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御容":古代给皇帝画像的人都是谁?不要小瞧了他们

在中国古代,没有照相技术,皇帝贵族们利用"御容"的手段留下了自己的面容。所谓的"御容",主要是指为帝后或者上层官员绘制肖像,以便用于供奉、祭祀以及瞻仰。

御容画家一般供职于宫廷,直接为帝后贵族服务,并且这种"御容"传统活动的历史悠久,逐渐成为了宗庙制度的重要内容。

御容画家画技高超,尤其善于绘制人像,堪称当时帝后贵族们的专用"摄影师"。帝后们同样乐此不疲地命令画家们为自己画像,在明清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那么,那些给中国古代帝后进行"御容"的画家们都是什么人?他们在给皇帝画像的时候,会注意哪些方面呢?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一些具体的内容信息来窥探一下。

明成祖朱棣御容画像

01、"御容"画像:元、明、清三个朝代"御容",帝王的身份象征与外化

在元代以前,其实"御容"活动已经存在。阎立本在唐代贞观年间就曾绘制"御容",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画家同样绘制过御容绘画,直到北宋初"御容"已经逐渐被人所熟悉。这些事迹如今在《唐朝名画录》、《益州名画录》等美术史籍中依旧可以看到,可见在唐宋时期"御容"便已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了。

陈闳……明皇开元中召入供奉,每令写御容,冠绝当代。又画明皇射猪鹿兔雁并按舞图及御容,皆承诏写焉。又写太清宫肃宗御容。

僖宗皇帝幸蜀回銮之日,蜀民请留写御容于大圣慈寺。其时,随驾写貌待诏尽皆操笔,不体天颜,府主陈太师遂表进重胤,御容一写而就,内外官属,无不叹骇,谓之僧繇之后身矣。

织锦物中的御容

到了元明清朝代,"御容"绘画更是流行。在元代,众多蒙元帝后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幅"御容"画像,比如国家博物馆于1953年征购的《元太祖画像》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着的彩绘蒙元帝后像。这些元代"御容"画像的留存,为我们展现出了蒙元皇族们的英姿面容,同时也为我们深入了解那一段历史提供了重要图像史料。

《元太祖画像》

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明太祖坐像》就是其中典型的"御容"画像,这一幅坐像立轴,绘制了太祖盛年时的相貌,面部近似正面之像。面色红紫, 留有短须,炯炯有神的双眼配以双手自然放于膝盖上的坐姿,显示出一种威武逼人之感。头部戴有乌纱折上巾,身着团龙纹样的明黄皇袍,腰扎蟒带,脚蹬皂靴,大有君临天下的威仪之态,容貌堂堂,可见有一番画师独具匠心的"美化"。

《明太祖坐像》

这种"美化"加工是显而易见的,画师们在专心为帝后"御容"的时候,为了博得帝后本人的喜爱,会在追求逼真形象的同时加入"穆穆"神色,以便展现帝后的英姿神气。这在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中有记载,比较细致地描绘了当时画工传写御容的情形。

高皇尝集画工传写御容,多不称旨, 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 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 以进。上览之,甚喜,仍命传数本以赐诸王。 盖上之意有在,它工不能知也。

明孝宗,神宗,穆宗 御容画像

在元明之际的"御容"画像中,一般帝后的形象都显得十分端庄,以正面为主。然而在清代宫廷中,"御容"画像开始打破了传统的正面御容构图方式,并且在一些绘画中结合西洋画法,呈现出严谨的透视关系、明暗关系等。甚至,清代宫廷开始聘用西洋传教士来绘制"御容",希望将中国传统肖像画绘制与西方肖像画绘制进行结合。

在康熙帝当政时期,"御容"画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这可能也是源于康熙皇帝对于绘画的喜爱,他十分热衷于书画艺术。在青年、中年以及晚年三个时期,都专门命令画师为自己画像,并且十分开放地接受了西方的绘画观念。

康熙 三个时期的御容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康熙皇帝青年时期的《康熙帝读书像》,中年时期的《康熙便装写字像》以及老年时期的《康熙帝朝服像》。康熙帝在三幅画面场景中,均保持正面端坐状态,人物体积感被表现得十分突出,显然是受到了西洋画法观念的影响。


02、"御容"画家:他们都是一些怎样的画家?地位如何?

"御容"画家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他们有的专门为帝后服务,有的供职于画院机构,有的是被特意招到宫廷作画。只不过大部分的"御容"画家身份低微,并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名字。在晚清档案中,记载的"御容"画家主要有沈振麟、贺世魁、沈焕、沈贞等人。

其中,沈振麟留下的绘画作品最多,也最出名,"能传家学"的他被时人记载各种题材都十分擅长,"花鸟虫鱼人物山水各臻其妙"。对于一名画师而言,这已经是极高的评价了。

沈振麟在入宫以后,应该是供职于清廷的"如意馆"。根据有关专家学者考证,沈振麟在宫中最早的艺术活动,可见于道光元年(1821年)的《清档》,这一年的九月初八,懋勤殿太监吕进祥将沈振麟、冯祥的画作以及祁藻、惇亲王的法书作品一同交至如意馆,传旨将它们"裱册页四本"并以紫檀木作前后夹板。由此而知,沈振麟至少在道光元年便已在宫中供奉了。

