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赵构故意促成"靖康之耻",从而"借刀杀人"顺利"窃国"

赵构故意促成"靖康之耻",从而"借刀杀人"顺利"窃国"


宋高宗赵构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赵氏皇族、朝臣、公主、妃嫔等3000多人北返,以及金银法品、图书典籍等宝物不计其数,还有工匠、教坊、百姓十万多人,东京城为之一空,北宋灭亡。这就是中华历史上最耻辱的"靖康之耻",没有之一。

靖康之耻中,唯一没有被掳的皇子就是赵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当时他是河北兵马大元帅,徽钦二帝被掳后,他在应天府称帝,史称宋高宗,南宋开始。

公元1127年发生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综合分析赵构在靖康之难前后的表现,疑点丛丛,笔者认为,"靖康之耻"是赵构故意促成的,成功地让自己的父皇和兄皇以及其它所有有皇位继承权的人都当了俘虏,从而实现"借刀杀人"的目的,自己则顺利"窃国"。

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赵构从"意气闲暇"到"畏金如虎",状态反差巨大必然有因

宋高宗赵构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软骨头",只会逃跑、议和,全无一点中华男儿的铮铮铁骨。其实你看《宋史》会发现,赵构一开始并不是"软骨头",而是相当有气节风范的。赵构性格表现在靖康之耻前后反差较大,内中定有原因:

1、赵构在金营做人质的表现非常出彩

赵构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九子,宋钦宗赵桓的异母弟弟。母亲是韦氏,1107年6月12日生于东京汴梁。

赵构非常聪明,博览群书,日诵千言,身体素质比较好,力气比较大,挽弓达一石五斗。良好的身体素质使他活成了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帝王之一,达81岁。

赵构先后被授予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蜀国公、广平郡王。宣和三年封康王,宣和四年行成人礼,搬出大内,进驻自己的康王府第。

公元1125年,金兵南侵,宋徽宗赵佶禅位给太子赵桓,就是宋钦宗。公元1126年春,靖康元年,金兵东路军完颜宗望打到开封城下,要求宋廷派宰臣、亲王去金军营中议和。

宋钦宗打算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给金国,派出宰辅去交割土地,派亲王去礼送金兵过黄河。亲王主要就是宋钦宗的几位皇弟,宋钦宗说明意愿后,康王赵构慷慨请求出使金营,宋钦宗很高兴,选择了少宰张邦昌为计议使,陪同康王赵构出使金营,派出同知枢密院事李棁使金商议具体割让太原等三镇事宜。

赵构来到金营,被金帅完颜宗望(斡离不)扣留作为人质,赵构"意气闲暇",不卑不亢,没有一点奴颜卑膝,完颜宗望很奇怪,与他心目中的宋人形象大不一样。

二月,京瓷宣抚司都统制姚平仲领40万大军夜袭金军大营,因为走漏风声失败,金人怪罪下来,张邦昌吓破了胆,眼泪鼻涕都吓出来了,但是赵构无动于衷,没有一点胆怯的样子。完颜宗望很奇怪,怀疑赵构不是亲王,要求重新派亲王来当人质。

赵构首次使金表现非常出彩

宋钦宗赵桓于是又派四弟肃王赵枢出使金营,于二月初七日到达金营,答应割让三镇土地,并进封张邦昌为太宰,留在军中做人质,赵构才得以回到汴梁。

《宋史.本纪.卷二十四》:靖康元年春正月,金人犯京师……钦宗召帝谕指,帝慷慨请行。遂命少宰张邦昌为计议使,与帝俱。 金帅斡离不留之军中旬日,帝意气闲暇。二月,会京畿宣抚司都统制姚平仲夜袭金人砦不克,金人见责,邦昌恐惧涕泣,帝不为动,斡离不异之,更请肃王。癸卯, 肃王至军中,许割三镇地。进邦昌为太宰,留质军中,帝始得还。

