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玄武门之变后,被迫退位的唐高祖李渊晚年生活得如何?

欧媚媚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被李世民尊为太上皇,安居于太安宫。

从一国之尊到如今无所事事的闲人,李渊的心情可想而知,尤其是在之前朝代的那几个太上皇,不是被饿死就是等同软禁。一想到这一点,雄才如李渊者也不禁在背后抹眼泪。

所幸李世民为了收买人心,对李渊还算客气。并没有因为李渊偏心太子李建成而迁怒于李渊。在贞观元年,朝廷大胜西突厥,国势日盛,这时的李渊就能以太上皇的身份接见突厥使臣。

身为皇帝的李世民反倒是坐在下首,恭敬地服侍着李渊,举杯祝寿之余还大夸国家有如此强盛,都是多亏了父亲的贤明和臣子的帮助,宴会之上其乐融融,一派君臣父子祥和的景象。

而且多亏李渊有个好媳妇,长孙皇后是李世民一生挚爱,同时也是千古名后。和李世民一样,长孙皇后对退位的公公也是尊敬有加,李渊住在太安宫的,李世民隔三差五地派人送新鲜蔬菜过来,而长孙皇后也经常送去四时所需的衣物,两人没事时还一起手拉手,徒步走去太安宫拜望一下老父亲。

此外,李渊还参加过不少的朝廷阅兵仪式,仪式后在未央宫设宴,款待将士和三品以上官员,全由李渊做主,李世民和长孙无忌陪同。 而期间还发生过一场小插曲:当时在宴会上还有突厥颉利可汗等少数民族首领,李渊当年太原起兵时曾向突厥称臣,现在形势逆转,李渊得势,就想着来一点无伤大雅恶作剧。

李渊好言让颉利可汗跳突厥舞蹈,让南越部落酉长冯智戴咏诗,歌颂大唐盛世,两人也都照办了,而李世民也加入了这场游戏,向李渊敬酒,歌颂父亲的恩德,宴会一直闹到深夜才结束。李渊在太安宫做了十年的太上皇,最后七十一岁高龄驾崩,比起他儿子李世民五十一岁死了的情况,李渊的晚年幸福,实在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


一贰一橙


不得不说,李渊是个聪明绝顶的人,玄武门之变后,在悲伤痛苦中,将自己的位置让给了李世民,自己成为了太上皇。

那么李渊其后的生活过得如何呢?

李渊是孤独的

玄武门之变,给李渊带来了无法说清楚的巨大伤害,二个儿子,一堆孙子统统去见了阎王爷,昨天孙子们还绕膝而坐,今日已经是天人永隔了,这能怨李世民吗?

没办法怨,因为如果不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倒下,就是李世民倒下,隋朝的宫斗,李渊早就见识过了,自己那些表兄弟们在宫廷里的互相残杀,自己再清楚不过了。

恨,只能恨自己,对于儿子们的安排缺乏整体的考虑。也许李渊考虑过了,但没想到兄弟残杀来得这么快,血淋淋的现实,让李渊痛不欲生。

玄武门之变后,朝廷上下基本被李世民掌握了,如果不立李世民为太子,朝廷还会乱。于是,李渊立了李世民。因为李世民雄才大略,而且人脉众多,李渊感觉到了极大的威胁,痛定思痛,李渊禅位,让李世民登上了九五之尊的位置。

李渊退了位后,住在了太极宫,除了一众妃子们的陪伴,朝廷官员基本接触不上,关键是李世民也不愿意臣子们来看太上皇,话说回来,李世民真让看,又有几个人敢来看望呢?

