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继任者蒋琬,对北伐是怎样的态度?

MICHELLE-LIN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不知道,从诸葛亮北伐去世,到姜维坚持北伐,期间的蜀汉还有一个很长的休整期,差不多20年。

三国演义没有说这个时期,实际上是存在的。

这个时期掌握蜀汉大权的,主要是蒋琬和费祎。

其中费祎主要是保持蒋琬时期的基本国策,是政策的延续者。

蒋琬则掌权长达12年之久。

蒋琬对于诸葛亮的北伐,持否定立场。

原因很简单,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当时蜀汉人口90多万,曹魏有四五百万,双方人口相差很大。

蜀汉就算全民皆兵,只能长期负担8到10万的军队。

北伐很容易变成持久战,后方需要大量民夫进行粮食运输工作。

想要维持几万大军的作战,保守估计民夫也要好几万人。

这样一来,蜀汉用于北伐的军人和民夫,高达10多万人甚至20万。

这就等于蜀汉除了老人、孩子、病人,其他能够使用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用于打仗。

而蜀汉的农业都是水稻种植,这是非常需要人力的劳动。

现在劳动力都去打仗了,田地都会无人耕种,粮食歉收。

久而久之,国家经济垮掉,人民必然会反对政府。

所以,蒋琬和费祎都反对北伐。

在蒋琬时代,虽然提出了沿着水路东出攻打上庸的计划,也只是纸上谈兵,敷衍了事。

实际上,蒋琬没有战略进攻的计划。

也就是因蒋琬为蜀汉修养了十多年,才让这个国家恢复了一些生气,后来才能有姜维长达10年的北伐攻势!

一种说法是,姜维也未必是真心支持北伐。

蒋琬之流本来就是文官,掌控了蜀汉的大权,可以左右军头。

姜维只是军头,没有掌握什么朝中的权力。

刘禅对于诸葛亮是信任的,对于姜维这些拥兵数万的大将未必信任,不然也不会有宦官黄皓几次来搞姜维。

姜维只能通过一次次军事行动,来体现自己的重要性,同时借此掌握军权。

只要军权在姜维手中,他就是安全的。


萨沙


应该说,蒋琬对于北伐中原的目标,是持肯定态度,并进一步发展了战略计划的,他与姜维也是一时互补的好搭档。


蒋琬认为诸葛亮数次北伐,每每因为道路崎岖,导致后勤补给不稳定,军队战斗力也打折扣,所以最终总是没法拿下西北。因此,蒋琬就考虑,想要通过水路,攻击曹魏的地盘。

熟悉三国地图的小伙伴应该知道,汉中的东南方,是魏兴、上庸等地,原本是蜀汉(虽然那时还没称帝)的,但关羽死后,由于孟达的一系列变故,最后成为了曹魏的地盘,一直都没收回来。


而从汉中出发,经由汉水、沔水,正好可以打到上庸,而且是从上游攻击下游,有一定的优势,最重要的是,走水路省时省力,不用担心后勤粮草问题。


应该说,这的确是开疆拓土的一个新的思路。


蒋琬也的确在着手实施,他打造了很多舟船,做着前期准备工作,不过就在此途中,他也遇到了困难,朝中有人认为从水路进攻曹魏,如果打输了,兵士、舟船、粮草很难逆流回到汉中。


当然,这个理由说服力也一般般,毕竟,对于蜀汉来说,能够选择的进军路线的确有限,陆路、水路都是各有利弊,不论走哪一种,都没有百分百把握能够稳操胜券。一切都是事在人为,单纯害怕失败而不有所作为,那真是坐以待毙。当初诸葛亮也很明白秦岭险峻,主动北伐有一大堆不利因素,但他还是尽力去做了,不是吗?

