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号令百万军队的抗金名将,却为何悲愤而死?

在两宋之交,虽然赵宋皇帝懦弱无能,但是爱国抗金的将军和义勇抗敌的义军却遍及北宋故地。

今天文章要说的这位宗泽将军,是两宋之交的抗金名将,他能号令百万大军,素有抗金威名,令金人忌惮。但是,老将宗泽最后却壮志难伸,悲愤而死,这是为什么呢?

个性耿直的宗泽,在靖康之耻前后是坚决的抗战派

宗泽出身农家,但他从小爱读书。通过博览群书,宗泽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素有忧患意识。这也影响了他的进士考试。

元祐六年(1091年),时年三十三岁的宗泽参加殿试,不顾考试字数规定,洋洋洒洒写了万余言,力陈时弊,批评朝廷的一些做法,认为“朋党之祸自此始。”当时,虽然有血性的宋哲宗是皇帝,但是大权在太后手里,掌权者都是保守之人。主考官怕事,看他这么个性,就把宗泽列入了“末科”,给以“赐同进士出身”。

后来,宗泽因为他的性格,一直做一些小官。宣和元年(1119年)宗泽六十岁,告老还乡了。

老了回家写书怡情,谁知道却被人诬告说宗泽蔑视道教,宗泽因此被发配镇江。后来遇上特赦,重获自由。

1120年,宋金约成了海上之盟,商定夹攻契丹。宗泽听到消息后就对身边亲近的人说:“天下从此将要多事了。”

靖康元年(1126年)初,宗泽被推荐任宗正少卿。当时朝廷想派他任对金朝和议使。宗泽当时就对人说:“此行不打算生还了。”别人问他为什么,宗泽说:“金人能够悔过撤兵当然好,否则怎么能向金人屈节以辱君命呢。”有人认为宗泽这种性格会有害于宋金和议,因此宋钦宗改把宗泽派往战争前沿的磁州任知府。

宗泽在磁州:积极备战,劝返康王赵构

磁州就是今天河北邯郸市磁县。宗泽在受命当日就立即赴任,随从的只有十几名老弱士卒。

磁州经已经被金兵抢掠过,百姓逃亡,府库空虚。宗泽到了之后立即修缮城墙,疏浚河流,整治器械,招募义勇军,开始做固守的打算。不久宋钦宗任命宗泽为河北义兵都总管。

1126年十月,金兵进攻真定,宗泽率部前往救援,但真定还是陷落了。之后,金兵分路南下进攻磁州。宗泽已经66岁,亲自披甲操戈登城指挥战斗。在用强弓劲弩射退金兵后,宗泽开城出兵追击金军,斩了金军数百人,缴获了大量战利品。

这是宋军首次击败金兵,极大地鼓舞了河朔各地宋军的斗志。

正巧,不久康王赵构奉命再次出使金营,路过磁州。宗泽劝康王赵构:“肃王一去不回,现在敌人又诡辞召大王,希望不要去。”康王赵构于是转回相州(今河南安阳)了。这等于是救了赵构一命。

十一月,金兵抵达开封城下,康王赵构时任天下兵马大元帅,负责募兵勤王,位于大名(今河北大名县)。宗泽力主赵构率兵勤王,但赵构不敢回去,就命宗泽率一万人马去开封勤王,并对外谎称康王也在军中。

1127年,宗泽到开德(今河南濮阳)与金军作战,连胜十三战。

不久宗泽听说金军掳掠徽钦二帝北返,于是他率兵到滑州(今河南滑县),打算截击金军,夺回徽钦二帝。但他自己兵力太少,传檄天下也没人来,结果事不成。

宗泽于是上书劝赵构称帝,以应天下人心。

镇守开封,威服众义军,号令百万之师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即位,即宋高宗,改元建炎。

赵构随后任命宗泽为开封知府,负责镇守开封。

宋都开封已经遭遇金兵洗劫,满目疮痍,残破不堪。城市秩序混乱,物资奇缺,百姓生活困难。宗泽一到开封,立即着手整顿城市秩序,处死一批曾勾结金兵抢掠残害百姓的恶棍,严禁盗窃和哄抬物价,使开封逐步恢复正常。

宗泽鉴于当时开封的宋军数量不多,又都为各路来的勤王兵,于是,把注意力放在团结中原地区的抗金义兵上。当时义军有多支,其首领分别有王善、丁进、王再兴、李贵、杨进等。

王善,本是河东大盗,拥有人马七十万,战车万辆,当时已到开封城外,想要占据开封。面对这种情况,宗泽独自一人骑马到王善的兵营,流着泪对王善说:“朝廷正处危难之时,如果有一两个像公一样的人,怎么会再有外敌入侵之患呢。现在是你立功之时,不能失去机会。”王善也感动落泪:“怎么敢不为朝廷效力。”于是归降宗泽。

其他几路义军,杨进,拥兵三十万,王再兴、李贵、王大郎等各拥兵几万,他们原本都是被宋徽宗的苛政逼迫造反的农民起义军,活动在京西、淮南、河南、河北之间。宗泽这分别派人对他们晓以大义祸福,最终将他们全部招降。

经过努力,归降到宗泽麾下的义军,远超百万。史书没有确数记载,据说最高达180万之众!

