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锁国,红眼英国开炮,说好只经商的你却想要殖民

上次说到大清帝国和英国之间暗藏的矛盾,就好像两个握紧了拳头的壮汉一样,彼此之间都非常的不顺眼。而英国人自诩为当时“新大陆的主人”,大清帝国更是自以为天朝上国,想要两个极度自大的家伙主动握手言和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仗已迫在眉睫。

△ 日不落帝国当时势力分布

对于那时来中国做买卖的欧洲人,大清政府也用对待周边小国一样的“朝贡体系”来对待他们。更何况当时的大清帝国就连自己国土周边有哪几个邻国都搞不清楚,更别说远在大陆另一端的英国。

极度自大忘我的清政府压根不知道英国是怎么样的一个国家,而只要是没听说过的国家,清政府都把其划分为超级蛮荒的国家。也就是说,当时的清政府认为英国肯定是穷的揭不开锅了,才派人不远万里到我天朝上国来经商

△ 大清帝国当时版图

既然你英国穷酸成这样,我大清帝国同意与你做生意已是非常抬举你了。清政府怎么说,英国商人就得照办。就这样。英国商人“忍辱负重”,慢慢开始加多与大清帝国间的商品交易。

当时的大清朝实行的是乾隆皇帝定下的锁国政策。

明朝末年为了发展沿海经济和打击倭寇,沿海对外贸易本来已经相对开放了。但是以乾隆皇帝为代表的清政府极为保守。他们认为开放沿海贸易,外来的商人和传教士会带来“异教思想”,这是清政府绝对不允许的。

△ 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认为我“天朝上国,物极不有”,根本没有与外来商人打交道的必要。于是,从乾隆皇帝开始,清政府施行的是“一口通商”政策。

一口通商”,就是清朝上下只保留一个沿海港口用来与外国商人交易,这个港口就是广州。外国人想要与中国人做买卖就只能去广州。而且,清政府为了管理的时候可以偷个懒儿,规定外来商人只能和政府商业机构“广州十三行”做买卖,不能和其他中国百姓、生意人有任何的接触。

△ 当时的广州口岸

这一举措就是官府垄断经商,官府经商的结果必然是经手者利用手中的权利换取好处。如果外来商人不给广州十三行的官员行贿,他们就可以以各种理由拒绝你的经商需求,说白了,不给钱,外国人就不可能在中国做买卖

更让英国人憋屈的是,清政府规定他们只能在规定的几个月里在广州口岸上岸,活动范围也被划定的死死的。不能进入广州城内,更不能随意见到地方官员。如果英国商人要想办点啥事,首先得提交文字谦恭的申请书,批不批准还得看官员心情

△ 律劳卑

终于有一天,英国的第一任“驻华商务代表”(英国政府派过来负责与清政府交涉的外交官员),一个叫“律劳卑”的人看到英国商人被如此对待,再也忍不了了。

律劳卑是英国贵族出身,骨子里就带着一股傲气,一上岸就替英国商人鸣不平。他显示直接进了广州城,接着又自己亲自把一份外交文书交给了当时的两广总督。

然而,他这个举动违反了一大堆清政府繁文缛节的规定。

两广总督一看律劳卑的信就气不打一处来,这个新来的外交官说话一点都不客气(清政府规定:外来商人上书,必须要用谦卑语气才行)。但一想别人毕竟初来乍到,先教教他怎么做,以后再看他表现。

△ 英国贵族军队

律劳卑一接到回信,胡子都气歪了。我英国好歹也是日不落帝国,论武力不知道比你清帝国强多少倍,我亲自给你写信已经很给你面子了,你为何如此自大?这不是找打吗?

就这样,你我来往谁都不肯后退半步,双方的火气也越来越大。双方都以为自己的军队天下无敌,你再把我惹毛了,一开打定叫你灰飞烟灭。

既然都到了这地步,那就打呗。

△ 双方军事摩擦

日不落帝国终究还是有来头的,由于军事实力上的绝对优势,英军两艘军舰如入无人之境,轻轻松松就毁掉了清政府60余座炮台。英国军队只有3人死亡,5人轻伤。两广总督一看情况不对,就改强攻为包围,在英国军舰进入内河后,在英军后方自沉了十几艘大船,堵住了英舰的退路。

律劳卑这下也慌了。本来是想来捞点油水的,就没准备好枪好炮,这下被卡在别人的地盘里,又没有后援,他自己也急的抓耳挠腮。僵持中,英国商人的口袋里就没有白花花的银子入账,于是,这些英国商人们开始朝律劳卑吐口水。

△ 当时的英国贵族军队入城

律劳卑一看这仗也打不赢了,而且别后还有一群“民族败类”在吐口水,只得撤兵,最后凄凄惨惨地病死在澳门,广州口岸贸易得以恢复正常。

之后,英国政府发现大清帝国种种的条框限制,使自己的贸易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贸易和尊严问题也使日不落帝国的贵族们愤愤不平,这就是英国对大清帝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