应该说,赵构首次出使金营的表现非常出彩,既勇气可嘉,又不失礼数,更是保持了使臣的气质和王爷的风范,这个时期的赵构和后来一味求和的赵构完全判若两人。

2、赵构了解金国的实力水平

赵构出使金营,被扣作人质达十多天,这十多天里,赵构对金营的情况应该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金国虽然来势汹汹,但是也有缺点:

其一,金国灭辽后不久南下攻宋,后方不稳。金灭辽是在1125年,随后立即南下攻宋,辽人新归附,民心并不稳,金国摊子铺得太大,一下子没有那个管理能力,照应不过来。其二,金兵当中女真兵比例不高。1114年时,金兵只有2500人;1114年11月,阿骨打取得出河店大捷后,收编辽兵,军队数量才达到一万人。此后,随着灭辽,收编大量辽兵,军队数量虽然庞大,但是其中真正的金兵——女真兵数量并不大,比例较低。辽兵比例高,战争中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就难免发生,所以金兵的战斗力并不是太强。金兵伐宋之所以一路势如破竹,一来是因为将领不行,未战先逃;二来宋兵战斗力弱于辽兵,童贯伐辽大败,辽兵对宋兵有心理优势。其三,金国经济转型刚起步,后勤不足。女真本来都是游牧民族,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立的国家是奴隶制国家。灭辽及攻伐北宋后,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游牧向农耕转变。同时,由于战争,大量人口死亡,金统区的土地耕种不足,后勤保障有限,不支持金兵长期作战。其四,大宋地域广大,民心不附金。短时间金国没有能力灭宋,即使打下来也不能有效巩固。金兵第一次伐宋时,西路军就被太原所阻,一直到完颜宗望退军都没攻下太原。

赵构在金营,对金的不足应该有所了解,以他的判断,金国攻下宋国,无非还是游牧民族的特点:以掳掠为主,并且金国要的土地也不多,只是太原、河间、中山三镇。以赵构的睿智不难判断出来,大宋暂时不会灭亡。

3、赵构了解了金军高层对灭宋的分歧

金军高层主要是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合称二帅。金国攻打大宋,主要是这两路元帅统兵,但二帅对待大宋的态度完全不同。

完颜宗翰,也就是粘罕,主张"灭宋",另选代理人比如张邦昌、刘豫这样的人组织伪政权,必然导致宋朝内乱,宋乱有利于金国慢慢图之。

而完颜宗望的意见是"存宋",保留宋徽宗、宋钦宗父子的帝位,让他们向金国称臣,用他们父子来统治大宋比较有利。因为宗望和宗弼都崇尚汉文化,对汉文化中忠君思想比较认同,认为伪政权生存基础差。只要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向金国称臣,那么整个大宋都是金的附属国。

金军统帅之一完颜宗望

这个分歧意见在第二次伐宋打到东京时爆发出来,金人李天民的《南征录汇》记载了争论的情节:

《南征录汇》:皇子送少主入斋宫,密语废立事。……皇子至国相寨云:"明诏虽允废立,密诏自许便宜行事,况已表请立藩,岂容中变?"国相不允。皇子谓:"太祖止我伐宋,言犹在耳,皇帝仰体此意,故令我懑自便。"国相云:"皇子何私于宋,不顾大害?宋兵尚多,民心未去,如今放手,后患无穷。更立异姓,国势易动,徐图混一,岂非善计?"蒲芦虎云:"都元帅斜也意同。"皇子怒云:"南伐我实首谋,我当为政,废主亲属不能如契丹虐待。"蒲芦虎两解之,皇子悻悻而去。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皇子)完颜宗望与(国相)完颜宗翰,在对徽钦二帝的废立上意见尖锐对立。完颜宗望的意见是把徽钦二帝降为藩王,大宋变成金的属国。完颜宗翰也就是粘罕的意见是废了徽钦二帝,另立他人,这样"国势异动,徐图混一",蒲芦虎搬出都元帅"斜也"来压完颜宗望,完颜宗望大怒,悻悻而去。

