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小奸,忍大恶,生死攸关,看一代名臣的抉择

引言

鲁哀公十四年,中国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人们找到了传说中的上古神兽,麒麟。所有人,都沉浸在这件振奋人心的大事中,认为上天赐予伟大的祥瑞。

消息传到了一个老者的耳中,老人的双手剧烈颤抖,手中的竹简不知不觉的掉落在地上。痛苦占据了这具苍老的躯壳,孔子悲愤的发出了自己的呼号:“吾道穷矣。”

礼乐崩坏,瓦釜雷鸣,一切秩序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土崩瓦解,没有人听得到一个孤独老人的呐喊。这个世界,陷入疯狂之中。

只是,悲愤而无助的孔子并没有想到,在自己的邻国,一个身材瘦小的人,正在用孔子的思想,保护着一个庞大的国家,这个人就是晏婴。

孔子的道,是仁义道德,是这个世界最嗤之以鼻的乌托邦。仁义道德有什么用,孔子仁义道德,四处流浪,急急如丧家之犬,宋襄公仁义道德,最终身死国弱。在这个属于强者的世界,仁义道德,又该如何放出光华?

晏婴并不如此想,因此,他开始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这个世界,依然需要仁义道德。

孔子像

“人设”崩塌的晏婴

历史上的晏婴,名气并不小,史记中将他和管仲并列为一传,足以证明晏婴的地位。但如果从对于齐国的贡献来看,晏婴虽然经历了三个君王,成为极为少见的三朝元老,但他却并不是一个像管仲一样强势的人,非但如此,晏婴为人处世,跟人感觉到一种令人奇怪的矛盾。

这种矛盾,体现在晏婴处理奸恶之徒的态度,我可以用六个字来形容

“除小奸,忍大恶。”

故事发生在齐景公时期,齐景公手下有三个将领,分别叫做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三个人居功自傲,渐渐有了尾大不掉的嫌疑,齐景公对于他们三人的战功,非常赞赏,却对于他们的骄横跋扈,异常不满。

好人晏婴这个时候,展现出类似于孔子诛杀少正卯时候的心机和狠辣。他准备了三个新鲜的桃子,一个给了齐景公,剩下两个,要根据三人的功劳来决定,哪两个人有资格吃桃子。

这是一个非常蹩脚的阴谋,丝毫没有技术含量。让人们意外的是,三个人上了当,互相争功面红耳赤,说道义愤之处,一个个又是气愤,又是羞愧。三个人居然全都自杀了。这就是两桃杀三士的典故。

后世对于这个典故,没有太多的人赞许。这个故事也没有记载道晏婴传记中,如果历史人物也有“人设”的话,晏婴一定是一个“老好人”的人设,很显然,当这个典故出现之后,晏婴的人设彻底崩塌。

几百年后,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他吟唱的《梁父吟》中,有了这样两句“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诸葛亮未出隆中之时,自比管仲乐毅,但对于和管仲齐名的晏婴,虽然诸葛亮很有涵养的没有过于嘲讽,但心却不以为然。

从故事的脉络来看,这三个人并不是大奸大恶之人,反而是三个拥有一腔热血却稍有心机的武夫而已。这样的人,很难成为国家的威胁。而真正成为国家威胁的人,绝对不会因为这种小事而落入晏婴蹩脚的圈套中。

崔杼就是这样一个具有相当破坏力的大奸大恶之徒。

两桃杀三士

一代权臣的养成

崔杼是齐国少有的权臣,巅峰时候的崔杼,已经可以轻易分废立君主。和三个勇士不一样,崔杼很懂得忍耐,也很懂得抓住机遇。

历史上的崔杼,以一个宠臣的身份走进人们的视野里。在齐惠公时期,崔杼因为和齐惠公私教甚好,因此飞黄腾达,成为齐惠公手下的红人。这是崔杼第一次出现在史料中,第一次出场,就已经成为一个小权臣。

什么叫小权臣,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权臣也分为三六九等,就如春秋时期而言,一等权臣是一个家族,比如晋国的赵氏一族;二等权臣是一代权臣,具有废立君王的地位和权力,比如鲁国的季氏;三等权臣是富甲天下权倾朝野,却依然以名臣身份出现,比如管仲,晏婴。而三等之下的权臣,虽然掌握一定的权力,但根基非常浅,说是权臣,实际上更贴近于弄臣或者宠臣。

崔杼就是这样的小权臣,他的风光,只在齐惠公当政的这几年里。当齐惠公病逝,崔杼立刻倒台,本人也如同丧家之犬,仓皇逃亡卫国。

为什么我要把“三士”称为小奸,而将崔杼称为“大恶”。根源在于,在逆境中的选择。

“大恶”的崔杼,有着令人无法否认的优点,那就是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和理想,可以不择手段。这是一个优点,一个相当可怕的优点。流落到卫国的崔杼,开始了自己蛰伏的生活。