因此,李渊退位后的生活是孤独的,没有朋友,没有权利,只有自己的一堆女人和幼子们来看看自己。

当然,李世民为了不那么绝情,让裴寂在他授权下来看看。后来,裴寂因为各种原因,被发配了,李渊就“彻底孤独”了。

李渊是没有自由的

如果说李渊是被软禁的,应该没有多少人反对。

李渊早期一直在太极宫,吃穿住行都在这里,哪里也去不了,关键是不让去,因为有专人看管,这其实就是软禁,就像野生动物园里的老虎,给你一块地,随便你跑,就是不能出那块区域。

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李世民将太上皇李渊迁到了大安宫。大安宫完全不能和太极宫相比,狭窄不说,各种设施也相对简陋。此时的李渊可能对于禅位有些后悔,但是世上哪里有后悔药吃?相比隋文帝杨坚受到的遭遇,李渊应该感觉幸福多了。

夏天天热之时,为了让老爹消消暑,李世民也曾经邀请李渊一起避暑,但李渊没有同意,也许是看着儿子前呼后拥,自己心里会痛苦。

在公元634年,李世民决定给老爹李渊建一所避暑的宫殿“大明宫”,只是李渊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还没等宫殿建好,就一命呜呼了,死时高龄70岁。

一个人没有自由,也很孤独,他会快乐吗?绝对不会。李渊的晚年过得不凄惨,但过得并不快乐。

从玄武门之变开始,李渊的一生仿佛“结束”了,剩下来的九年时间,李渊只不过是被动地被日子过着,失去了得力的几个儿子,失去了一堆孙子,还失去了自己的皇位,李渊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也许,只剩下“活着”两个字,就是单纯地活着。


蓝风破晓


李渊晚年的生活实在不好,宫殿缺乏修缮,生活受到限制,甚至让李世民的臣子都有些看不下去了。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被迫封李世民为太子,监国,不久退位。退位之初,待遇还是不错的,仍然居住在皇宫的正宫太极宫中,而李世民则在太子的居所东宫处理政务。但李世民显然心有不甘,所以,对父亲开始不断“打脸”。首先是废除了李渊在位时的大部分政策,这也就算了。紧接着,李世民不断在公开场合批评李渊武德年间的朝政:诸如“武德之际,货贿公行,纪纲紊乱……”、“武德之时,政刑纰缪,官方弛紊……”这些都在史书中有明确记载。更是将李渊最信任的宰相裴寂评论的一无是处,贬谪出京,说他一切都是仰仗李渊为非作歹。这些对父亲毫不掩饰的批评无疑就是在暗示李渊,赶紧搬出去。

所以,李渊也识相,在贞观三年四月,“主动”提出,愿意从太极宫迁往弘义宫居住,理由是那里“有山林胜景,雅好之……”实际上,弘义宫就是原本的李世民秦王府。里面根本没什么好景致不说,更是在规模上远小于太极宫,甚至比太子东宫也要小上不止一个规模。


李渊迁入弘义宫后,改名大安宫。那大安宫环境如何?不好!因为有监察御史马周的奏书为证。贞观六年,马周上疏说:“臣伏见大安宫在宫城之西,其墙宇宫阙之制,方之紫极,尚为卑小。臣伏以东宫皇太子之宅,犹处城中,大安乃至尊所居,更在城外。虽太上皇游心道素、志存清俭,陛下重违慈旨、爱惜人力,而蕃夷朝见及四方观听,有不足焉。臣愿营筑雉堞,修起门楼,务从高显,以称万方之望,则大孝昭乎天下矣。”大安宫在宫城外,显得卑小,而东宫都还在城中,所以希望能够修缮大安宫,以彰显皇帝孝道,结果李世民不驳回也不采纳,搁置……

另外,李渊生性好动,在武德年间即使公务繁忙,战争不断,他也会四处游猎。但是自从成为太上皇,再也没有出过宫门。当年夏天,李世民前往九成宫避暑,马周又一次上书“臣又伏见明敕,以二月二日幸九成宫。臣窃惟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宜朝夕视膳而晨昏起居。今所幸宫去京三百余里……非可以旦暮至也。太上皇情或思感,而欲即见陛下者,将何以赴之?且车驾今行,本为避暑,然则太上皇尚留热所,而陛下自逐凉处,温清之道,臣窃未安!”意思是太上皇年事已高,皇上应该日夜伴随左右,现在跑这么远,太上皇想你怎么办?更重的话在后面,你自己跑到清凉的地方避暑去了,却把太上皇留在酷热难耐的地方,这是孝道吗?李世民依然不理,此后贞观七年五月和贞观八年三月,李世民又两次巡幸九成宫,都没有带李渊同行。