在安定人心和团结义兵的基础上,宗泽还积极营建开封的防务。

在开封城的四壁,宗泽分别安排了统领守御的使臣,各负责守御一定的区域;归附的义兵则分属四壁的统领守御使臣统辖。在开封四周,宗泽安排修建了24个坚固的壁垒,各驻兵数万,以保卫开封的外围。宗泽还沿黄河南岸建立鱼鳞式的连珠寨,每寨都派兵驻守。同时,还安排力量挖了许多深广各丈余的壕沟,沿壕沟设障碍物,以防金朝骑兵。在宗泽的总体设计下,开封军民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就建立起了一个坚固的防御体系。

宗泽殚精竭虑,无奈夙愿难伸

赵构称帝后,在应天府一直不愿回开封。主战派的宗泽和李纲力谏高宗不能南迁,南迁则等于放弃了祖宗宗庙、中原人民和天下人心。

但是,赵构不听,称帝后不久就执意逃跑,并美其名曰“巡幸东南”;有两位太学生谏阻,竟然被赵构下令斩首!可见其逃跑意图的坚决。

金军听说赵构南逃,就于1127年冬兵分三路再次向中原大举进兵。

金将完颜宗翰率领中路军向南进攻。金军素知宗泽的威名,又得知宗泽有百万义军和严密的防守工程,于是金中路军不再主攻开封,转而主攻洛阳。金军在建炎元年(1127年)十二月攻占西京洛阳。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西京统制官翟进和其兄翟兴在伊川皂矾岭和驴道堰打败金兵。三月在福昌、龙门击败金军,把金军赶回河北,收复西京洛阳。河东、河北诸路义军与洛阳宋军密切联系,配合作战。

建炎二年(1128年),金军从郑州抵达白沙,离开封很近, 宗泽不慌不忙地派将军刘衍正面迎敌,另外挑选了几千精锐兵士,让他们绕到金军之后,埋伏在其退路上。当金人正与刘衍战斗时,伏兵突起,两面夹击,金人被打败。

金将完颜宗翰与宗泽对峙,双方在滑州再次开战。宗泽派部将张捴带五千人前去救援。张捴到达滑州与敌人接战,金人兵马十倍于张捴,张捴力战而死。宗泽派遣王宣领骑兵五千人救援。王宣将金人打败。宗泽命王宣为滑知州,从此金人不再进犯开封。

金军因与宗泽屡战不利,于是将军队全部撤去。

宗泽声望日著,金人听到他的名字,常常既尊敬又害怕,他们与宋人谈到宗泽,必定称他为宗爷爷。

在洛阳、长安和开封对抗金军期间,民间义军对打击金军的贡献很大。

巩州(今甘肃陇西)人李彦仙自散家财募集义兵多次和金兵交战,一月中破敌五十余垒,1128年三月间收复陕州(今河南陕县),又过黄河收复绛州(今山西新绛)、解州(今山西运城解州镇)。邵兴率义兵归李彦仙,李彦仙命他领兵渡河收复平陆县所属四镇。另一义兵首领刘希亮收复凤翔,张宗谔收复长安。金兵见渭河两岸义兵皆举抗金大旗,不敢再战,只好退兵。

人民自发的抗金斗争英勇壮烈,频频获胜,形成了反攻收复失地的大好时机。但是,高宗不但不支持,反而在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下诏,诬蔑义军"遂假勤王之名,公为聚寇之患",勒令解散。

其实这是高宗与其身边的文官,忌惮宗泽威名日盛,把宗泽和义军视为朝廷的威胁了。

宗泽接到诏书后,立即上疏请高宗收回成命,宗泽担心:这个诏令会导致民间人心瓦解,那么将来朝廷再有危难,将无人再愿意尽忠。但高宗赵构对宗泽上书不予理睬。

宗泽还一再上书,请赵构还都开封,并着手作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备战工作。并请高宗回开封指挥这一北伐壮举。

此时的宋高宗赵构,正在扬州苟安。赵构此时既担心义军,又忌惮声威日隆的宗泽。因此赵构不但不理睬宗泽的北伐计划,而且准备派人前往开封监视宗泽。

宗泽见浸淫自己多年心血的渡河收复失地的计划已成泡影,不禁悲愤交加,终于积忧成疾,背部疽疮发作,于建炎二年六月间病倒。

他在病榻上对前来探望的诸将沉痛地说:"我因为二圣蒙尘难返,积愤成疾。诸公若能为我歼灭同仇,以成主上恢复之志,我虽死亦无恨。"诸将都流泪回答:"愿尽死力!"

宗泽眼含热泪长吟杜甫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128年七月十二日,这位七十高龄,至死抗金的老将,最后连呼三声"过河",带着难伸的夙愿辞世。

宗泽死后,高宗派杜充继任东京留守。杜充畏战且无能,把宗泽的抗金设施破坏殆尽,义军也因为对杜充大失所望而纷纷散去。

结束语

宗泽作为主战老将,一心认为宋朝应该并且能够收复失地,恢复江山。他自己身体力行,一方面高举抗金大旗,聚拢义军力量;另一方面他做好防御工事和军事部署,打击金军,也做好了渡河进攻准备。

但是宋高宗赵构只顾一己之利,不但不思进取,反而猜忌宗泽和义军,大失民心军心。最终赵宋祖上“守内虚外”的政治信条发挥作用,导致宗泽的一切努力全都白费。

宗泽在绝望之中悲愤死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赵宋那个王朝的悲剧。

(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今天的原创首发文章,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