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胖子肚子胖,而美國胖子屁股胖?


胖哪裡才算胖?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


比如——


拉美的性感女神薩布里娜·薩布羅克


女神Sommer Ray,微博擁有1200萬粉絲



如果僅僅用表面的數據判斷一個人是否是胖子,


未免過於籠統,


畢竟肥胖的類型是不盡相同。


肥胖的六種類型


下面開始科普,不喜歡文字的人,請跳過下面方框中文字往下看6種胖子


1. 脂質型肥胖

這是肥胖基因群表現出“脂質”代謝異常造成的肥胖類型,飲食上如果吃得口味比較重,很容易出現下半身水腫的狀況。脂質型肥胖常常會伴隨著血脂異常,進而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2.代謝性肥胖

這是肥胖基因群表現出“脂肪燃燒”代謝異常造成的肥胖類型。這種類型的肥胖即通常所指的中心型肥胖。代謝型肥胖的人按其身高及體重標準雖未達到肥胖,但其體內脂肪代謝異常,常常是新陳代謝減緩,血脂升高,其腰腹部的脂肪堆積明顯。有易患||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的傾向,常併發高胰島素血癥、胰島素抵抗及高脂血症等。


3.澱粉性肥胖

這是肥胖基因群表現出“澱粉”代謝異常造成的肥胖類型。這種類型的肥胖容易在男性腹部、女性下腹部、臀部及大腿堆積脂肪,形成中廣型下半身肥胖症。澱粉性肥胖者由於攝入澱粉食物比例較高,則最容易患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4.臟器型肥胖

這是肥胖基因群表現出“內臟脂質”代謝異常造成的肥胖類型。這種肥胖類型容易在腰部、腹部囤積脂肪。又稱蘋果型肥胖、腹部型肥胖、向心性肥胖、男性型肥胖、內臟型肥胖。這類人脂肪主要沉積在腹部的皮下及腹腔內。聚集在內臟的過多的脂肪是導致內臟中毒並降低其機能的罪魁禍首。臟器性肥胖還容易引發代謝綜合徵,導致高血壓、中風、糖尿病、血脂異常等。


5.單純性肥胖

這是肥胖基因群是各種肥胖中常見的一種,約佔肥胖人群的95%左右,簡而言之就是非疾病引起的肥胖。這類人全身的脂肪分佈比較均勻,沒有內分泌紊亂現象,也無代謝障礙性疾病,其家族往往有肥胖史。

單純性肥胖又分為體制性肥胖和過食性肥胖兩種。體制性肥胖是由於遺傳性機體脂肪細胞數目較多造成的。過食性肥胖也成獲得性肥胖,是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過度飲食造成的,單純性肥胖會導致肥胖患者沉重的精神壓力、心理衝突和對自信心的打擊,對他們的個性、氣質、潛能發育以及日後各種能力的發展、人際交往等都會有永久的影響。


6.頑固性肥胖

這是肥胖基因群又稱西洋梨型肥胖,是通過食物及藥物治療,體重仍無明顯下降者。此類肥胖患者由於腹部、腰、大腿、臀部的皮下脂肪的積蓄造成上半身不胖下半身胖,狀似梨形。頑固性肥胖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勞動力,並容易遭受外傷,易患皮炎,易患靜脈曲張等,嚴重者行走困難,勞動力喪失;還會導致身體器官負荷加重,而導致身體器官衰竭。


人體不同的脂肪含量


據說,美國的胖子中,梨形的比較多,也就是說屁股胖

中國的胖子中,蘋果形的比較多,也就是說肚子胖


☝ 蘋果形和梨形


上圖吧,上圖吧...

在美國,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胖紙



而且,美國人發胖,先從屁屁開始。。。


女星貝基林奇發胖前後


米歇爾·科甘發胖前後


發現沒,美國胖紙最突出的地方是——



我們中國人呢?


洪爺,看這凸凸的肚子


儘管用皮帶嘞著,劉歡老師的肚子還是凸凸的


發福的黃磊老師


大衣哥朱之文


女神柳巖也發福


發福以後的李麗珍阿姨,肚子先行


我們再到大街上看看芸芸眾生吧

一個爸爸。。。


老炮兒


兒童


看看,我們發福,肚子先凸哦~



好了,我們再回到標題:


為什麼中國人容易胖肚子,而美國人容易胖屁股呢?


咳咳,真相是這樣滴:

人體的脂肪組織可以分為三種:


表皮皮下脂肪組織(superficial 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深皮下脂肪組織(deep 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內臟脂肪組織(visceral adipose tissue)


黃色部分是皮下脂肪


表皮皮下脂肪組織遍佈全身所有皮膚之下,在兩條腿上最多

深皮下脂肪組織則主要分佈在上半身的軀幹部分,但嚴格來講仍然是在“皮下”。


內臟脂肪組織,不僅僅分佈在心肝脾肺腎等內臟,而且真正的主力是大網膜和腸繫膜的脂肪。這兩種膜的主要作用是固定、支持腸子,免得它們像耳機線一樣在肚子裡揣會兒就打結,而腸子又在肚子裡塞著,所以內臟脂肪的大本營自然也就在腹部


內臟脂肪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就能猜到原因了吧?

是的,那就是中國人(還有亞洲人)的脂肪更傾向於堆積在深皮下脂肪組織和內臟脂肪組織中,而這兩種脂肪組織絕大部分都在軀幹和腹部,才形成了蘋果型肥胖,又叫中心型肥胖。所以,就胖肚子



美國人(還有歐洲人)的脂肪更傾向於堆積在表皮皮下脂肪組織中,而表皮皮下脂肪組織遍佈全身,而且以腿部最多,所以才形成了梨形肥胖,又叫周圍性肥胖,所以,就胖屁股



總結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了呢?


研究認為,與生理遺傳和飲食結構有關係。


人體生理:中國人的腰部骨盆部位比較窄,脂肪更容易囤積在身體的中段;而美國人骨盆大,脂肪更容易堆在臀部。



飲食結構:中國人的飲食結構偏重主食和脂肪的攝入,而蛋白質的攝入偏低的,很多人又缺乏運動鍛鍊,導致中國人容易發生腹型肥胖。



三種脂肪分佈的形態和血流量有較大的不同,對身體的血糖、血脂等的影響有很大不同。


科學研究發現,蘋果形肥胖(肚子胖)比梨形肥胖(屁股胖)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腦中風、脂肪肝惡性腫瘤幾率更高。


肚子胖更容易患病!

肚子胖更容易患病!

肚子胖更容易患病!


所以,從健康角度看,


亞洲人更應該保持苗條身材!

那句老生常談的話,還是要提一嘴哦——


嗯嗯,管住嘴


改變你的情緒


實際上,所謂“管住嘴”,不是不吃,而是有選擇地吃。

注意幾點就可以了:

1、食用油▼

減少飽和脂肪酸Omega-6的食用油

增加Omega-3食用油



什麼是飽和脂肪酸、Omega-6、Omega-3食用油



結論

減少我們日常吃的各種肉、動物油脂(飽和脂肪酸居多);

減少玉米油、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等常見油(Omega-6);

增加亞麻籽油(富含Omega-3)、燕麥、藜麥等粗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