如果仅仅这样,也还罢了,关键是李世民后面的举动就有点不厚道了。贞观八年七月,李世民居然一反常态“屡请上皇避暑九成宫”。是他幡然醒悟了吗?不是,是李渊去不了了!因为那时候,李渊患了“风疾”,也就是中风了。对于一个年近七十的中风病人,再怎么想出去,也不可能挨得起舟车劳顿了。李世民却乘此机会大献殷勤,你早干嘛去了?贞观八年,李世民以为太上皇兴建清暑之所为由修建大明宫。但所有人都知道,李渊那时候已经病入膏肓,不可能入住了。李世民不过又一次借尽孝的名义给自己造了个宫殿而已。果然,大明宫尚未完工,李渊撒手人寰。而李世民也顺理成章从太极宫搬入更为豪华的大明宫。

李世民对李渊的态度,著名的直臣魏征也看不下去。李渊去世一年后,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去世,李世民万分悲痛,常常思之落泪。更是在宫中造了一座瞭望台,时时眺望安葬长孙皇后的昭陵。有一次,李世民带着魏征一起登上瞭望台,让魏征一起看,魏征却回答看不见。李世民很诧异,当即指给他看。魏征说,我还以为陛下说的是高祖的献陵,原来陛下说的是昭陵,那我早就看见了。李世民知道这是魏征在指责自己不尽孝道,只好悻悻然拆除了瞭望台。


伊耆角木


玄武门之变后,被迫退位的唐高祖李渊晚年生活得如何?

唐高祖李渊万年的生活实际是极为潇洒,即位开心的,放到现在来说,肯定会让很多的“宅男”,羡慕不已。

首先,唐高祖李渊是否是被逼退位,还是一个未知数。

事实上,我认为,唐高祖李渊退位,更多的是李渊,因为三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自相残杀,才心灰意冷,放弃了自己的权力,将皇位交给了李世民。

或者说,唐高祖李渊,真的在起兵之前,就将皇位许给了李世民。但是,在后来又改变了主意,故意偏袒太子李建成,造成了三兄弟之间的自相残杀,更是心灰意冷。

而李建成,能够在李渊的支持下,威胁到李世民的权力地位,并且间接促成了,李建成向李世民下手。可以说,李渊手里肯定是掌握着唐朝的一部分兵力。这些兵力也许不足以让李渊诛杀李世民,但是,保证李渊能够安享晚年,还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李渊肯定是主动退位,将皇位传给了李世民。或者说,李渊直接撂挑子不干了,将治理国家的重担,交给了“接盘侠”李世民。

实际上,玄武门之变的功过,已经不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上位之后,到底做过什么,做出了什么样的杰出的贡献。当然,事实证明,唐太宗李世民在皇帝的位置上干得不错。

那么成为唐太上皇以后,李渊的晚年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实际上,唐高祖李渊晚年的生活是相当的潇洒。

不说唐高祖李渊退位的时候,就已经是60岁了。在此之后,唐高祖李渊,在太上皇的宝座上,一共坐了九年。也就是说,在69岁的时候才去世。所以说,李世民完全没有亏待李渊的想法。

李渊想要什么?跟李世民说一声,李世民当然是得全部献上。

其次就是在唐朝的重要宴会上,只要李渊想要参加,也可以出席。至于唐太宗李世民,还要向李渊称臣。不存在说李渊心存怨言,被李世民幽禁,不让外出、不能跟大臣们交流之类的的情况。

甚至于,李渊还能够让,投靠的突厥大汗,给他跳舞助兴。

在宫里生活的待遇,那就更不用说了。要什么样的美女,李世民都会给他献上去,全都是漂亮年轻的。就说李渊在当上太上皇,60岁以后的九年中,还为李世民添了30几个弟弟妹妹。

这样的李渊真的是被迫退位,被幽禁的太上皇吗?这是真的当太上皇供起来了。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玄武门之变之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作为一国皇帝,退位之后,李渊还能干些什么呢?难道会被李世民迫害了不成?




当然,事实并不是这样,李渊虽然在李世民的逼迫下退位了,但是他依旧是太上皇。李世民也是好好的让他当上了这个太上皇。实际上,李渊虽然被李世民抢去了黄伟,但是他的下场却还不至于那么的凄惨。


为什么这么说呢?

