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郑成功之父郑芝龙为什么一意降清?还愚蠢到自己带着家眷去北京受人控制呢?

陈一逛


对于海盗出身的郑芝龙而言,在此前为了降明已经是费尽心机,可好处还没来得及享受多久,时间就到了1644年,满清入关,大明王朝气数已尽。于是郑芝龙便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垂死挣扎的南明王朝,凤凤火火投入满清怀抱,而关于其投降的原因,概括起来大抵有五方面:

一、投明利大,以至于他不愿意放弃

郑芝龙降明后,在明朝军事机构的庇护下,积极扩大自己的实力,崇祯时他是总兵,红光帝时,封为南安伯,福建隆武天子时期,他已经兼任户、工、兵三部尚书,隆武天子基本就是他的傀儡。而在经济方面,投降明朝后,郑芝龙亦官亦商,垄断了东南海上贸易。正因为投降明朝带来了这么多的权势和财富,郑芝龙不愿意放弃这些东西啊,看起来干不过清朝,不可能放弃东南基业,所以为了保住这些荣华富贵,所以选择了投降。

二、与南明朝廷貌合神离

一开始拥立唐王朱聿键的,并不是郑芝龙本人,而是他弟弟郑鸿逵,拥立本来就不是他的意思,所以办事就不可能尽心尽力。七月时,首辅黄道周自清出关督师,郑芝龙手中虽然握有大量军队和粮草,但他只把数千老弱病残之军和一个月粮饷拨给黄道周,致使黄道周不久就兵败身死。郑芝龙在南明朝廷为保存一直消极避战,引起许多南明大臣不满,12月隆武天子亲征,郑芝龙却不愿意随行,只好由他留守福州。

纵观郑芝龙与南明的一系列奋起,不难看出,他拥立隆武的目的是要做定策勋臣,借助隆武朝廷的名义巩固自己在福州等地区唯我独尊的地位,这实际上带有很大的格局色彩,而并非像南明朝廷中多数人希望的那样,以光复明室为己任。道不同不相为谋,这种根本目的的差异,预先决定了郑芝龙不会在南明政权中得到广泛拥护,也就无怪乎他会身在明廷,意别有在了。

三、常年异域生活的影响

郑芝龙一生与异域人打过很多交道,对异族有较一般人更广泛、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因为更容易接纳外租,这也是其愿意降清的一个因素。他是百岁,就移居澳门,开始与葡萄牙人做贸易,他不仅学会了葡萄牙语,还开始信奉天主教,西人的记载中往往用他的教名尼古拉一官来称呼他。

到了1623年,郑芝龙开始到日本经商,在日本期间,他受到了幕府的召见,先住长崎,后迁居到商业发展的平户河内埔。在这里娶了平户的日本女子田川氏为妻,第二年生下了郑成功。他的这些生活经历,都使得他在思想上比一般人更加容易接受异族的统治。

四、清廷的利诱

清朝入关后,对内陆各省所采取的是攻抚并行的两手政策,他们设有专职招抚使。顺治三年,清廷密遣使者与郑芝龙取得联系;同时,洪承畴也以同乡的身份,经清征南大将军贝勒博洛同意,写信个他们。老洪说许他破闽为王,博洛也给郑芝龙写信许他闽粤总督。

老郑想了想,像洪承畴这样素以文韬武略著称,被俘之初,也不愿意投降,最后也被清廷说服的人都投降了,他又有什么理由不投降?

五、社会风气的因素

回顾郑芝龙降清时的社会风气,我们可以看到类似郑芝龙的行为在当时是十分普遍的。明末清初大多数高官显贵在天翻地覆的大变化之际,最关切的不是国家民族利益,而是如何千方百计维护自己聚敛起来的巨额财富。当清军占领浙东时,隆武朝廷的许多官员眼看大军逼近,为保自己身家性命,纷纷暗中派人前往浙江向清军投递降表。

综上可知,郑芝龙之所以要投明降清,即是他所处的特定社会历史大潮冲击的结果,更是他曾先为商、后为盗、再为官的个人经历,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即无封建正统忠君思想,又无因清朝统治而产生的民族要给,只有个人 的生活于发展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价值观。所以在潮流和价值取向下,郑芝龙投降清廷,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至于去北京,那是被挟持的,并非自愿。


江畔初见月


郑芝龙是一个懦弱短视的无耻之徒,身为福建王手握重兵,八闽之地尽归郑氏家族掌控。

明亡后郑芝龙和郑鸿逵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就是南明隆武帝。郑芝龙一味保存实力,只拿隆武帝当傀儡,根本没有复兴明朝杀贼驱虏的打算,清军还没有打到福建他就早早的主动跑去投降了,这么没有骨气的家伙即使在明末乱世都极为少见,清朝人也打心眼里瞧不起这个不战而降的郑芝龙。

福建仙霞关号称“两浙之锁钥,入闽之咽喉”,地势极为险要。派重兵据守仙霞关足以抵抗清军,郑成功也一直阻止父亲郑芝龙降清,希望郑芝龙率部在福建领导抗清大业,即使失败了也不可怕,扬帆出海就是了,反正本来就是海盗出身,怕什么?

