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这些东西千万别随意借出,否则法律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有人问你借东西的时候。注意了,以下这些东西,不要随意借,损失的可能不仅仅是钱。

医保卡不能借出,家人也不行

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的医保卡(社保卡)平时没用到,有时候为了帮朋友或家人,为了省钱,就把卡借给别人看病买药。实际上,外借医保卡,等于埋雷一颗。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借用医保卡给他人使用,违法!

我国《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八条规定: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退回骗取的社会保险金,处骗取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涉嫌犯罪的,可能被起诉。

全国多地明确,医保卡不得出借、转让或恶意使用,骗取或协助他人骗取医疗保险基金要承担法律责任。

实际上,把医保卡借给家人或者朋友使用是骗取社会医疗保险金的行为,性质等同于骗保。

其次,外借社保卡给他人使用,会影响自己看病就医。

去年,湖北的黄先生投保了一项重大疾病险,当年10月,他被查出患甲状腺癌,在办理赔时,保险公司查到他的医保卡在2012年至2014年有多次肺炎、支气管炎等住院记录。保险公司认为他隐瞒病史,拒赔。黄先生称,他本人在2012年到2014年间根本没有住过院,但是把医保卡借给亲戚用过。

现在很多保险公司和社保的数据库相关联,把医保卡或社保卡借给别人使用,他人看病、买药等记录都会在你的档案里。如有不良的诊疗或者购药记录,保险公司有可能加费或做除外责任,严重点的甚至可能直接拒保。

因此,千万别外借医保卡,以免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身份证不能借人,存在安全风险

居民身份证是每个人重要的身份证明文件,在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诸如办理贷款、置办房产、看病就医、办理手机号等等,都需要用到身份证。

正常情况下,不会有借用身份证的情况。但难免有人遇到特殊情况,借用他人身份证,为自己办事。有人觉得借用身份证、拍拍身份证照片并无大碍,而正是这样的疏忽,容易给自己惹来不少麻烦,严重的会导致个人财产损失、惹来官司并影响日常生活。

注意,随便向别人租借身份证或出借身份证是违法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十六条规定,出租、出借、转让居民身份证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二百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民警提醒,有人会借用他人身份证给自己贷款、买车、办信用卡等,还有人甚至会用借来的身份证办理手机卡,用于诈骗、贩毒等违法行为。如果身份证信息泄露,还有可能遭遇诈骗。

类似的危险还有很多,无论有偿还是无偿,身份证都不要外借。

2017年,还在西安某高校上学的小王将自己的身份证信息告诉了男友小强。小强多次用她的身份信息借款,让她背上13万元债务并拉黑了她。无奈之下,小王以“民间信贷纠纷”起诉失联男友。

去年,深圳市民王力(化名)将身份证借给了表弟。表弟利用他的身份证,注册了公司,他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后来,因公司未处理欠税等违法违规事项,王力突然间却面临被纳入征信“黑名单”。

提醒:

妥善保管本人身份证件,谨防丢失盗用。不随意出借身份证,谨防不当使用。出借身份证,既违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也可能造成为委托别人处理事务的表现,将承担相应的责任。复印件不可随意使用、丢弃。身份证复印件最好用蓝色或者黑色的笔标注,注明此身份证仅用于办理何事、仅可使用一次、再次复印无效等等语句。遗失身份证后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补办新证,作废原证,并注意留存证据,以便陷入纠纷时有证据可查。发现被冒名后,及时咨询专业人士,依法维权。

此外,涉及到个人信息的证件、文件,例如护照、驾照等等最好都不要外借,以免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借车有风险,双方均需谨慎

现在有车的人越来越多,可手里拿着驾照的,等着买车的,喜欢开车的也很多。尤其是节假日,出游的、探亲访友的,因为车票紧张,越来越多的人想方设法借车出行。

如果碍于面子把车借出,更严重或麻烦的事情可能还在后头。

车辆不能外借,在于:

车辆出现故障,车主要承担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就明确,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车主要承担责任。借车的人有问题,车主要承担责任。 借车人无力承担赔偿,车主要承担责任。借车给朋友后,如果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他人受伤死亡,或者造成他车的损坏或公共财产的损失,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但假如借车的朋友是主要责任方,而他手头并不宽裕,车主就要垫付保险外的赔偿和维修费用。

借车风险很大,一旦发生事故,需要耗费相当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得不偿失,双方均需要谨慎。

实在避不过了,需要把车借给朋友,务必要签一份借车协议书。签署借车协议能够更好地维护借车双方的相关利益和责任,避免事后扯皮不清。

手机不要外借,涉及隐私和财产

平时,借东西在所难免。但一般来说,不要把手机借给被人,否则可能给自己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提醒,即便是二手手机,也应该在完全处理好之后,再借出。

当下,手机涉及到多重隐私。手机的社交软件里有很多聊天记录,有些是比较私密的;相册里也可能有很多个人照片、家庭照片。

此外,大多数人的手机软件里都绑定了银行卡,与资金紧密关联。因此,手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8年5月,家住上海市奉贤区的周先生报警称,自己银行卡上的钱被盗,自己的身份信息还被人利用在网上办理了借款。原来,早在3月,他的同事苏某曾向他借款,苏某看到并悄悄记住了周先生的微信支付密码。后来,苏某经常以各种借口向他借手机,其实是使用他的微信给自己多次转账,累计金额逾13000余元,每次转账后都消除转账记录,周先生对此毫无察觉。

警方提示,在使用手机时,要注意保管密码,尤其是涉及到财务的软件的密码。应避免在各类软件上使用同一个密码,密码设置不宜过于简单。

如今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手机已经成了很多人的电子钱包,切记保护好隐私,不要轻易借给他人使用。

此外,要注意,旧手机也有通讯录、图片、短信、邮件等私密信息,如不经过任何处理,旧的数据就较容易恢复。因此,如要借出,也需谨慎。

信用卡

笔者在接待案件咨询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当事人出于对朋友的关照,当朋友来借钱时,自己手上没有现金,于是就将自己的信用卡借给对方让对方套现,对方自己刷卡自己还,这样还省事一些,殊不知这里隐藏了巨大的隐患,一方面信用卡的金额越刷越高,负债的额度也会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当遇到一个不仗义的朋友,当他把你的信用卡刷完之后直接甩给你让你自己去还,甚至会玩失踪,这个时候银行只会找你去要钱,要起诉对方还钱难度还很大,所以说,信用卡一定不要借出去,借出去风险很大。


【特别声明】:本文部分内容引用自网络,此文仅用于普法参考,增强群众法律意识。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律师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武汉律师简介】张松涛律师,湖北江衡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硕士,曾先后在安徽省横埠刑警中队、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建国门外派出所、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深入学习,熟悉公安、人民法院办案流程,对民事案件案件的办案流程和刑事案件的辩护思路有着独特的见解。专业从事刑事辩护、企业法律顾问、湖北省内重大民商事诉讼案件、刑事案件的代理,作为主要承办人参与办理过多起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其中包括某企业涉嫌单位行贿案(被判无罪)、谭某某涉嫌重大责任事故案、刘某某涉嫌诈骗案(涉案金额近5亿)、某企业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案(案值金额1.3亿)。张松涛律师本着全意全意为当事人服务的宗旨,在案件办理的过程中能够快速掌握案件的焦点问题,分析案件的走向,进而形成良好的代理思路,对案件的进展能在第一时间跟当事人反馈,认真负责的处理好每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