虽然李世民对于李渊有所忌惮,但是随着自己的位置的逐渐的稳固,这种忌惮也就越来越小了,但是毕竟他们还是父子,感情上来说,在开始的矛盾冲突之后,也是逐渐的升温,后来李渊搬出广安宫之后,他们就算是缓和了许多了,这时候才贞观三年。

李渊搬离了广安宫之后,他住在了弘义宫之中,李世民对他算是毕恭毕敬的,好吃好喝的供着,还将李渊的一些年轻的孩子也搬到了这里,让他们陪伴着李渊。李渊也算是共享天伦之乐了。



后来,到了贞观八年的时候,李渊还和李世民一起阅过兵,这个时候,明显他们之间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间隙了,而这些也都是有着记载的。


是阿维啊


李渊的晚年生活,大抵是要比他的后代李隆基要好得多。

作为开国皇帝,为了给李世民让位,他的历史评价并不高,很多时候都成了彰显李世民英明神武的陪衬,其实,李渊是极具政治智慧的,这种政治智慧也充分体现在了他高升“太上皇”之后的晚年生活中。

按道理而言,一个失势的皇帝,在成为太上皇那一天,就已经彻底告别政治舞台了,但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太上皇虽然失去了权柄,但他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这从李世民成为皇帝之后对他的安排,就可以看出来。

玄武门之变发生在武德九年6月,到了八月,李世民就把沧桑的老父亲安排到了弘义宫,这本身无可厚非,毕竟太极宫是皇帝的住所和办公场所,退休的皇帝自然不能再居住了,迁居弘义宫其实也没多大问题,但李世民十分政治性地把弘义宫改了个名字,叫做大安宫。

这个名字政治目的十分强烈,摆明了就是告诉他老爹,既然你已经退下来了,那就不要插手国政,安安分分,老老实实地颐养天年吧。而李渊是怎么应对的?

李渊不哭不闹,还一副陈赞这名字取得好的意思,就十分痛快地搬到了大安宫。自此以后,李渊就深居简出,极少离开大安宫,除了参加一些李世民举行的宴会,哪怕是李世民经常到九成宫避暑,李渊也从来不去。

现如今我们很难还原李渊晚年在大安宫是怎样生活的、但从相关史料大致能够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其一,李渊的退位放权是完整和坚决的,他对贞观初年的政局稳定是起到相当重要作用的,正是他迁徙大安宫后深居简出,几乎不接见任何朝臣,一副完全把自己隔离在宫门之内的态度,才使得李世民集团迅速掌握朝廷,将贞观的政治方针从容地贯彻到底。

作为刚刚退位的皇帝,李渊这一时期对上李世民并非完全没有反手之力,特别是李世民在贞观初年准备削减武德时大封的功臣爵位时,李渊对这一事件的表示完全是不理会的,也就是让李世民以自己的主意来办。

当时的情形对于李世民来说其实蛮严峻的,前太子李建成的势力还没有彻底肃清,又开始动手清除李渊的势力,由此也导致了义安王李孝常的反叛。当然李孝常反叛的原因是因为新朝地位的改变,但在其中李渊如果想要再次复辟,其实也不是不可能。然而李渊并没有这么做。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李渊为了完成权力的过渡,是彻底隐退的,这比现在的一些家族企业,名义上退休把权力交给继承人,实际上还牢牢把持着好太多,他真的做到了彻底远离政治。

其二,从李渊能够参与到李世民的非政治性宴会中,就能看出来,他在大安宫的生活是宽松和有保障的,他真的做到了“颐养天年”,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九年时间里,还造了好几个小人。由此也说明,李渊父子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僵到相顾无言,或者因为芥蒂而互相防备的境地。

同时,从后来,也就是贞观八年,李渊决定营建大明宫作为太上皇“清署之所”这件事情上,就能看出来父子关系已经正常化,早已经去政治化回归正常人伦关系,大明宫的富丽堂皇,雄伟辉煌不用说。李世民能舍得下这么大的本钱,可见对待李渊是真尽了孝道的,从而也说明,李渊的晚年,失去了权力,但却换来了更为舒适而惬意的生活。


