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一,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简直是一个奇葩

一直以来,宋襄公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笑话。这个笑话的起因是宋与楚之间的一场战争:泓水之战。


《左传 · 子鱼论战》里记述得清楚:

宋楚对垒。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在渡河。宋国的司马子鱼进言:“敌众我寡,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下令进攻。”宋襄公说:“不行。”稍后,楚军渡河完毕,但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回答还是“不行。”襄公的理由是“不鼓不成列”,要堂堂正正地对战,不占人便宜。结果等楚军摆好了阵势,宋军才发动进攻,大败。宋襄公在战斗中大腿受伤,六年以后死在这个腿伤上面。

一直以来,人们都讥笑宋襄公的迂腐,也有人奇怪他怎么会也进了春秋五霸的行列。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或许能够读出一些新的意思来。

宋襄公姓子,名兹甫,是宋桓公的太子。子姓,今天几乎见不到了,但以前曾经很显赫,是商朝的国姓。宋国,是商朝的遗民。周朝灭了殷商,并没有斩尽杀绝。周武王封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让他管理商朝的遗老遗少。到了武王的儿子周成王时,武庚叛乱。平叛之后,周朝仍然没有斩尽杀绝,而是改封了纣王的庶兄微子。这就是宋国的开始。宋国不仅因为是殷商的后裔而封国,而且级别很高,是五等爵里最高的公爵。


但是面子归面子。因为是被灭的前朝,加上有武庚叛乱的前科,商人的宋国从一开始就是在周围一大圈姬姓国的严密监视下苟且活着。西周分封时,各个国家都很小,基本就是今天一个县的样子。要想发展壮大,就要吞食兼并他国的土地。齐国、晋国、楚国这几个大国动手早,都是这么发展起来的。但是宋国,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一直都很憋屈。

到了宋襄公,他大概想搏一搏。

首先他要立声望,打出贤君的知名度。公子兹甫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是他要让位~父亲宋桓公病重的时候,他要把太子之位让给庶兄目夷。这事当然没成,而且换来了谦逊仁厚的名声。第一步成功了。

第二步,他要去抱粗腿,寻求外交支持。宋桓公死,还没来得及安葬。这时候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开各国首脑高峰会议。宋襄公戴着孝,紧赶慢赶地去了。齐桓公向来容易被这样的事所感动,加上宋襄公也是一表人才,最终桓公把自己的继承人公子昭托付给了他。这样的大咖背书,让宋襄公一夜之间成为超级政治明星,第二步也成功了。

第三步,就到了实现强国梦。《左传》记载,“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为仁,使为左师以听政,于是宋治”。一个治字,说明宋襄公搞建设还是不错的。然后他也开始对外出击,收伏些周围的小弟,壮大自己的实力。就这样宋国在当时的诸侯中慢慢脱颖而出了。顺风顺水的宋襄公现在还需要一个机会,一个一战成名的机会。


机会很快就来了。齐桓公死后,诸子争位,齐国大乱。宋襄公凭着当年托孤的旧约,居然就敢会同曹、卫、邾几个小兄弟出兵大国齐国。幸运的是,齐国当时人心涣散,军无斗志,宋襄公两战两胜,最终拥立公子昭为国君。能够给齐国这样的春秋霸主安邦定国,宋襄公的人生达到了鼎峰。

如果襄公能够就此打住,春秋的历史上大概会记载他是一个贤君,中兴之主。可惜了,男人都知道要对自己狠一点,在事业的上升期里是不太容易停下来的。于是他给自己定了个大目标,要像齐桓公一样,会盟诸侯,做霸主。

步子迈大了,往往就容易扯到蛋。

做霸主是要有实力做背景的,否则没有小弟会跟你。当时各大国里,齐国内乱刚结束,元气尚未恢复;晋国惠公在位,与秦作战失败,国内人心不和;秦国虽然蒸蒸日上,但是地处偏远,对中原影响力不够;唯有楚国兵强马壮,正在积极进行中原攻略,郑、陈、蔡等一批小国都投靠了楚国的阵营。

于是宋襄公竟然脑子昏乱,想了个与虎谋皮的主意,要借楚国的威势,号召诸侯来完成会盟。三年后,襄公组织鹿上之盟,约集齐、楚两大国先签订盟约。齐孝公是宋襄公拥立的,自然卖了他的人情,而楚成王也来了,估计也有提升一下国际影响力的意愿,顺便探探中原的虚实。三国同盟里,宋襄公是盟主,应该说赚足了面子。这时候,收手还有机会,可惜最终他选择了凝望深渊。

当你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着你。

同一年的秋天,宋襄公召集盂之盟,这次相当于联合国大会,大小诸侯一起来,级别更高,排场更大。宋襄公以为霸主之梦就要实现了。结果盟会之上,楚国暗藏刀兵,直接挟持了宋襄公,自己做了盟主。宋襄公呕心沥血,最后给别人做了嫁衣裳,当众出丑,羞愤至极。第二年,宋国因为讨伐郑国,和楚国直接开战,就是开篇提到的泓水之战。


战败之后,宋襄公给自己解释说,君子作战,敌人如果受伤倒地,就不会给他再来一下,不俘虏头发花白的老弱病残。我们虽然没有人强,但是我们遵守君子战的法则,对方没有列阵,我们就不能攻击。

今天看,宋襄公的价值观里,未尝不是充满了贵族精神的部分。

秦以前中国是贵族社会,跟欧洲的中世纪类似。贵族们之间,玩的是君子游戏。彼此愤恨到了极点,约好地点来决斗,大家抓阄,决定谁先开枪。一言不合,抡刀砍人,打到满脸溅血,那是古惑仔。宋襄公血脉纯粹,爵位尊贵,是典型的贵族。从他出道以来,基本都在贵族的行为范畴里做事,也还屡屡能获得些成功,也是因为这些小成功,让他局限了双眼,相信“仁义”两字做旗帜还是好用的。

他大概没有看到,当时的春秋已经无义战了。在他之后一百多年,中国出了个孙子,直接就说“兵者,诡道也。”他被后世尊为兵圣。


而如果要说宋襄公的存在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些什么的话,那就是人们可以用他做反面材料,理直气壮地批评和不屑所有因为遵守某些规则而失败的人物。禽择木而栖,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类的价值观堂而皇之的走上台面。贵族和士的精神渐渐死去,以至于司马迁在《史记》里,不得不用一批远在庙堂之外的刺客,来为春秋以来最后的理想主义,做出最后的讴歌。

今天如果举国评说宋襄公,都只有“迂腐”两个字的话,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有点可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