我想,蒋琬肯定也是有能力力排众议的,不然他也不会让人去造船了,可惜的是,命运实在捉弄人,就在蒋琬准备了几年,想进一步实施水路计划时,病重了。


由于他是水路北伐的核心策划者,他一病重,这个计划就很难推进下去了,在深度考虑情况后,他只能向朝廷上表,改变了北伐战略,将战略目标重新转移到凉州,并推荐姜维做凉州刺史,放开手脚让他独当一面,而自己则率军驻扎在水陆四通的涪城,作为各个方向的应援。


就这样,到了公元246年,蒋琬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在当年去世。总的来说,蒋琬的北伐思路有一定的可行性,也是蜀汉从未尝试过的方案,但支持的人不算太多,蒋琬自己一旦身体不支,就没法继续实施,所以他在病重中,跟费祎商量,重新调整了战略方向,并把希望寄托给了熟悉西北情况的姜维,这也给姜维后来主持北伐奠定了资本。


所以姜维在蒋琬时期,还是比较能放开手去带兵的,到了蒋琬一死,费祎上台,姜维就处处受限制了,直到几年后费祎被刺杀,姜维真正主持北伐,才开启了蜀汉壮烈的“九伐中原”之旅。


《三国志.蒋琬传》:(蒋)琬以为昔诸葛亮数闚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而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於是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等喻指。琬承命上疏曰:"芟秽弭难,臣职是掌。自臣奉辞汉中,已经六年,臣既闇弱,加婴疾疢,规方无成,夙夜忧惨。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俯仰惟艰,实忘寝食。辄与费祎等议,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行,衔持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今涪水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由是琬遂还住涪。疾转增剧,至九年卒,谥曰恭。


《三国志.姜维传》:十二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延熙元年,随大将军蒋琬住汉中。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六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十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是岁,汶山平康夷反,维率众讨定之。又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於洮西。胡王治无戴等举部落降,维将还安处之。十二年,假维节,复出西平,不克而还。

——————————————————————————————————

我是《逆三国志》作者郑勋(杭州市作家协会成员)

这是我回答的第 98 个三国问题啦~

本号专注三国历史领域,品评真正的三国历史~

欢迎小伙伴们长期关注,也可以在评论区一同交流~


反对外国人永久居留


蒋琬的功绩应是被历史低估了,蒋琬的能力也被历史低估了。诸葛亮用马谡致街亭失守,以自罚俸禄贬级了结。而其荐用蒋琬完全可以顶得过此项过失,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却鲜有人称道此事。

蒋琬入川,初任广都长,因为喝酒误事,被刘备察觉,面临着被斩杀的危险。多亏诸葛亮出面说情、相救,才以免官了事。后来,诸葛亮任丞相,提升蒋琬为东曹掾、举茂才,后迁为参军。诸葛亮北伐,蒋琬总后勤工作,足食足兵供给,深得诸葛亮器重。密表刘禅,自己死后,由蒋琬接任。

可以说,蒋琬能有后来的发达,全托诸葛亮所赐。然而,蒋琬接替诸葛亮后,却一反诸葛亮所为,停止北伐,与主战派周旋,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为什么呢?因为蒋琬能够抛开个人恩情,从大局着眼,认为北伐“道险运难,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其实乘水东下,也是他的托词,他的中心思想,就是蜀国不能不量国力再折腾什么北伐之类的穷兵黩武了,因为蜀国偏安一隅,人口少,国力不足,经济不发达,物产供不应求,应该与民休养生息,全心全意抓经济,增加人口、国力。

诸葛亮在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北伐。而蒋琬则是,有了所谓条件也不积极

北伐。延熙元年(公元238年)曹魏出现了辽东之乱,刘禅认为有机可乘,降诏蒋琬率军进驻汉中,等吴国有什么举动,好双方呼应进攻曹魏。蒋琬一驻汉中多年,名曰前线,其实无什么战事,以烹小鲜的方法治国理政。

一治九年,蜀国迎来了难得的稳定时期,可惜在延熙九年(246年)蒋琬病逝,蜀国又走入到费祎掌国时代,费祎也不积极北伐。直到费祎去世,才迎来诸葛亮又一接班人,能够九伐中原的姜维时代,而这就离蜀国灭亡不远了。


二曲人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出山辅佐刘备。刘备死后,亦辅佐后主刘禅,为完成刘备遗愿,先后六次北伐中原。终因积劳成疾,于公元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

