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大佬以身殉国,却被清朝统治者推崇,背后另有原因

明末清初,清军入关之后击败了李自成和南明的几个小朝廷,逐渐统一了全国,当时大多数的国民已经接受了这一既定事实,成为了清朝治下的良民,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他们不愿意成为清朝人,他们选择与清朝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这些人自称“遗民”。这些遗民中有些人暗中参加或支持反清复明的运动,被清廷视为眼中钉,但是有一类遗民却受到了清廷的推崇,著名东林党人刘宗周就是后一类遗民的代表人物。

明末遗民形象

刘宗周是明末东林党的重要人物,理学家,因弹劾如日中天的魏忠贤和客氏等人而被贬,后来开创了蕺山学派,清初大儒黄宗羲等人都是这一派的传人。他敢于犯言直谏,对自身要求也极为严格,但是这种性格在乱世之秋的明末却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崇祯末年,漕督兼淮扬巡抚路振飞是坚定的主战派,在崇祯皇帝死后,他积极组织防御,形成了坚固的淮扬防线,但是刘宗周却依然要弹劾他,理由是“路振飞把家人送出城外是倡议逃跑”,他置路振飞的努力而不顾,却专门关注其家人是否被送出城外这点小事,有点舍本逐末。

刘宗周

除此之外,他还建议将高杰、刘泽清等南逃的将领处死,高杰和刘泽清原本是北方地区的总兵,因李自成和清军相继到来而先后南逃,按照常理将此二人斩首也无可厚非,但是在当时的形势之下,这件事却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情。1644年三月,李自成进京,崇祯皇帝上吊自尽,一个月后李自成和清军、吴三桂大战于山海关,李自成战败后撤离北京,清军又进了北京城,山东以北的土地被清朝和李自成分别占领。明朝的残余势力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登基称帝,建立了弘光政权,而弘光政权所依赖的军事力量就是以高杰、刘泽清等四人为主要将领的江北四镇,如果此时将此二人以“南逃”的罪名斩首,那么江北四镇肯定会土崩瓦解,弘光政权将成为一个不设防的政权。刘宗周不顾形势,却严格要求将领们的所谓节气,未免有点迂腐。

形势图

1645年五月,清军击败了南明弘光政权,而刘宗周的故乡也沦为清朝的领土,江南一带涌现了很多抗清的民间武装,很多江南士绅都投入了抗清运动之中,而刘宗周虽然不愿与清朝合作,但是也不愿意参与武装抗清,他采取了绝食的方式以显示自己的气节。最终,刘宗周绝食而死,他的态度固然令人钦佩,但是这却也是清朝统治者所愿意看到的一种“反抗”方式,因为这种反抗方式不会对清朝统治形成威胁,清朝统治者也不需要动用兵马粮草去镇压这种反抗。正如顾城先生所评价的,刘宗周“一生好名,与其说他是以身殉国,不如说是”以身殉名”,对他来说,自己的名声恐怕比国家命运重要得多。

参考文献:《南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