江畔初见月


唐武德9年6月初4(公元626年7月2日)玄武门之变以后,李渊的小日子反而更轻松了,不用操心军国事务;生活待遇不减反增;偶尔还可以参加宴请西突厥使者这类的外事宴会,受用受用使者和大臣们的恭维自己“亘古未有功绩”的马屁。

“玄武门之变”3天后,李渊就开始立李世民为皇太子,然后就将军国事务,无论大小,都交给了李世民负责了。后来到了8月初9,李渊就干脆退位称太上皇,禅位给李世民了。

李渊的太上皇应该是没有后来乾隆的太上皇过得糟心的,乾隆当了太上皇也没有清静日子过,嘉庆啥事都要麻烦乾隆,事事都请示。

而李渊则没有这方面的烦恼,因为毕竟由于自己的“玩平衡术”失误,导致了自己亲生儿子之间的火并,被动禅让的。

但是李世民的掌权,彻底解决了武德年间“政令多出”的混乱局面,使得唐朝中央政令得于统一,开始逐步走向繁荣和强盛。

李世民对李渊,就像苏明哲对苏大强。


根据《旧唐书》记载,李渊当了太上皇之后,就从太极宫搬到了弘义宫,改名太安宫;住了3年以后,又搬到了大安宫居住。总之就像《都挺好》里苏大强住在谁家都不开心,因为他总觉得有人看着自己,不自由。

后来贞观8年(634年)李世民感觉李渊没有避暑的地方,就像苏明哲给苏大强买新房子一样,那时候买不到,只能造,于是决定在宫城东北为李渊建“清暑之所”,也就是后来的“大明宫”。可是大明宫刚开始修建没到两年,次年李渊驾崩了。后来大明宫连李世民自己驾崩了也没建好,最终便宜了李治和武则天。

李渊“为了弥补遗憾”,于是开足了马力为李世民制造“兄弟姐妹”。


但是李渊在这些清静无争的太上皇的日子里,“心情大好”,于是没有白天没有黑夜地干弥补一个损失,那就是起兵前生的5个儿子就剩李世民一个了,一定要给李世民多“制造”点兄弟姐妹,以免李世民觉得孤单。

那就是开足马力造人。经过不懈努力,李渊总共有22个儿子外加18个女儿,这还不包括夭折的。李世民自然也不嫌麻烦,按造礼制册封了一个又一个的亲王。其中在贞观5年(631年)2月,一口气封了5个亲王。分别是封李元裕为郐王,封李元名为谯王,封李灵夔为魏王,封李元祥为许王,封李元晓为密王。其中20子李元祥及以后的就是都是李渊当了太上皇以后生的。

也不知道李渊是故意的,还是自己真的没有其他乐趣。总之,孩子是生了一堆又一堆。加上此前生的也都还年幼,李世民是又当兄长又当父亲,有些弟弟妹妹比自己儿子女儿还小呢。没办法,谁让李世民成了“大哥”?弟弟妹妹的“婚丧嫁娶”,李世民都包了。而且兄弟姐妹多了,是非还多,有的兄弟还想学李世民的成功案例。所以不但李世民自己操这个心,自己走后,这副重担还交给了李治。


至于兄弟姐妹们制造出来的麻烦,已经跟李渊的生活无关了。他就像苏大强一样。只要管好自己的身体就好了。

以上是开个玩笑。玄武门之变后,发生在李渊身上的事情就是那些,至于李渊的真实心情和想法,新旧唐书都是没有记载的。李渊究竟开不开心,炒米不清楚。不过大家觉得呢?



