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镇江,1983年以来行政区划变迁

镇江与哪些兄弟省辖市接壤?


1983年,对于镇江的行政区划来讲,是很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从这一年开始,作为省辖市的镇江,其行政区域才真正从此前的分分合合相对固定下来。

从四周界域来看,镇江分别与南京、扬州、泰州、常州四市交界,自2002年行政区域界线全面勘定后,边界线总长597公里,共埋设48颗界桩。其中:


镇宁边界线长239.665公里,分别是句容的天王(西南部)、郭庄、后白、华阳(含句容开发区)、宝华、下蜀与南京接壤。


镇扬边界线长76.501公里,除共青团农场(新民洲)和高桥(含江心园区)与扬州地域相邻外,世业、“三山”风景区、新坝和三茅(北部)分别与扬州隔江相望。


镇泰边界线长35.7公里,分别是扬中的三茅(东及东北部)、兴隆(扬中开发区)、八桥、西来桥(东部)与泰州隔江相望;


镇常边界线长245.174公里,分别是西来桥(南部及西部)、界牌、新桥、访仙、吕城、皇塘、导墅、珥陵、延陵、宝堰(含荣炳盐资源区)、茅山(含茅山风景区)、天王(东及东南部)与常州相邻。


东西最大直线距离95.5公里,南北最大直线距离76.9公里。


京口和润州是如何划分的?


从严格意义上说,30年前,还没有京口区和润州区,只有城、郊两个区。


1983年6月,丹徒县蒋乔、丹徒两个公社划归郊区。同年9月,金山、北固两区合并为城区;谏壁区、郊区合并为郊区,谏壁镇属郊区。实行政社分开后,郊区各公社恢复乡镇建制,建立象山、汝山、七里甸、官塘桥、丹徒、蒋乔、渔业7个乡。


1984年10月,城区改称京口区,郊区改称润州区。


1992年10月,镇江市城区以运河为界,北起平政桥,南至周家河桥止进行区域调整。


调整后的京口区辖正东路、健康路、大市口、四牌楼4个街道办事处和象山、汝山、丹徒、谏壁4个乡镇。


润州区辖中华路、京畿路、和平路、宝塔路4个街道办事处和蒋乔、七里甸、官塘桥、渔业、韦岗5个乡镇。


原京口区正东路街道办事处的南门外大街、天桥路、矿机路、六普、运河新村和周家桥6个居委会和健康路街道办的南站、林隐路2个居委会调整给润州区,归宝塔路街道办事处管辖。


当年的区划和人口经济概况如何?


1983年撤销镇江地区,改为省辖市,原镇江地区所辖丹阳、句容、扬中、丹徒四县划属镇江市管辖,高淳、溧水、金坛、溧阳、武进、宜兴等县分别划归南京、常州、无锡三市管辖。


此时,镇江市除辖丹徒、丹阳、句容、扬中四县外,还辖城、郊两区。全市总面积3843平方公里,人口260万人。其中市区215平方公里,人口45万人。


1985年,全市共有8个街道办事处、24个镇、69个乡。其中丹徒县19个乡;丹阳县11个镇、20个乡;句容县5个镇、18个乡;扬中县6个镇、6个乡。


据《镇江市志》记载,1985年全市社会总产值771310万元,比1978年增长1.86倍;国民收入290039万元,比1978年增长1.69倍;国民生产总值320442万元,比1978年增长1.63倍。其中,市区社会总产值290077万元,比1978年增长1.37倍;国民收入101883万元,比1978年增长1.32倍;国民生产总值116736万元,比1978年增长1.33倍。


现在的区划和人口经济概况如何?