这种蛰伏,不是像虫豸一样的蛰伏,而是像一条饥饿而贪婪的巨蟒,冷静的,一动不动的等待自己的目标出现。崔杼身在卫国,目光却从来没有离开过齐国的朝局。

一次机会在几年后出现在崔杼的面前,齐顷公死了,机会来了。崔杼像是一条疯狂的蟒蛇,一眼看到了机会,义无反顾的赌上了自己的一切。

新上任的君王是齐灵公,这时候的齐国,已经出现衰弱的迹象,外部晋国虽然公室渐渐衰微,但六卿极为强势。这种格局造成了晋国军事实力一直非常强势,反观齐桓公之后的齐国,国力远不如晋国强大。

历史上在这时候出现了空白,那就是崔杼到底干了些什么。

一些细节可以让人们看到。在齐灵公病危之时,崔杼迎回了齐国的太子光。这是一个很不寻常的信息。因为齐国太子曾经作为人质流落晋国。崔杼身在卫国,是如何和齐国太子取得联系的呢?

不寻常的情况让我们产生了这样的推论,那就是崔杼在流落国外的过程中,他将自己的筹码,压到了齐国太子身上。雪中送炭强如锦上添花。两个天涯沦落人终于走到了一起,一拍即合,开始走上夺权之路。

他这次豪赌,赌对了。在齐灵公病危之时,崔杼成功的拥立齐庄公当上了君王,而崔杼,终于从小权臣,一举升级为二等权臣。而当崔杼享受着无上荣光之时,和他同朝为官的,有一个面容平静,身材瘦小的人,他的名字叫晏婴。

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晏婴到底什么时候成为齐国朝臣,但晏婴真正具有话语权的时候,是在齐灵公当政的时期。而在齐庄公时期,晏婴依然存在,而且依然具有话语权。巅峰状态下的崔杼,并没有太在意身边这个瘦小而其貌不扬的同事。直到后来他才明白,这个叫晏婴的家伙,真是一个可怕的对手。

晏婴像

夺权、弑君、崔杼的升级之路

在齐灵公时期,崔杼已经成为三等权臣。权倾朝野的崔杼依然不满足,他需要继续努力,继续升级,直到像晋国的赵氏一样,成为真正的一等权臣。

其实,从三等权臣升级到二等权臣,只需要一个步骤,弑君。

历史上有太多权倾朝野之人,有无数人比崔杼更加强大。比如齐国的管仲,但这些人都不是大奸大恶之人,因此,他们有底线,永远不敢逾越鸿沟半步。但对于崔杼而言,自己的奋斗就是为了成为第一权臣。他需要继续升级。

一朝天子一朝臣,但令崔杼意外的是,除了他这个拥立有功的权臣以外,他身边,依然站着那个其貌不扬的小个子晏婴。

这时候的晏婴,除了例行公事一样的进谏,为国家出谋划策以外,似乎对于崔杼独断专行的行为,不闻不问。这让崔杼始终无法理解,晏婴到底想要干什么,阻止自己?可晏婴什么都没有做,夺自己的权?可晏婴除了例行公事以外,并无其他举动。

崔杼面对晏婴这样一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人,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但很快,他的目光被一件物品吸引住。

这是一个男人看见了会发狂的东西,一顶绿帽子,是崔杼的老婆给自己带了一顶绿帽子,更让崔杼哭笑不得的是,这个奸夫,居然就是齐庄公。

对于这个桃色新闻,史记中并没有忌讳,写道:“初,棠公妻好,棠公死,崔杼取之。庄公通之,数如崔氏,以崔杼之冠赐人。”

齐庄公作为一个奸夫,已经嚣张到了极点,这种事偷摸尝鲜得了,他居然浪到把这件事弄得众人皆知。本来崔杼还没有这么强烈的升级欲望,但现在,一切都不重要了。于是,崔杼干掉了齐庄公,此时此刻,齐庄公的尸体和鲜血,让他成功升级为二等权臣。

成功升级的崔杼,遇见了两件令他无比恐惧的事情,第一件事,源自于几个轴到极点的史官。太史秉笔直书,崔杼弑君,愤怒的崔杼砍了史官,但他的副手,继续秉笔直书,崔杼愤怒的再次杀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史官。但让崔杼感到恐惧的事情发生了,接任的史官,毫无惧色,再次写下了崔杼弑君四个大字。

逃到卫国的崔杼没有恐惧,弑君的崔杼也没有恐惧,但如今,崔杼真的感觉到了无比的恐惧。这是一种执着坚毅的力量,这种力量无比强大。令他不得不放弃了杀戮。

而第二件令他恐惧的事情,源自那个他并不在意的小个子晏婴。崔杼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恐怖的对手。而晏婴的恐怖之处在于,他依旧平静如常。

齐庄公死了,晏婴在齐庄公面前大哭一场,然后按照国礼走完了所有程序。当愤怒的崔杼用以死亡威胁晏婴的时候,晏婴的平静,仿佛是史官再生。只有平静,没有愤怒,没有畏惧,只剩下平静。

前仆后继的史官,以及这个平静的矮个子晏婴,让崔杼终于感受到了一种令他无法呼吸的神秘力量。这才是崔杼恐惧的源泉。

崔杼弑君

“除小奸,忍大奸”晏婴的底线和抉择

有人说,早在齐灵公时期,晏婴就已经有足够的话语权,这时候,崔杼的破坏力要远高于后世的“三士”。难道晏婴是一个欺软怕硬的人吗?