炒米视角


因为在儿子间取舍不定的李渊,终于在玄武门之变后不久,被迫退休。

作为曾经的最高权力者,李渊的退休生涯算不上洒脱。

他的退位,并非完全自愿,儿子李世民已然诛杀兄弟,父亲久恋权栈又有何意义?还不如早日让位给这个咄咄逼人的儿子。



也许是怨恨父亲当日立储时的反复,李世民对父亲并不十分友好,将其从太极宫挪出后,迁往大安宫,此处狭小闷热,高祖居住并不畅快,臣下也多有微词,但太宗并未为父另择他处,出宫避暑也不相请同行,可见得李渊晚年与李世民关系一般。


李渊退位期间,很少出席重大场合。

突厥撷利可汗于贞观四年被俘,高祖十分兴奋,召诸王公大臣庆贺,并称让位李世民“托付得人”,父子关系此后有所冰消。

由此看来,李渊老同志的退休生活在政治上是被边缘化的(这几乎是一定的),亲情是寡淡的,物质上是降低标准了的,总的来说,不算太潇洒。不知他屈居大安宫中,有没有后悔过当初的犹疑,能怎样呢?作为父亲,手心手背都是肉呐。


钱多多读文史


公元626年7月,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将他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杀死,之后又杀了他们家的所有男丁、抢了李元吉的老婆、自己封为太子、软禁了皇帝李渊。

同年李渊让位给李世民,史称唐太宗。

玄武门之变那一年,李渊60岁。对于一个老头来说,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骨肉相残;可是由于自己的决策不当,最终还是导致了儿子之间的悲剧。

李家起义以后,作为长子的李建成根据传统大部分时间都在看家。而二儿子李世民却带领着军队在外征战建立了赫赫战功,有一半以上的地盘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在权利的斗争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没有其他选择;所以玄武门之变在李渊想要传位给李建成时就已经注定。也许是李渊认识到了错误,也许李渊看透了世界,也许他是被李世民逼迫退位。

总之李渊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变成一个有名无实的太上皇。

政变以后李渊住在太极宮,三年后搬家到大安宫;听说这宫殿不大,但是至少李世民没有克扣李渊的吃喝用度,依然为他提供丰厚的物质条件。

635年李渊驾崩之前的9年时间里。李渊没有自由,没有权利过问国家大事、甚至没有朋友可以聊天。

但是李世民给了他一个男人的基本需求:烟、酒、歌、女人一样不缺。在这九年时间里李渊给李世民造出了很多弟弟妹妹。


小编认为这就是一个太上皇应该拥有的生活。不为国家大事烦恼,只钟情于享受生活和造人。也许这是无奈之举却今多少宅男羡慕不已。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虽然纸醉金迷的生活让人羡慕;但是一个曾经拥有最高权利的男人在失去一切的之后,试问又该如何适应?

小编以为,李渊的晚年是不快乐的。他只是没事可干,所以只能造人;但相对来说李渊的晚年又是幸福的,因为他在权利的更迭中幸存下来至少他还有晚年……


蚁史为谏


李渊即使被迫退位了,他依旧还是太上皇。


在玄武门之变之后,李世民成功的当上了皇帝,而李渊,虽然被迫退位了,但是他依旧是作为太上皇生活在宫中。作为一位太上皇,他的生活自然不会差到那里去了。

李世民登基之后,在贞观三年的时候,李渊搬到了弘义宫中去了,根据记载,虽然说这个地方比起他原来居住地,也就是李世民所在的大安宫确实是要小上一些,但是也算的上不小了,毕竟也是皇家建筑。



从李渊退位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对他的这位父亲也是戒心十足,这也就是在前三年将他留在了宫中的重要原因。后来李渊得以搬出广安宫,可以见得李世民还是对他放松了警惕的。而这也使得李渊可以安度晚年。


李渊在弘义宫中的日子也是十分舒适的。

首先,他在弘义宫还是十分的自由的,比起他在广安宫,这里也可以算是他自己的地盘,李世民在这里的监视也是要小很多的,所以李渊也是活得更加的轻松些。

而且,不仅仅如此,李世民也是每天给李渊送着许多的美食,还有就是李渊的一些年幼的儿女也是搬了过去,有着子女的陪伴,李渊也可以说是享尽天伦之乐了。



除此之外,虽然说李世民撺掇了皇位,但是他还是做得可以的,他曾经多次的希望李渊可以到九成宫去避暑,结果李渊都不愿意,他觉得那个地方是隋文帝死了的地方。李世民无奈,于是就令人专门为李渊修建避暑的地方,只可惜李渊最后还无福享受。


贞观八年,李渊和李世民两个人“阅武于西城,劳将士而还。”这个时候他们的关系已经缓和了,所以李渊安得晚年也是很正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