诸葛亮病逝之后,蒋琬由于出类拔萃,刘禅便命蒋琬开府治世,在稳定了蜀汉内部之后,蒋琬开始着手北伐之事。可以看出蒋琬对诸葛亮的北伐是持支持的态度的。

但是蒋琬北伐的路线却是不同,他认为,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秦川,道路艰险,不如沿汉水,沔水东下。可以看出蒋琬的北伐路线是和诸葛亮是有所不同的,蒋琬主张走水路出击。诸葛亮主要将北伐的重心放在了祁山一带,而蒋琬却认为从水路进攻,突袭魏国的魏兴、上庸两郡。一旦突袭成功将占有很高的战略地位。
当然,最终群臣以“水路出兵容易,一旦失败则回返不易”而向刘禅进言,因而这一计划没有得以实施。

公元246年,蒋琬病逝。

虽然此计划没有得以实施,但是由此可以看出,蒋琬对于北伐是持支持的态度,并且比诸葛亮更激进。如果蒋琬的计划成功,那么很有可能改变蜀汉北伐的结果。


飞常可乐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代蜀国丞相,在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前后六次北伐华夏,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对于诸葛亮来说,后半生的血汗几乎都在用上北伐华夏上。当然,由于蜀汉和曹魏之间的实力差距,诸葛亮终极没能实现刘备匡扶汉室的遗言。在诸葛亮病逝后,蒋琬成为他的继任者,也即把握了蜀汉的年夜权。那么,题目来了,诸葛亮病逝后,蒋琬对北伐是如何的立场?又有什么举动呢?

soso_tc_slider_img

起首,依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录,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蒋琬被录用为尚书令,不久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升为年夜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由此,对于蒋琬来说,在尚书令、年夜将军等官职的加持下,事实上已经成为蜀汉的丞相了。当然,出于多种身分的斟酌,在诸葛亮病逝后,蜀汉后主刘禅再也没有设立丞相这一官职。与此相对应的是,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也废止了丞相这一官职。在诸葛亮病逝后,蒋琬固然在心坎深处也很是悲哀,可是,为了稳固蜀汉的人心,蒋琬的言谈举止如同平凡一样。

soso_tc_slider_img

在稳固蜀汉内部后,蒋琬开端着手北伐华夏。换而言之,和诸葛亮、姜维等人一样,蒋琬也是支撑北伐华夏。而且,蒋琬的立场,甚至要比蜀汉丞相诸葛亮更要激进。依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录,在司马懿率军伐罪辽东公孙渊的时辰,蒋琬带领蜀汉雄师来到了汉中之地,以此等候进攻曹魏的机会。在此时代,蒋琬由于本身重要是一个文臣,不合适亲身率军,于是调派姜维率偏师西进,从而进攻曹魏的凉州。在北伐华夏上,蒋琬将重心放在了凉州上,也即盼望姜维可以攻占凉州,以此自西向东地进攻曹魏的关中地域。

soso_tc_slider_img

对此,在笔者看来,这和诸葛亮的北伐思绪,仍是存在必定差别的。就诸葛亮来说,在北伐华夏时将重心放在了祁山一带,以此和曹魏睁开正面的较劲。同时,在蒋琬看来,诸葛亮北伐从祁山进攻曹魏的策略,往往由于途径险阻,所以难以敏捷扩展战果。对此,在执掌蜀汉年夜权时代,蒋琬制订了从水路进攻曹魏的打算。具体来说,蒋琬在汉中等地年夜造船船,预备顺着汉水、沔水东下,以此忽然袭击曹魏的魏兴、上庸二郡。就曹魏的上庸地域,处在曹魏、蜀汉、东吴三国的接壤地带,拥有较高的计谋位置。

soso_tc_slider_img

最后,是以,在笔者看来,假如蒋琬的这一打算得以胜利实行的话,很可能会转变蜀汉北伐的成果。不外,由于后期旧疾复发和蜀汉年夜臣的否决,蒋琬从水路出兵进攻曹魏的打算没有实行。究其原因,在于海军不是蜀汉的强项,并且,顺流直下进攻比拟轻易,一旦掉败的话,这一支雄师很可能就有往无回了,由于退却就是逆流而上了。依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录,延熙七年(244年),蒋琬因病恳求将益州刺史之职让与费祎,刘禅便录用费祎为益州刺史。到了延熙九年(246年),蒋琬病逝,获赐谥号为“恭”。也即由于本身的身材状态,加上蜀汉内部的否决声音,蒋琬没能在北伐华夏上获得比拟显明的成就。