金军二帅对待徽钦二帝的分歧态度在第一次伐宋时应该也有所体现,赵构在完颜宗望的大营也应该有所耳闻。这个对他以后的决策应该会有影响。

4、赵构从金军二帅的分歧中看到了机遇

金军二帅对待徽钦二帝的态度,让赵构看到了机遇。

赵构本来只是徽宗皇帝赵佶的第九子,是皇子都会觊觎皇位。正常的皇位不管怎么传承,都没有他的份。但他从金军二帅中看到了希望:

如果金军存宋,他注定终身与帝位无缘;如果金军亡宋,另立他人,以他赵宋皇子的身份,振臂一呼,天下必响应,皇位必定是他的。而且金军并没有能力统一全宋,坐拥半壁江山还是有可能的。

金军统帅之一完颜宗翰

权力能让人性扭曲,而至高无上的皇位更会让人变态。

至少,在金营做人质的十几天里,赵构看到了坐上皇帝宝座的希望。而他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不动声色地主动促成金军"亡宋"。

二、赵构手握重兵不解东京之围,意在"窃国"

赵构有想法,还需要时机。不久,时机真的就出现了。

宋钦宗在金兵退走后,以为安全了,就想毁约,不交付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并派王云去金国商量,用岁币赎回三镇。惹得金国大怒,靖康元年8月,金兵二次分两路南下。这次,完颜宗翰顺利攻破太原,完颜宗望破真定。十月,王云从金国回来,说金国不要钱只要地,让宋钦宗派赵构去议和。十一月,宋钦宗诏命赵构出使金军,并派主和派代表、宋钦宗的老师耿南仲父子同行。行至磁州时,遇到宗泽,宗泽说金军中已有人质,就是肃王赵枢。再去没意思,赵构就势就留在了磁州。

而金兵没等到赵构,一路势如破竹南下,12月,两路大军会师东京城下,磁州正当要冲,相州知府汪伯彦邀请赵构去了相州。赵构自此脱离了东京是非之地,成为赵宋皇室中唯一漏网的皇子。

1、赵构故意错过多次勤王机会

靖康元年闰十一月,宋钦宗的老师耿南仲来到相州,传达宋钦宗的旨意,让赵构率领河北兵保护京师勤王,赵构得到了兵权,与耿南仲就开始募兵,准备勤王。

不久,阁门祗侯秦仔潜出东京城,把蜡丸诏书藏在头发里,来到相州,传达诏命,任命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中山府知府陈亨伯为元帅,宗泽、汪伯彦为副元帅,让他们募兵勤王。

十二月初一,赵构开大元帅府,正式办公。开始有兵万人,分为五军,但没有驰援京师。

不久,宋钦宗又派阁门祗侯侯章拿着蜡丸诏书,要求尽发河北兵,命各地政府官员亲自率领,驰援京师勤王。赵构这才下令各路兵马起程,南渡黄河,自己12月14日离开相州,15日从冰面渡过黄河,16日到达大名府。宗泽、梁扬祖、张俊、杨沂中、苗傅、田师中等率兵陆续到达。但赵构依然没有驰援京师。

这个当头,签书枢密院事曹辅带着蜡丸赶到大名府,说现在正在和金军议和,让赵构屯兵附近,不要轻举妄动。

赵构担任河北兵马大元帅,拥兵百万却不勤王,坐视二帝北掳

当时大元帅府讨论这事,形成两派意见:

——其一,宗泽主张屯兵澶渊,在澶渊修筑防守工事。因为澶渊离东京近,随时可以驰援京师,在澶渊可以想办法一步一步解京师之围。同时,澶渊又是金兵北归的要冲,也可以在此阻击金军北返。——其二,汪伯彦、耿南仲等人相信议和能成功,建议去东平,就是梁山泊东边的东平府,这个地方在东京汴梁的东北方向,远离主战场,也不是金兵北归的要冲。完全是坐山观虎斗的架势。

