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时弓箭明明不能射穿盾牌,士兵为何拼命射盾牌?

弓法准可以做到,但想要一击毙命却并不容易。据说,项羽曾经将箭矢射中了刘邦胸口。按常人的思维来说,刘邦早该“穿心而死”了。然而,刘邦非但活了下来,甚至还不忘嘲讽项羽一番。杜伏威的头部直接中箭,这要是中枪的话,早就必死无疑了,然而杜伏威反而战斗力激增,将敌人斩杀。可见,弓箭的穿透力并不强势,即使击中要害,中箭者也无法当场毙命。可是三国曹魏名将张郃却是中箭而亡,弓箭没有射中他的要害,只是射中了膝盖,然而最后却导致了死亡。

其实,弓箭本不是致命的一击,真正造就张郃死亡的是破伤风。毕竟古代的医疗条件有限,战场上又条件恶劣,因为箭伤导致破伤风的士兵不在少数。那么弓箭的穿透力这般柔弱,能否穿透那坚硬的盾牌呢?要知道在战场上,将士哪怕拿着尖锐的长矛也难以穿破盾牌,区区细小的弓箭其实是射不穿的。而时代在发展,弓箭也在不断地进展,盾牌也要进行相应地升级。但无论哪一种弓箭,穿破低材质的盾牌也是有难度的。那时明军与清军交战的时候,明军使用的是比弓箭威力还要强百倍的火药弹丸,然而清军却还没有先进的火药武器。

但是面对明军的袭击,清军却拿简单的盾车,轻易地抵挡住了明军的火药弹丸,而且这些盾车还是用木头和铁板做成的。据说后梁的张归宇身上中了足足有15箭,但因为他身披铠甲,还能冲锋陷阵地杀敌。而弓箭之所以在宋朝威力尤为强势,是因为宋朝的对手主要是北方的游牧骑兵。这些骑兵由于要骑马,不方便身穿重甲,也不便于手拿盾牌,弓箭手只需要射中马匹,骑兵的威力便被大大削弱了。只要弓箭手不被近身,骑兵在弓弩手面前,就会变得不堪一击。但是当古代军队进行攻城行动时,眼见敌方的军队拿着坚硬的盾牌进攻,却还是不住地放箭呢?

古代打仗时弓箭明明不能射穿盾牌,士兵为何拼命射盾牌?道理其实很简单。弓箭手放箭时一定是大规模大面积地进行,这样就会对敌军造成一种强大冲击力,迫使他们躲在自己的盾牌,延缓进军的速度。同时,虽然弓箭不能穿破盾牌,但却有一定的几率射中敌军的身体,也会折损敌军的士气。正如延州之战的时候,宋朝的盾牌重甲样样俱全,但还是被西夏的箭雨延缓了攻击速度。因此,古代的弓箭并不是用来一击毙命的,而是用于威慑敌人。在箭雨的袭击下,军队也不得不穿上厚重的盾甲,增加了战争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