梦之蓝1233


有名堂就去搞。


裙裙的花满庭


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龟缩在四川和汉中之地,对北伐失去了兴趣。尤其以主战派的姜维不被重用为代表。

其实不然。

首先,诸葛亮死后推荐自己的替代人选,第一个是蒋琬。

而蒋琬在蜀汉的地位可是比不上诸葛亮的。在诸葛亮死后,蒋琬需要面对的是一大群怀疑的眼光,其中有蜀汉后主刘禅的怀疑,有一众大臣的怀疑,有跟随着诸葛亮北伐过的武将们的怀疑。

这时候,蒋琬需要做的,是在诸葛亮死后先稳定内部。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死后,蜀国内部“远近危悚”,可以说是人心涣散。而蒋琬初当大任,表情无悲无喜,该怎么做怎么做,可以说他的沉稳冷静,最终赢得了众多大臣的拥护。

诸葛亮是在公园234年去世的,蒋琬当年接任,到了延熙元年,也就是238年,蒋琬已经获得了诸葛亮一样的“开府”资格,率领蜀汉大军前往汉中驻扎,寻找攻击曹魏的机会。此时姜维也跟随着蒋琬前去汉中驻扎了。

可见,在稳定后方方面,蒋琬和后主前后花费了大概4年时间。非蒋琬不想继续北伐,而是在当时诸葛亮新丧的情况下,蜀汉集团内部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非蒋琬不愿北伐也,实在是不能也

蒋琬进驻汉中之后,一直在寻找北攻曹魏的机会。

他先是带领众多将领仔细分析诸葛亮北伐的利弊得失。认为北出岐山并不可取,而应该从水路出发,“由汉袭魏兴、上庸”。可是他的方案在两个方面受到阻拦:第一个就是众多将领不愿意,觉得这样沿着水陆出击,如果不能占领地盘,那么想要返回来都很难(这一点也暴露了蜀汉在诸葛亮长期管理之下,从上到下都陷入的一种谨慎思维。)。第二点就是蒋琬自己的身体并不好,刚好这时候身体旧病复发,结果不得不向刘禅打报告,问问皇帝的意思。

由此可见,蒋琬虽然在此时已经开府,地位几乎达到诸葛亮的位置,但是蒋琬终究不是诸葛亮。而诸葛亮是刘禅可以“叙以国事委之”的尚父,蒋琬却难以完全替代诸葛亮在刘禅心中的地位。

后来蒋琬提出依然参照诸葛亮北伐的思路继续,因为一个方面此时曹魏已经“地连九州”,根基稳固了,而同盟国的吴国北伐了三无次都无功而返,蜀国单独北伐势单力孤。一个是从祁山北出,刚好可以连接羌胡,占领稳定的地盘,这里有粮草供应,有兵员补充,大大缓解不利状况,还能威胁到魏国西北。在这个时候,姜维才被提上名单,独担大任于凉州之地,而蒋琬则退守涪水,左右策应。

这中间暴露一个矛盾:姜维是诸葛亮悉心培养的武将,得到诸葛亮的诸多军事思想传授。而姜维跟随诸葛亮北伐,在此时已经能够代表蜀国的军方势力了。蒋琬终究是一届文臣,在军事上依然要尊重姜维等人的意思。所以东出汉水最终没有成行,受到姜维等人的阻拦肯定可以说是一个重要方面。