可是郑芝龙不听任何人劝阻执意降清,结果一到北京就被清朝软禁起来,被当做人质成为了清朝威胁逼迫郑成功投降的筹码,束缚住了郑成功的手脚,迫使郑成功不得己多次与清朝私下洽谈投降事宜,给郑成功带来巨大的麻烦。

到了1655年郑芝龙被清朝关进监狱,六年后的1661年郑芝龙和他的儿子们仍然被清朝政府给处决了,这个郑芝龙害人害己硬是窝囊死的。


西贼闻之心胆摇


明朝末年,海盗出身的郑芝龙不顾其子郑成功和其弟郑鸿逵的苦劝,轻信清平南大将军博洛许下的郑芝龙投降后让其任闽粤总督的诺言,率领部众赶赴福州降清。然而,投降后的郑芝龙才发现自己上了当,非但没有当上闽粤总督,反而被博洛挟持进京软禁起来。郑芝龙之所以放弃在隆武朝位极人臣的地位执意降清,与其个人出身、自身对当时局势的判断和自身年龄进取心衰退有关。

一是海盗和商人出身,决定了郑芝龙的逐利性高于常人。众所周知,郑芝龙以海盗和海外贸易立身,曾经是东亚和东南亚一带举足轻重的海上军事力量,是明朝朝廷的心头大患,几度军事围剿未果。于是,朝廷决定改剿为抚。崇祯元年(1628年)九月,郑芝龙就抚于福建巡抚熊文灿,率部降明,诏授海防游击,任"五虎游击将军"。在1644年,崇祯皇帝自尽清兵入关后,在其弟郑鸿逵的协调下,郑芝龙决定与黄道周等大臣一道拥立唐王为帝,是为隆武帝。但随着清军不断南下,商人出身的郑芝龙有了归降满清保全自家财富地位的打算,特别是看到吴三桂等人降清封王裂土,自己也有意效仿之。1646年11月,郑芝龙秘密派人联络降清。清平南大将军博洛许诺郑芝龙投降后让他任闽粤总督。“且两粤未平,令铸闽、广总督印以相待;吾欲见将军者,商地方故也”郑芝龙于是打算降清,尽管其子郑成功、其弟郑鸿逵均力劝之,认为不可轻信清廷,但郑芝龙执意降清,甘愿赌一把相信清廷的承诺。

二是郑芝龙认为当时大明大势已去。隆武朝建立后,由于江南各地同时出现隆武和鲁王监国两个政权,加上隆武朝内部各派系力量内斗不止,清军南下,郑氏家族地盘也不断萎缩,为保全自家财富地位,郑芝龙决意降清。

三是郑芝龙当时年过半百,归降明朝10多年的富贵生活早就磨灭了老海盗的斗志。虽然郑芝龙年轻时也曾纵横四海,但自从其接受朝廷招安后,早已习惯了富贵安逸的生活,这个当年的海贼王早已变成了暮气深重的老年人,他只想着保全自家荣华富贵,建功立业、青史垂名、位极人臣早就不是他的人生追求。虽然后世都知道清廷的承诺一向靠不住。但是,这个老海盗老了,当年的胆识眼界早已不复存在,与其为了看起来输面较大的天下赌局赌上自己的财富地位性命,不如相信一把清廷的承诺,赌局的庄家不是他,他不出意料地赌输了,赌上了自己和大部分家眷的身家性命,也赌掉了往昔的英名。

在遥远的北京囚所,他也许会追悔,后悔自己轻信清廷,但也无济于事,也只能看着自己的儿子郑成功为国挥洒才识,建功立业,留下千古美名。



沧海拾遗录


因为郑芝龙太精明了,精明过头就成了愚蠢。

在料罗湾海战之后,郑芝龙将荷兰人的军事力量驱逐出了东海海域和南海海域,成为了东海和南海唯一的霸主,在当时,任何贸易商船都必须打出郑家的旗号,不然就会遇到麻烦,从此郑芝龙成功的当上了名副其实的“海贼王”。



不过人都是贪婪的,有了钱以后,郑芝龙就开始在权力上下了功夫。1644年,南明弘光皇帝册封郑芝龙为南安伯,福建总镇,负责福建全省的抗清军务。弘光元年(1645年),郑芝龙、郑鸿逵兄弟在福州奉明唐王朱聿键为帝,年号隆武,郑芝龙被册封为南安候,负责南明所有军事事务。


不过这时候清军已经打到福建边境了,隆武帝希望郑芝龙可以率军出击,去抗清复明。但是郑芝龙心里有自己的小算盘。首先郑芝龙很清楚,单凭自己的人马,是挡不住实力迅速膨胀而且兵马彪悍的清八旗和清绿营军的,如果公然和大清对抗,很有可能丢了自己现在的官位,而且还会失去自己诺达的海洋霸业。