不出意料,赵构选择了汪伯彦、耿南仲的意见。给了坚持要去澶渊的宗泽一万兵马,自己大元帅府则迁往东平,对外宣称赵构在澶渊,宗泽自此再也没有机会参与大元帅府的决策。

赵构到达东平时已经是靖康二年正月初三,黄潜善、杨惟忠也带几千人军队来到东平。二月23日,根据汪伯彦建议,赵构把大元帅府搬到济州。

在赵构驻扎东平、济州的这一段时间里,各路官军及起义军来投奔的有上百万人。但赵构就是不率领这百万大军勤王,解东京之围,并且还下令各地勤王军队原地待命,不得轻动。

《宋史.本纪.卷二十四》:癸未,次济州。时帅府官军及群盗来归者号百万人,分屯济、濮诸州府,而诸 路勤王兵不得进。二帝已在金人军中。

而在东京城里,徽钦二帝已被拘禁于金军之中。金军实行完颜宗翰的意见,决定"亡宋",另立他人成伪政权。三月初七,立张邦昌为帝,称大楚。三月27日完颜宗望退兵,掳宋徽宗赵佶北上。四月,完颜宗翰退兵,掳宋钦宗赵桓北上。"靖康之耻"终于发生。

靖康之变金军进军路线图

其实,赵构这时还有机会阻止局面恶化,就是把军队部署在金兵北返的途中截击,依然有机会夺回徽钦二帝及被俘北上的大批皇族及士民,但是赵构除了哭,没有采取任何军事行动。

赵构身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坐拥百万大军,既不解东京之围,也不把军队部署在金兵北归的要冲截击,坐视"靖康之耻"发生,其目的"昭然若揭"了吧?

2、赵构最害怕议和成功

赵构不管是在相州也好、大名也好、东平也好、济州也好,困在东京城里的宋钦宗赵桓是心急如焚,盼星星盼月亮地希望赵构的勤王大军早点到来,也不断派人潜出东京,寻找赵构,这些信使最终都找到了赵构,向赵构通报了议和的情况。

其实,从赵构心里,最害怕议和成功。因为一旦议和成功,不管割多少土地,徽钦二帝依然会保留帝位。

而一旦自己安全,宋钦宗赵桓对这个手握重兵却不勤王的赵构采取什么措施也可想而知。那个时候的赵构可能只有两条路可走:

——其一,接受宋钦宗处罚,甚至都有可能被贬为庶人。——其二,起兵谋反,逼宋钦宗禅位给他。但谋反的成功概率不高,因为对一个在国难之际无所作为、只图私利的人来说,各地军政长官不会附逆的,加上东京那边有主战派李纲等人,起兵难以成功。

所以,一旦议和成功,赵构的日子非常难过。

二圣北掳,赵构悬着的心才放下

在济州坐等消息的赵构一定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焦燥不安。当徽钦二帝北掳的消息传来后,这位正中下怀、心里得意的康王就假惺惺地痛哭,只字不提截击金军,夺回"二圣"。如果搁现在,可以去冲击奥斯卡影帝了!

3、"勤王"会促使完颜宗望的"存宋"建议得呈

赵构不希望"和议"成功,这也是他死活不勤王的原因。

因为,如果发兵勤王,军队打到开封城下,百万大军不管怎么说,够金兵喝一壶的。

金军本来对"亡宋"或"存宋"就存着严重分歧,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的意见尖锐对立,如果赵构率领百万大军开过来,势必对金军形成巨大的军事压力。

对金军来说,二次伐宋,主要目的是要促使宋钦宗兑现第一次的承诺,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而当金军兵临城下时,宋钦宗又做了更大让步,同意以黄河为界,黄河以北都割给金国。战争成果已经大大超越预期。

面对赵构的百万大军,金军大概率采纳完颜宗望的意见,与宋签订和约,搜刮些金银财宝,割得一大片土地北归,而不大可能冒着战败风险"亡宋"。

如果那样,赵构的皇帝梦又要落空。所以这位九王爷坚决不勤王,自己不勤王,也不让天下的其它地方军政长官率兵勤王,也就可以理解了!