可惜的是,蒋琬在担当大任9年就因为身体原因而去世了,在蒋琬带领下的北伐最终也没有能够成行。

蜀汉在诸葛亮死后,蒋琬担当大任,不是不想北伐,最终却未能北伐。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阿庆还是阿庆


蒋琬这个真宰相从建兴十三年(235年)一直干到延熙九年(246年),长达十一年,在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中执政时间仅次于孔明。  

一、治理国家,恢复经济明察秋毫,依法治国,不听谗言,跟随他身边的人都非常愿意为蜀汉效劳,为国卖命。蒋琬知道这是刘备诸葛亮一辈子的事业,他也亲眼目睹了诸葛亮为蜀汉,耗尽一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全过程,因此,在诸葛亮病逝之后,他接过了蜀汉的大权后,他也用自己的方式来,回应着诸葛亮对他的欣赏。他接过了诸葛亮北伐的担子,继续为蜀汉的壮大,汉室的复兴献计献策。二、继续北伐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过后,蒋琬又开始继续了诸葛亮当时未尽的北伐事业,在蒋琬当时带领军队,驻扎汉中的时候,魏军完全不敢来犯扰。并且讲,我还多次下令,让姜维率领军队,从西边进攻,魏军,虽然收效不大。但可见,他想要为诸葛亮完成他的事业。他认为诸葛亮北伐时,曾多次出兵秦川,而这个地方道路非常的险阻,来往非常的不便,因此不如从汗水,冬夏于世,讲完便下令大造舟船,准备从水路袭击魏国的魏兴和上有两个地方,但当时朝中的大部分的模式都认为水路虽然出兵容易,但是倘若一旦兵败,你要返回朝廷就非常的难了,并不是好的计划。于是蒋琬就驻扎在沛县,要给姜维做后盾。又过了几年后,蒋琬在军中染病逝去

三、结局虽然早年没有被刘备重用,没有建立什么成就。但是,到了蜀汉末年时期,他已经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蜀汉的真正的掌权人。他不但继承了诸葛亮的遗愿,而且,光明坦荡,从未滥用职权。也是一心想要完成诸葛亮的事业,不想辜负他。蒋琬的才能不必多言,虽然没有完美的发挥他的才智,但是通过诸葛亮的言语就可以知道他到底有多么厉害。


鲁聂


诸葛亮失败之处就是没有选择好文武全才的接班人。

诸葛亮本身是被小说美化了的人物,在三国中并不是成功者。诸葛亮一生“事必躬亲、没有放手培养接班人是其文武韬略不及司马懿、曹操的重要表现”。

诸葛亮本身“文武不敌司马懿”,自己去世后,培养的继任者蒋琬整体上“忠而不强、不智,更不懂军事”,尽管在“北伐中原上整体是积极的”,但策略上也是失败的。

蒋琬试图从水路进攻魏国,劳民伤财、战略失策、贻误战机。诸葛亮的失败之处就在于“不应该让蒋琬继承自己的朝政与军事大权”,可以让蒋琬专心治理朝政、发展经济,让姜维等军事人才有权组织“北伐”。

蒋琬试图“继续联吴伐曹”,这条路已经让刘备、关羽等缺乏战略眼光的人把路断了。自不图强而仰仗别人显然是错误的。

蒋琬本身对“北伐中原”缺乏战略思维与战略认识,由缺乏军事才能,在诸葛亮、蒋琬这样的缺乏战略眼光之人的指挥下,蜀汉当然会失败。

毛主席和粟裕大将曾经批评诸葛亮的“千里分兵必然失败的战略”,如果蜀汉没有关羽分兵死守荆州,而是集中机动兵力北伐中原或讨伐东吴,也许,刘备会实现“光复汉室之梦”,关羽刚愎自用失败、刘备“封建思想报仇”使70万大军灭亡,而诸葛亮也从战略上给刘备部署了“死局”,当然会失败。

诸葛亮、蒋琬“北伐中原”的权利与实力都比司马懿“大的多”,因为智谋不足导致失败。

美化诸葛亮却掩盖不了历史事实真相。


宋和平谈天说地


墨守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