所以对于郑芝龙这种商人投机者来说,谁当权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保住自己现有的资产和利益。在郑芝龙看来,自己手握郑氏集团的重兵,而且名义上又是统领南明所有军事的南安侯,凭着这样的资本,怎么也能喝大清进行一波谈判。郑芝龙的目的很简单,只要大清留自己继续在福建当霸主,他就归顺大清。



这点很聪明,因为生意人嘛,谈判是门必修课,但是郑芝龙太高看自己的实力了。南明重用郑芝龙,是因为南明实在是没什么人可以用了。而大清人才济济,并不缺你个郑芝龙。你郑芝龙唯一的价值就是手里的军队,上交了国家之后,就你这个唯利是图的奸商人品,政府凭什么相信你。所以当郑芝龙投降之后,清政府马上把郑芝龙软禁到了北京。当时之所以还留着郑芝龙,也是因为他儿子“国姓爷”郑成功还在抗清,而且掀起的风浪很大,还一度震惊了清廷,留着郑芝龙可以威胁郑成功。然而这个“爱国”的郑成功并不太在乎老爹的生死,拒不降清,那么郑芝龙也就失去了作用,清廷也就把他囚禁了起来。


火器工坊


郑芝龙虽然是一心投降,但是并非自愿去的北京,而是被清军挟持所致。

郑芝龙也是明末的一个传奇人物,是东南沿海的海商兼海盗之一,以台湾为基地劫掠福建及广东,后来接受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招安,成为海防游击。熊文灿招安郑芝龙的目的是用他来对付其他海盗,而郑芝龙也是想借熊文灿的官方背景来实现一家独大的地位。最终郑芝龙成为东南沿海第一大海商集团的首领,鼎盛时期有20万大军,超过三千艘的大小船只,甚至一度击败来犯的荷兰人,迫使荷兰人低头缴纳保护费。

当然,郑芝龙的海商集团本质上还是一个联盟,郑芝龙只是盟主,并无绝对的控制权。而且他毕竟只是海商出身,并无太大的远见,因此在做决策是过多考虑眼前利益,降清就是因为短视所致。

郑芝龙的财富主要来源是生丝之类的贸易收入,这些商品产地都是江南,因此在清军占领江南进军福建时,郑芝龙首先考虑的是保住自己的财源,因此他立刻和清军接触,商量投降一事。当然,这也不能归罪于郑芝龙一人,在投降前,他还是召集了各船船主来商议,根据当时的文人记载,此次大会光来的船主有数百人,多数都赞同了郑芝龙降清的主张。包括郑芝龙在人,大多数人都认为一旦降清,那么就能继续像以前一样做海上贸易发财。

不过让郑芝龙始料未及的时,清军主帅博洛却对他并不放心,因此趁他来清军大营投降时直接将其劫持带回,其他船主也按照来投降的土匪处理,直接打散编入各营。经此大变,郑芝龙的海商集团顿时土崩瓦解。最后因为郑成功坚持抗清,郑芝龙全家在北京被杀,也是一个悲剧吧。


不沉的经远


郑芝龙虽然是草寇出身,但是在福建当地,他的口碑还是不错的,他做人比较仁义好施。有自己的底线。

郑芝龙也不是仅仅为了荣华富贵投降的,他不是和洪承畴,尚可喜之辈为了荣华富贵可以认贼作父,也不是和吴三桂一样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没有大义。他之所以投降是因为他没有什么国家和民族意识,换句话说,他并不是主观上想当汉奸,我认为他严格意义也不算汉奸。他投降虽然也是有荣华富贵的成分,但是更多的是他的阶层局限:

郑芝龙不过一个山大王,他的眼界和眼光自然也没有那么远见卓识。在他眼里自然那么多汉族人被杀,留根猪尾巴也不是民族压迫。就如他自己所说,明朝和清朝不过是换了个主人,如果清朝是个文明社会的话,自然的确如此,大家换个地方上班呗,反正都是中国,只不过俩朝廷。问题在于清朝实行的是民族压迫,而明朝不会这么对待自己人,所以对于天下汉族人,自然是抗拒清朝,并非是喜欢明朝。

所以说,在他眼里,反倒是自己的儿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我想让自己的儿子和全家一起享福。

而郑成功不一样,郑成功类似岳武穆,韩世忠,比起来一个武者,他更像是一个侠者,郑成功接受了先进的教育,他的老师是钱谦益(钱谦益因为“水太凉”留了一根辫子,屈节是他人生的污点,但是他只是怕死,而并非喜欢认贼作父,这点黄宗羲理解他,我也理解,咱们也不想死,咱们直系祖先和旁系祖先一样死了也没咱们了。而且钱谦益有自己的良知,当他看见无数人因为抗清被杀,清朝歹毒天下最后自省),接受的是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教育,自然有自己的底线和良知。郑成功见到满清让万里河山沉沦自然也起了他的民族意识。

所以,郑成功并没有错误,他为了更多人牺牲了自己的小家。而郑芝龙是有错误的,但是是认识错误,并非他主观上喜欢跪舔清朝。


放学后的teatime


知足吧,老郑没有跑去日本就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