其实,这话说的并没有什么不妥,晏婴的确是害怕,但他害怕的不是崔杼。

晏婴为什么要在先前忍让崔杼,又在后来杀掉“三士”呢,前后十余年间,晏婴又在想什么呢?

对于晏婴而言,他害怕的不是权臣,而是齐国的混乱。因为这个时候,齐国的邻居晋国,已经出现了分裂的迹象。晏婴以一个敏锐的政治家的嗅觉,分辨出一种分裂的味道。晋国的六卿不断做大,晋国王室不断衰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这时候的齐国,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齐国的权臣,不只是崔杼一家,除了崔杼以外,以庆封为首的庆氏集团,也迅速成长起来,这两个大集团,已经架空了齐国的权力,稍有不慎,齐国就会像晋国一样的分裂。这才是晏婴恐惧的事情。

面对这样的困局,晏婴选择了一种匪夷所思的手段,他的灵感来源于水。

子曰:“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仁德之人,善于用水,更善于接受水的智慧。孔子爱水,而晏婴,更了解水的作用。

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当年,召公劝谏周厉王的话,再次再晏婴的耳边响起。而这时候的晏婴,将反其道而行之,老百姓依然是水,而自己将融于水中。

史记中记载了晏婴的行为: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於诸侯。

晏婴用了一个最笨的方法,那就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让齐国的百姓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晏婴,他是一个有德而仁慈的人,他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齐国的百姓树立一个道德标杆。让齐国人都知道,暴力不能解决一切事情,仁德才是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晏婴以一个宰相的身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什么叫做德行。

崔杼、庆封自然都不知道这些,当他们为了权力自相残杀之时,整个齐国看到的,不是这些权臣的身影,而是晏婴的身影。也许,崔杼直到最后,才明白,不显山不露水的晏婴,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就是用自己的行为,让齐国百姓明白,什么才是对的。

晏婴将自己变成了水,融进了百姓之中,让百姓明白,齐国有一个仁慈,高尚,为国为民的良相,一个值得人们学习和崇拜的人。

晏婴经历了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他用自己一生的时光,凭借自己的道德品格,为齐国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当崔杼和庆封斗得两败俱伤,双双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晏婴依旧笑到了最后。

这就是为什么,晏婴可以在齐景公时期,杀掉三士,因为齐国拥有了民心,而民心向着自己和齐国的君王,晏婴最害怕的事情已经不会发生了,现在的晏婴,需要为君王消除另一个崔杼或者庆封。于是晏婴两桃杀三士,丝毫没有手软。

田氏代齐

一个高明的抄袭者出现了

晏婴用自己的德行,让齐国百姓崇尚道德而不崇尚权势,让齐国再潜移默化中避免了像晋国一样的悲剧,其实,晋国和齐国所面临的危机多么相似,但齐国有了一个冷静,聪明,品格高尚,一心为国的晏婴,于是,齐国避免了分裂和大动乱。

当晏婴击败了所有威胁到齐国安全的势力之后,一个更大的威胁已经出现。而这个威胁,让晏婴毫无办法。

齐国另一个贵族,田氏突然崛起。

晏婴得到了民心,击败了那些权臣,保住了江山社稷,让齐国免于分裂。他的一举一动,都被另一个隐藏的贵族一点一点的学到手。

晏婴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的杀手锏,成为田氏的必杀技。

齐国出现了这样一幕,田氏开始学着晏婴的手段,通过大斗出,小斗进的方式,慢慢的让齐国的 百姓尝到了甜头,让百姓获得更大的利益。田氏通过一系列对百姓有好处的方式,慢慢的拉拢聚集齐国的民心。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晏婴仁义道德聚集民心的手段,被田氏贵族学到手,并且用同样的方式开始一点一点削弱齐国王室的势力,让齐国的百姓,逐渐认可田氏。

面对田氏这样的好学生,晏婴又能怎么样?田氏所作所为,都是利民的好事,他阻止还是不阻止?晏婴无奈的发现,田氏击败自己的方式,居然是自己最擅长的手段。晏婴为国为民,而田氏所作所为,也是利国利民。于是,晏婴只能无奈抱怨起来:

齐政卒归田氏。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於民,民爱之。

后记

最终,姜氏齐国依然被田氏齐国所替代。但晏婴输了吗?其实没有,这是一次仅限于庙堂之上的变革,齐国依然是齐国,国土没有分裂,国力没有衰落,百姓依然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没有像晋国那样四分五裂。如此说来,姜氏齐国和田氏齐国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国的变动,不是权臣势力的膨胀,而是源于民心的向背。即使是替代姜氏的田氏贵族,他们也理解了有德于民的重要性。而当统治者知道德行的重要性,国家就会安定,免于四分五裂,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也许,从这个角度来说,最终的胜利者,依然属于晏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