沈振麟在宫中最晚的创作活动,见于光绪八年(1882年)《清档》。这一年,他始终忙于为荣寿固伦公主府绘制装饰,其中,四月间独自绘"大横披、提装、画条、对子大小共五十一件,具画五彩勾金人物、翻毛、各色花卉"及绘同样内容的"格眼大小共一百二十三块";七月间又与他人同"画著色各样花卉横披、画条、提装大小共四十二件,画对五副"及"著色花卉格心共一百七十七块"。自八年以后,再也不见关于他奉谕作画的记录或作品。因此可以推断,沈振麟大概于光绪九年左右便离开了官廷。在供职期间,沈振麟凭借其画艺频频称旨,其官阶、俸禄日增,逐渐走向了光宗耀祖的道路。

十二月二十三日总管增禄传旨:沈振麟二品顶戴,每月由造办处现食九两银库添行两钱粮共食十一两钱粮。

清朝皇后 御容画像

此外,像沈振麟这样的"御容"画家能够长期地在如意馆供奉并被重用,与他拥有较全面的艺术创作才能和精湛的"御容"技法分不开。给普通人画张肖像已经十分困难了,更何况给威严的帝后们绘制肖像,所以"御容画"历来都被认为是最难于创作的肖像画。

正如,明代王绂在《书画传习录》中有过细致的描述:

写真固难,而写御容则尤难。何者?皇居壮丽,藏座尊严,千牛虎责,肃穆环卫,香烟花气,缭绕缤纷。既且拜于阶下,复顿首于殿上,然后伏称万岁。夫绝音既降,恩许对御,方始就案,含毫伸纸,又复凛天威于展尺,不敢瞻视。稍纵,而为之上者斯时亦严气正心,不假顰笑,画者之已摄而气已素矣。求其形似已足幸免于戾,何暇更计及神似耶?

乾隆皇帝 御容画像

现在认为,"御容"画家们都是一些画技高超的人,并且长期供职于宫廷之内。他们在一开始的地位是比较低的,但是伴随着皇帝的赏识等因素,他们的地位官职会被提升,社会身份会发生一种彻底的转变。


03、变相的"御容":中西结合,奇特玄妙,乾隆皇帝的"变装"

在清朝乾隆帝时期,对于宫廷画家的管控十分严格,像郎世宁这样的西洋画家,也要受到宫廷指派、随时调遣。

郎世宁曾画过一幅《乾隆观画图》,高光和暗处对比强烈,立体感强,过渡层次丰富,显而易见这是一种西洋画法。"乾隆观画"是全画的核心场景,乾隆左前方,一童子举长柄 画钩,钩住天杆上的挂绳,图轴已经完全展开,画左童子手持地杆,画右另立一童子。里侧 另立二童子,其中前方童子抱四画轴,在等待乾隆皇帝御览。

画中的乾隆形象

《乾隆观画图》局部

此外,乾隆皇帝一生拥有众多画像,同时也是历代皇帝中肖像画存世最多的一位。在《弘历采芝图》中,采用白描手法,面部以淡墨勾描,衣纹以浓墨勒线,虽不施色彩,但五官立体,衣带生风。

在《弘历采芝图》画面中,有一个成年男子头戴凉帽,神情淡然,眼睛看着左下方若有所思。他左手轻抚身前梅花鹿,右手持一柄如意。左下一小童,面目清秀,与画中成年人样貌颇有几分相似。他仰头看着成年男子,荷锄而立,左手提一轻巧小篮,里面满贮灵芝仙草。

整幅画面灵动自然,充满者一番自然与生趣,可以算作是乾隆皇帝画像的一种"变装"。乾隆皇帝在画面右上方的自题诗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愫与心志。

何来潇洒清都客,逍遥为爱云烟碧。筠篮满贮仙岩芝,芒鞋不踏尘寰迹。

人世蓬莱镜里天,霞巾仿佛南华仙。谁识当年真面貌,图入生绡属偶然。

《弘历采芝图》

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由于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乾隆皇帝同样希望达到一种宗教上的权威统治,于是他的各种"变装"画像也应运而生。在《弘历洗象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乾隆皇帝是另一番装扮。他化身为菩萨,披发袈裟,坐于画面右侧。左侧有若干侍者,正在洗刷白象。洗象图是佛教绘画中的一个传统题材,元、明皆有相关画作。白象作为普贤菩萨的坐骑,文娴宽厚,是对普贤大士德行的表征。通过这样的"变装"绘画,乾隆皇帝仿佛在向外界宣示着自己才是真正的权威!

《弘历洗象图》

藏传佛教影响下的乾隆形象

04、画中"御容":传统在延续中变化,内涵着皇权的高贵

总结来看,每个时期帝王皇族们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御容"画像,并且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朝代的更迭,"御容"画像也变得异彩纷呈,独具一格。尤其到了清代王朝,康熙帝、乾隆帝这样的君主帝王特别钟爱于为自己画像,展现自身作为一代君王的威严与权威,同时也便于后代子孙祭拜、崇信,为中国绘画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抹独特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