截至2012年底,镇江辖京口(含镇江新区)、润州、丹徒3个市辖区,代管丹阳、句容、扬中3个县级市,共6个县级政区;下设35个镇、18个街道,共53个乡级政区(镇或街道)。


其中,丹阳市辖13个镇;句容市辖9个镇;扬中市辖4个镇、2个街办;丹徒区辖6个镇、1个街办;京口区辖6个街办;润州区辖7个街办;镇江新区托管3个镇、2个街办。


2016年末常住人口318.13万人,比上年增加0.4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0.79万人,城镇化率69.2%。全年常住人口出生率7.98‰,死亡率6.97‰,自然增长率为1.01‰。在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3.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年末户籍人口271.98万人,比上年增加0.31万人,其中男性134.53万人,增加0.07万人;女性137.45万人,增加0.24万人。


初步核算,2017年镇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05.3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42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2031.10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1931.84亿元,增长8.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88万元,增长7.1%。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3.5:49.4:47.1,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0.1个百分点。

35年前的“老镇江”是什么样子?


在名城镇江3000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对于许多人来说,恐怕最近的这30年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感触也最多。


收藏爱好者、55岁的“老镇江”陆义宏一行在大西路、大市口一带进行了走访,回顾35年前的“老镇江”情景。陆义宏从镇江博物馆出发,一路向东。


陆义宏表示,35年前,大西路是镇江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段,道路没有现在宽,但两侧商家云集,店铺林立,有许多知名的老镇江品牌,有的保存下来,有的已经消失。


下坡的第一个路口,他指着不远处说:“左手边这里原来有一家新华照相馆,再前面是一家很出名的理发店,斜对面就是工人电影院了。”


过了路口,陆义宏回忆说,大西路右侧过了小街,由西向东,依次一家饭店、一所浴室、一家制帽厂、一家银行、税务局、服装厂。左侧比较出名的店家有五金店、老存仁堂、新华书店、鞋店,过了天主街是鼎大祥、糖烟酒批发公司。


他感慨地说:“这里很多店家都已经消失了,老存仁堂保留了下来,原来的新华书店还负责教科书的批发,鼎大祥也还在原来的位置,30年前,对面还有个医药公司。”


在山巷广场,陆义宏指着现在西北角的茶叶批发市场说,这里原来有一家银行和老字号采之斋并排而列。“现在广场一侧向东是工农饭店,特别出名,又叫新半斋,很多老镇江都知道……”他说,再向东是恒顺的店铺、制镜厂,然后是清真的九如饭店,也很出名。现在群艺馆附近,原来是一处露天电影院,还有一家谢馥春,主要卖针线、蛤蜊油等生活小用品。之后是中国照相馆,第一百货公司,一枝春素菜馆。道路右侧依次是恒顺店铺、邮局、大华电影院、迎江医院、教堂、制鞋厂、恒顺厂区,这一段的沿街门面保存较好,不少都保留了原来的痕迹。“这一段很多商铺都和百姓的生活很贴近,那时候还有很多洗染店。”他说,30年前教堂被改成学校用途,主要是受文革影响,后来又恢复了。


随后,陆义宏来到宝塔路和大西路交叉的十字路口。他介绍说:“西南方向是一家酱园,如果没记错,名字是叫‘林森’,后面是恒顺的厂区。东北方向的农行位置,原来是五金公司,后面是中医院。东南面不到国税大楼位置,是牙科医院,现在已经搬到劳动大厦旁边。”


过了西门桥,陆义宏回忆说,这一段似乎没有什么特别有名的商家,多是日常生活用品和住宅区,比较有印象的是现在双井路附近有一家标牌厂,过了老的丹徒县政府前面有一家木螺丝厂。


最后,他来到大市口广场。陆义宏按照方位一一回忆:“大市口广场位置原来是二轻局、往东是机电公司,主要销售电线、电缆之类,现在都拆了,唐老一正斋是保留下来的。”国际饭店位置,原来是一家很大的副食店,其中多是镇江本地的副食、小吃,生意非常火,向南的停车场附近,原来是一家新华书店。


“苏宁广场位置建设不久,原来的京江饭店、新华电影院,相信不少市民还有印象。不过,很多人恐怕不知道,30年前,京口医院是在新华电影院向西的位置。”陆义宏笑着说,现在的商业城是第二百货公司,向西是一家药房,再西是同兴楼,“大市口这周围,随着镇江这几年的建设,变化还是很大的,基本找不到原来商家的痕迹了……”(信息来源:镇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