4、"靖康之耻"后赵构如愿以偿顺利窃国

靖康之耻以后,二圣北掳,张邦昌建立大楚伪政权。

但是张邦昌胆小,金兵一退,就派人找到赵构,要赵构即帝位,延续大宋国祚。汪伯彦、黄潜善、耿南仲这些人也劝赵构早即帝位,宗泽也写信来要赵构即帝位。

赵构假惺惺地左推右托,不愿意即帝位。不即帝位你倒是发兵追击金兵啊,金兵押着二圣及十万百姓还有大量的金银珠宝,行军速度并不快,要是追击的话能追上的,又不即位又不追击,只是惺惺作态令人作呕。

当时,山东官民希望赵构在济州府即帝位,宗泽写信来说,南京应天府(即今天的河南商丘)是太祖的龙兴之地,到那儿即位比较吉庆。赵构一听有理,口里说不即位,腿上却行动了,启程前往应天府。

靖康之变后,赵构在应天府登基称帝

赵构4月24日到达应天府,由于他是赵佶唯一一位没有被俘虏的皇子,因此,包括宗泽、刘光世、韩世忠在内的主战派及一大批主和派都劝赵构即皇帝位。赵构见表演差不多了,时机也成熟,于1127年五月初一在应天府即皇帝位,恢复宋的国号,史称南宋。

到此,赵构如愿以偿,顺利实现"窃国"目标。而代价是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以及整个东京城的财富,以及包括自己亲生父母、哥哥及其它兄弟姐妹和无数百姓的自由与幸福!

三、赵构登基后对金外交政策是战和"首鼠两端"

赵构登基后,对着北方大哭一场,算是为自己见死不救而被掳的徽钦二帝谢罪吧!随后大赦天下,开始逐步恢复混乱的行政管理。

宋高宗赵构称帝后,一没有北伐迎回二圣的心理,二没有收复河山的准备,只是幻想和金人划黄河而治。他可能觉得金国军事统帅之一的完颜宗望因为有存宋心思,可能会放他一马吧。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宋高宗赵构登基后,金国也发生大变化,主张"存宋"的完颜宗望在北归途中病逝,金国挟得胜之威,完颜宗翰的主战派占据了外交上风,而赵构对这一危险并不知晓。他仍然做他的苟安之梦。

宋高宗继位的主要工作包括:

1、"行在"不断南迁

按理,大宋的首都在东京汴梁,金人北归后,汴梁本来是张邦昌的大楚国的首都,张邦昌找到赵构后,去伪楚,继续做宋臣,汴梁依然是大宋的首都。

但是赵构并不想回到汴梁做皇帝,一来是汴梁离金国太近。汴梁在黄河南岸,黄河北岸就是金国领土,金军随时可以过河来活捉他。二来汴梁被金兵洗劫一空,宫殿残破,民生凋弊,人口凋零,再也不复当初的盛况。

而他称帝的应天府,在法理上只能叫"行在"。应天府也就是商丘离开封也近,宋高宗听取主和派的一帮人意见,为了留出更多的安全纵深,即位不久,就把"行在"迁到扬州。

建炎二年,金兵再次南征,赵构仓皇逃跑

建炎二年,即公元1128年,完颜宗翰领衔,金人再度南征,中原各州县相继失守。建炎三年二月,金兵奔袭扬州,赵构弃扬州逃到杭州。九月,金兵渡江南侵,赵构逃到越州、明州、最后跑到舟山海上漂泊。

建炎四年,金兵北撤后,宋高宗赵构才经越州回到杭州,按杭州改名临安,作为新的行在驻跸。

绍兴二年,终于在杭州站稳脚跟,于是正式将大宋的首都由汴梁迁到杭州。

宋高宗赵构将行在不断南迁,一来是避金军锋芒,二来也是向金示好,三来是保障自己安全,他可不愿意辛苦窃得的半壁江山没有好好"享受"就把命丢了。

2、被迫进行有限度的"抗金"

宋高宗对金示好,奈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完颜宗翰把持的金廷是铁了心要灭宋。所以,金人北归后,第二年,就以赵构的军队勾结辽人为借口,再次大举伐宋。

