事,郡监(监御史)掌管监察。郡下辖若干县,有万户以上者设令,万户以下者设长,令、长管理本县事务,另有县尉掌管军事,县丞掌管司法。郡、县长吏都由朝廷任免,由此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经济制度方面,秦朝采取统一货币、度量衡的政策。废除以往的各种货币,统一货币为两等:黄金为上币,以镒(折合20两)为单位;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制作圆形方孔。金币供皇帝赏赐之用,铜币主要作为流通媒介。废除以往的各种度量衡器具,以商鞅变法时确定的度量衡制度为标准,制作统一的标准器具,推行到全国各地,并且定期进行检测,以保证度量衡器具符合法定标准。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建立新的经济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法律方面,秦朝根据实际需要,从以水德主运出发,把商鞅变法以来的各种律令加以补充、修订,构成一部比较完整的《秦律》,颁行于全国。1975年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包括一大批法律条文,这些法律条文构成了秦朝法律的基本体系,主要是为了保护土地私有制,防止和镇压反秦势力,稳定秦王朝的统治秩序。

秦朝为适应统一国家的需要,也实行了新的文化政策。秦政府统一了文字,废除六国原有的文字,把整齐的小篆作为标准文字,把简化的隶书作为通用文字,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又把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特别重视法制建设,制定出各种国家法令,命各级官府和民众贯彻执行,把国家法令落到实处。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根据丞相李斯的建议,秦始皇下令除《秦纪》,有关医药、卜筮、农桑的书籍和博士收藏的《诗》、《书》、诸子著述外,销毁所有私人藏书;私人谈论《诗》、《书》者,一律处以死刑。三十五年(前212年),因为一些方士、儒生私下散布不满言论,批评秦始皇的做法,秦始皇非常气愤,就派御史严加查办,并亲自划定460人,以妖言惑众的罪名,把他们坑杀于咸阳。这就是所谓的焚书坑儒。


秦统一中国除兼并山东六国外,还向周边地区开拓了疆域。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准备反击匈奴。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蒙恬集中优势兵力,穷追猛打,迅速收复了河南地(今河套地区),接着乘胜进军,又攻取了高阙、北假(在今内蒙古乌加河以北),在这里设置了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同时,秦朝廷迁移大批罪犯,来新设诸县屯戌。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又下令迁移内地民众3万户,到北河、榆中地区定居。这一地区称作“新秦。秦王朝大规模的移民实边,不仅有力地遏制了匈奴的侵扰,而且促进了西北边疆的开发。为了加强对匈奴的抵御,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从全国征调大批民众和罪犯,配合戌边的军队,把以往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