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了不起的张幼仪:化腐朽为传奇

年少时,曾经羡慕林徽因,集齐了那个时代顶尖男人的倾慕;

中年时,才理解张幼仪,从弃妇变女王,在乱世中闯出一片天,她才是化腐朽为传奇的高手。

少女初嫁:

1900年,张幼仪生于儒医世家,二哥张君劢任冯国璋总统府秘书,四哥张公权任中央银行副总裁。

张幼仪从小接受严苛的中式传统家教,自幼被灌输三从四德。

如果她没有误打误撞地嫁给徐志摩,可能一辈子都是一个本分守礼的贤妻良母。

张幼仪

张家曾一度拮据,母亲决定尽早将女儿们嫁出去。

可算命先生说14岁的大女儿要等到25岁方能出阁,否则丈夫会早死,于是家人的期望就落在二女儿张幼仪身上。

最终,长辈们锁定的乘龙快婿是海宁硖石首富的独子徐志摩,据说,他小时候曾被和尚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

此言不虚:徐志摩的表叔是晚清进士沈钧儒,他有两个姑姑,一个生下了闻名遐迩的大作家金庸,一个是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的堂嫂,他还有一个表外甥女——琼瑶。

可惜,徐志摩肖猴,张幼仪肖鼠,鼠与猴并不般配。母亲为了把张幼仪尽早嫁出去,把她的生年改为属狗,并向徐家宣布这门亲事是天作之合。

当时,刚满13岁的张幼仪正在江苏省女子师范学校读二年级。

张幼仪看了徐志摩的照片后,顺从地表示听从父母安排。

张幼仪&徐志摩

1915年,16岁的张幼仪嫁给了18岁的徐志摩。

张幼仪谨记出嫁时母亲的教诲:“进了徐家门,绝不可以说‘不’,只能说‘是’。不管丈夫和你之间发生什么事,都得以礼待公婆。”

洞房花烛夜,张幼仪在心中默默感谢命运的安排,她愿意好好侍奉丈夫和公婆。

婚后不久,徐志摩就外出求学。父亲徐申如豪掷1000大洋,让徐志摩拜在梁启超门下,成为入室弟子。

张幼仪想回母校完成学业,但徐家人不许她单独外出,她便终日守在深宅大院,埋头给婆婆做鞋。

贤慧知礼、寡言端庄的张幼仪深得徐志摩父母的欢心,却难以拨动徐志摩的心弦。

嫁入徐家后,她从仆人口中得知,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她的照片时,嘴角一撇,鄙夷地说了句:“乡下土包子!”

晚年的张幼仪坦言:“我不求爱情,也不求浪漫,可我所求的肯定比我当时拥有的(缺乏容忍和漠不关心)要来得多。徐志摩从没正眼瞧过我,他的眼光只是从我身上掠过,好像我不存在。”

18岁的张幼仪不负众望生下长子阿欢,早早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

丈夫变脸:

同年,徐志摩赴美留学。在他留学前的四年婚姻里,夫妻相处的时间加起来不过四个月。

后来,徐志摩辗转到英国剑桥皇家学院读书,在那里,他受济慈、雪莱的影响,写下了《再别康桥》。

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

在那之前,徐志摩在伦敦已和游学至欧洲的16岁的林徽因相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情窦初开的女神扰乱了他的心神。

当张幼仪满怀希望地携幼子到马赛港时,心凉了一大截。

张幼仪说:“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因为他是那堆接船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的表情的人。”

张幼仪本想在国外重新开始中断的学业,却沦为家庭主妇,每天忙于三餐家务。

当张幼仪忍着剧痛生产的时候,起夜喂奶的时候,牺牲所有时间带孩子的时候,徐志摩选择性失明。

他正忙着和林徽因谈婚论嫁,女神要他先和夫人离婚,否则免谈。

张幼仪觉察觉到徐志摩另有所爱,她告诉徐志摩自己已经怀孕。

徐志摩毫不犹豫地说:“把孩子打掉。”

张幼仪来不及伤心,只觉惊诧:“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耶。”

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火车肇事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张幼仪第一次质疑徐志摩的人品。

结婚是和一个人的人品过一辈子。女人倾其所有去赌丈夫的良心,去赌幸福的结局,显然,她赌输了——徐志摩人间蒸发。

不久,徐父派人登门探问张幼仪:“你愿不愿意做徐家的媳妇,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

张幼仪心知离婚已成定局,她向在巴黎访学的二哥求助。

二哥告知她“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

叮嘱她“万勿打胎,兄愿收养。抛却诸事,前来巴黎。”

此时的张幼仪没有资格崩溃,只能在夜深人静时,默默细数伤口,同时不忘反躬自省,她发觉自己的很多行为的确和旧式女子没有两样。

“我领悟到自己可以自力更生,不能回徐家,像个姑娘一样住在硖石。我下定决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两只脚站起来。”

1922年,张幼仪生下次子彼得。

她刚从医院回到住处,徐志摩的离婚协议已摆到桌上。

徐志摩拒绝张幼仪先征求父母意见再谈离婚的请求:“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

这一刻,万箭穿心的张幼仪才知道,令徐志摩疯魔的是林徽因。

这也是她后半生恨林徽因,并不恨陆小曼的原因。

再无留恋的张幼仪当着四名证人的面,挥笔签下了离婚协议,然后坦荡地正视着徐志摩道:“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

徐志摩欢天喜地地向她道谢,匆匆跑医院看了一眼刚出生的彼得,就去追求幸福了。

张幼仪说,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这个孩子,他要怎么活下去”。

凤凰涅槃:

内心充满男子气的张幼仪不像鲁迅的发妻朱安那样认命,她没有听从徐家的安排“做徐家的媳妇,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

她告知徐家二老,想读书求学,徐父按月寄给她300大洋(200美金)。

在德国,张幼仪用这笔钱支付房租学费,养育孩子,她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在张幼仪忍辱负重养育彼得时,徐志摩回国高调登报声明:“我们已经自动挣脱了黑暗的地狱,已经解散烦恼的绳结……欢欢喜喜解除婚约……现在含笑来报告你们这可喜的消息……”

这是民国历史上,较早的文明离婚案例。

林徽因&梁思成

也许,林徽因从徐志摩的一系列操作中,看透了他不是个好丈夫,于是拒绝了他的求婚,明智地选择和谦谦君子梁思成完婚。

徐志摩旋即又陷入到有夫之妇陆小曼的温柔乡中。

此时,3岁的彼得因腹膜炎去世。从未尽过父亲责任的徐志摩一周后才赶到柏林。

这次,他看到了正在蜕变的张幼仪,竟然在写给陆小曼的情书中,大肆表扬了被他绝情背叛的前妻:“C可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这两年来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已经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

陆小曼

徐志摩不顾家人反对,执意高调迎娶陆小曼。

徐申如为了给儿媳张幼仪安顿一个合法地位,决定分家:“幼仪仍居干女儿名,在未出嫁前担负欢儿教养责任,如终身不嫁,欢的一份家产即归她管。”

徐家家产一分为三:老辈留一份,幼仪及欢儿立开一份,徐志摩得一份。

1927年,张母去世,张幼仪带阿欢回上海奔丧,从此定居上海。

她不停地打破生活的边界,先在东吴大学任德语教师。后在静安寺路开办上海第一家女子时装公司——云裳时装。随后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

张幼仪

那个众人眼中的昔日弃妇,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已然在工商界打出了一片天地,赢得了公婆的充分尊重。

1931年,徐母病故,陆小曼赶回硖石奔丧,徐申如坚决不让她进门。

张幼仪以干女儿身份,全权操办了婆婆的葬礼。

同年年底,徐志摩搭乘的飞机在济南附近触山爆炸,陆小曼六神无主,张幼仪冷静果断地善后:让八弟带13岁的阿欢前往济南认领遗体,操办公祭仪式。

抗战期间,张幼仪独具慧眼,囤积军服染料,等价钱涨到100倍时高价出售,赚得盆满钵满。

张幼仪不愧是傲立群芳的“大女人”,在外不让须眉,在内执掌家业。

哪怕她被打过最狠的脸,跌过最深的坑,她也有勇气对自己下狠手,打碎自己,重塑金身。

张幼仪&阿欢


功德圆满:

1939年,阿欢21岁,张幼仪问他想要个什么样的妻子,阿欢答:“我只对漂亮姑娘感兴趣。”

张幼仪很伤心,因为她从阿欢身上看到了徐志摩当年的影子。

但张幼仪还是遵从儿子的心愿,精挑细选了比林徽因还貌美的漂亮儿媳。

阿欢夫妇

为了不让儿媳重蹈自己的覆辙,张幼仪专门请来老师,给她上英、法、德、中的文学课程,以便让儿媳能和儿子同频。

阿欢后来赴美留学,一如当年的徐志摩。张幼仪深知,若让儿子一人出国,儿媳一定会变成下一个自己。

她果断决定,让夫妻俩同去留学,她来照顾四个孙辈。

在她的运筹帷幄下,阿欢在哥大获得硕士学位,儿媳也没有令她失望,最终在服装设计领域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夫妻俩白头一生。

张幼仪见识过天有多高,坑有多深,她清醒自知,攻守有道,知道何时该迎头顶上,何时该急流勇退。

张幼仪全家福

1949年,张幼仪敦伦尽份,送走了老人,养大了儿孙后,移居香港。

后来,邻居苏纪之医生向她求婚。

此时的张幼仪不会轻易被打败,更不会轻易被感动。

她征求儿子意见,阿欢大力支持:“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劬劳之恩,昊天罔极。今幸粗有树立,且能自瞻。诸孙长成,全出母训……去日苦多,来日苦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1953年,53岁的张幼仪与苏纪之在东京举行婚礼。婚后两人共同生活了20年。

1972年,苏纪之因肠癌去世。

安葬完丈夫后,张幼仪搬到纽约住儿子家附近,享受岁月静好的晚年。

晚辈们问她:爱不爱徐志摩?

张幼仪一辈子见过最好的,也承受过最坏的。

此刻,她平静地说:外人总觉得,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说不定我最爱他。

1988年,张幼仪以88岁高龄去世,安葬在纽约市郊,墓碑上刻着“苏张幼仪”四字。

梁实秋评价她:“她沉默地坚强地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令人尊重。”

启示:

可能张幼仪自己都没有想到,她离开徐志摩后,竟然

成长为一个独立大写的女人。

张幼仪最让人佩服的是,化腐朽为传奇,将一手烂牌打胡的功夫。

从张幼仪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她隐忍、务实的一面,不流悲天悯人的泪,不做不切实际的梦,默默尽职尽责,上奉养公婆,下抚育幼子,不忘修炼自己,做出一番事业。

她从来没有把“独立”挂在嘴边,但有一天,大家突然发现,她有能力、有财富、有见识、知进退,早已不再是凌霄花的角色。

最难得的是,重生后的她不霸道、不跋扈、不男人婆,她心中有底气,出手却柔软,她胸怀宽厚,不钻牛角尖。

吞得下委屈,还吐气如兰!


参考书目:《民国红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