本来第二次金军包围东京时,金军二帅就发现赵构逃亡在外,一直想方设法要招赵构回来,最后未能如愿,只得退兵。

现在赵构不仅现身,还即皇帝位,延续了大宋的国祚,被灭亡的大宋朝又死灰复燃,好不容易扶持上位的张邦昌哪知道是烂泥敷不上墙……

凡此种种,决定了金国这次南征,是决心要把赵构干掉,彻底覆灭大宋王朝,然后再寻找类似于张邦昌这样的傀儡。

《金史.卷十二》:上曰:"康王构当穷其所往而追之。俟平宋,当立藩辅如张邦昌者。"

金国对赵构要"穷其所往而追之",赵构没办法,只得被迫抗金,好在他的运气好,前有李纲、宗泽帮他挡道,后又有岳飞、韩世忠等中兴名将帮他北伐,南宋向金人展示了强硬的一面,让金人始料不及。

但赵构对金人实行的是"有限度"的抵抗策略,他的目标是议和偏安,不想因为节节胜利的战争惹得金国不高兴,万一放回"二圣"怎么办?

岳家军驰聘在抗金前线

所以赵构的底线是抗金不能超越黄河,因为黄河以北是“靖康之耻”时金人划定的红线,为了不刺激金人,甚至连汴梁都不允许夺回,因为汴梁当时驻扎的是完颜宗弼,就是赫赫有名的金兀术。

《宋史.列传.卷124》:时伪齐屯兵窥唐州,飞遣王贵、董先等攻破之,焚其营。奏图蔡以取中原,不许。飞召贵等还。

在抗金前线,最耀眼的明星当数岳飞,岳飞训练的岳家军"以一当百",打得兀术节节败退,郾城大捷时,连重骑兵拐子马、铁浮图都被岳飞的背嵬军破了,兀术哀叹:"憾山易,憾岳家军难"。

但是即使手中有强将如岳飞等四大中兴名将,宋高宗依然不愿意与金人一战到底,他心里放不下的还是"二圣还朝"。

3、能议和则议和,甚至不惜危害岳飞

宋高宗一心议和,南逃的过程中,不惜写信给金人,诉说自己的不易,希望能引起金人的同情和怜悯,别追了,但是金人不理睬,你越示弱,越追得紧。

能战方可言和,因为岳飞等中兴名将的坚决抵抗,金人也失去了当初灭宋的锐势,开始正视现实,在自己扶持的刘豫伪齐政权被岳飞打残后,取缔伪齐,金宋面对面。

在看到灭宋无望后,金人也向赵构伸出了橄榄枝。赵构见到和平的机遇到来,赶紧解除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武将的兵权,以换取和平。

是金人对岳飞及其岳家军非常忌惮,必欲除之方可心安。兀术密书秦桧,称必须先除掉岳飞方可言和:

《宋史.列传.卷124》:兀术遗桧书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

宋高宗一心议和,不惜自毁长城,换取了金人的停战,而金人的要价非常高,不仅要宋高宗称臣,而且还要求把宋金边界线南推到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宋高宗一一答应。

宋高宗对金战和"首鼠两端",最终以议和收尾,心中始终担心的是"二圣还朝"。因为"靖康之耻"发生于1127年,二圣北掳,1135年,宋徽宗赵佶去世;1156年,宋钦宗赵恒才去世。所以诞生于1141年的宋金《绍兴和议》,尽管屈辱,对赵构来说,总比宋钦宗被放回来好得多。

风波亭岳飞殒命

综上分析,"靖康之耻"前,赵构拥重兵而不勤王,坐视北宋灭亡,假金人之手"借刀杀人",成功实现"窃国"目标。"靖康之耻"后,能战而控制战争进度,战线一直控制在汴梁以南,也是害怕激怒金人放回"二圣",使自己的"窃国"成果毁于一旦!

自第一次出使金营之后,那个"意气闲暇"的康王已不复存在,而代之的是一个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极端自私的宋高宗赵构!而通过制造"国难"窃国,赵构良心真的难安吗?而他在做了36年皇帝后,以"倦勤"为由禅位养子赵眘,或许是"心倦"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