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吉利的吉地”,官方考古人员发掘的唯一帝陵——定陵

位于北京的明“十三陵"中,有三座陵墓规制比较大:一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二是世宗皇帝朱厚熜的永陵;三是神宗皇帝朱翊钧的定陵。其中,定陵被称为"最不吉利的吉地”。

定陵位于北京昌平县境内天寿山南麓大峪山下,埋葬着明代万历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钧病逝,十月葬于定陵。

他可能万万没有想到,三百多年后的1958年,他的坟墓被发掘。1966年8日24日下午,他的尸骨又被红卫兵小将砸烂、焚烧。为此,民间对于定陵的遭遇,一直有个说法就是风水不好。不管这种说法是真是假,关于定陵的建造,史书上有一些记载却是十分有趣的。

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朱翊钧10岁登基继承大位,在位之初,任用张居正等大臣辅政,采用了张居正的改革办法,使经济有所发展。然而,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竟然三十年不理朝政,并且以勘矿、开矿为名广搜民财,导致民愤纷起,怨声载道。以至,史书评价:"明之亡,亡于万历“。

而就是这样一个"糊涂皇帝",也是一位极其相信风水的皇帝。万历十一年正月,朱翊钧尚且只有20岁,就动起了择选万年吉壤的念头。

当时,饮天监通过四处遍阅实地比较之后,认为天寿山地界的形龙山、小峪山、石门沟山三处“最吉",后来朱翊钧亲自去考察,现场初定小峪山,第二年,在奏请两宫皇太后之命后,正式定小峪山为定陵陵址,并易"小峪山"名为“大峪山"。

让人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个“万年吉壤“,在动工过程中都出现了不祥的预兆。

1584年10月定陵正式开工,经过一年的紧张修建,陵园工程已有相当进展。但正在此时,风水师定下的将来置放棺椁的地方却出现了意外,挖出一块大石头。宝床下无土,这严重犯了风水大忌。有大臣提出重新择选陵址,但令人意外的是,迷信的朱翊钧却一反常态,称祖宗山陵即然位于天寿山,后代子孙皆当归葬于此山,并下诏,劝大臣不要再争论了,寿宫吉地就是大峪山。朱翊钧曾带人悄悄看过几处地方,仍不是很理想,于是彻底死了易地建寿宫的念头。

在六年的建陵过程中,官场和民间关于定陵风水不吉利的议论一直没有停息过。此后,定陵的确是屡经磨难,不仅多次遭遇到盗墓贼的“光顾",还屡遭火焚。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昌平,地上木构建筑大部分被焚毁。同年清兵入关,陵园再遭破坏。

从当初选址,到300多年后被掘,定陵成官方考古人员发掘的唯一帝陵,报应也罢,巧合也好,定陵身上确有太多的迷团,不由人不感概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