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清末第一高手是孫祿堂,董海川郭雲深差一籌,霍元甲差很多,同意嗎?為什麼?

安靜98073


霍元甲,八極拳李書文,孫祿堂,都是偉大的愛國者。武術有派別,武功有高低,但不妨礙愛國者之間的友情。在霍元甲好像與俄國大力士比武的時候,擂臺下給他打氣壯膽的是李書文和孫祿堂。社會主義時期的人,不必整天去穿越滿清或民國!


壯哥三月三



即使從搏擊本身出發,孫祿堂在清末也屬於小字輩

首先,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尤其是人體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已經可以通過科學研究的方法計算出人體最佳的黃金年齡。

一般來說,18—28歲,是人類體能的巔峰。《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6年第4期刊登了一篇名為《游泳運動員最佳成績的黃金年齡特徵研究》的學術論文顯示,類似游泳這樣強調運動能力和心肺功能的競技項目,男性運動員黃金年齡在19—24歲,而女性運動員則是19—22歲。

而北京體育大學博士劉冉在其學術著作《跨界視野下散打運動員轉型自由搏擊運動員的SWOT分析》中,也提到人體體能巔峰在18—28歲,超過28歲,雖然經驗、意識方面會得到加強,但是運動員體能則開始慢慢走下坡路。


這一數據在清代武狀元年齡統計中也能得到印證。

通過史料統計,我們目前能搞清楚籍貫和生卒年的清代武狀元一共有九十二名,而這九十二名武狀元平均年齡是27.6歲,年紀最大的武狀元也不超過35歲,最年輕的武狀元是清末最後武狀元張三甲,22歲。

為什麼談孫祿堂,我要先談運動員黃金年齡以及清代武狀元平均年齡?

就是為了說明,不管是“武林高手”看做運動員還是武者,體能巔峰都是在18—28歲這個階段,過了28歲,人的體能就開始走下坡路。


(孫祿堂)

而孫祿堂先生,根據孫祿堂先生女兒講述,孫祿堂先生從18歲到保定一家筆墨鋪子做夥計,一直到27歲才結婚。

到了30歲才開始跟著形意拳高手李魁元先手學習形意拳,孫祿堂先生到了33歲才又從保定到京師,拜師程廷華先生學習八卦,至少又學了三、四年時間。

也就是說孫祿堂先生還沒正式在清末“武林”闖出自己字號時,他已經快接近40歲了。

此時的孫祿堂先生從人體科學角度說,早已經過了人體體能巔峰,他又如何說得上是“清末第一高手”?

另外,可以證明孫祿堂先生恐怕並非“清末武林第一高手”的證據是1913年,因為面臨“亡國滅種”之危機,全國都掀起了學習傳統武術的熱潮,其中京城在當年成立了體育研究社,是最早研究傳統武術和教授傳統武術的機構。

而在體育研究社第一批邀請武術名家的名單裡並沒有孫祿堂的名字,一直到三年後的1916年,體育研究社才邀請孫祿堂,而且同時還邀請了楊登浦、吳鑑泉這些楊露禪的兒子以及弟子。

也就是說,在當時武林看來,孫祿堂最多也只能和楊登浦、吳鑑泉這批人並列,他又如何算得上“清末第一高手”?


蘭臺


中國可謂是武術之鄉,武術之中國的國粹,無論在什麼時代都有很多的武林高手,有人說清末的武功第一高手是孫祿堂,其他的例如霍元甲之類的,雖然名氣很大,但是遠遠不如孫祿堂。

記得以前看過一個典故,說晚清有十大高手,例如我們熟悉的霍元甲,黃飛鴻,還有大刀王五,燕子李三,其中有我們不大熟悉的孫祿堂,還有董海川,郭雲深等等。不過我覺得如果孫祿堂真正的是第一高手的話,他應該名氣很大,並且有很多相關的事蹟才對,不至於很多人都沒怎麼聽說過。

要知道武術這種東西到底誰是第一很難說,畢竟要真正在一塊打過才能夠分出勝負。而晚清的這十大高手很多都就沒怎麼見過面,只是在各地有一定的名氣,做出了一些事蹟,所以才被人們廣為傳頌。例如我們熟知的霍元甲曾經打敗過俄國大力士,並且和日本高手搏鬥過,都取得了勝利,黃飛鴻同樣也是如此,所以人們才廣為傳頌,最終稱他們為一代宗師。

再就是年齡方面,一般霍元甲黃飛鴻他們到了老年,由於身體方面的原因,雖然武功還比較高強,但是和真正的年輕人高手相鬥,估計還是差了不少。也就是說孫祿堂即使武功很高,但是到了老年的時候,他也不一定是年輕一代高手的對手,所以這種所謂的第一高手是很難去衡量的。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首先功夫不是鬥狠而是強身健體,防禦自衛。作為武術大家,沒有必要排名,再者沒有交手的記錄更無法排名。

再看清末十大高手都有誰

晚清十大高手,是指晚清時期的董海川、大刀王五、黃飛鴻、霍元甲、王子平、杜心五、韓慕俠、燕子李三、孫祿堂、郭雲深 。

董海川

董海川生於清代嘉慶年間(1797-1882),現河北省文安縣孫氏鎮董家務人,幼年喜學各家拳術,及長訪師江南,在九華山下見一壯漢盤樹繞行,順逆轉換之間辮子竟可立起(氣血充足的表現),便向前詢問。壯漢指引董海川去其師父雲盤老祖處。自此,董海川在九華山雲盤老祖門下學藝,歷經幾個寒暑,盡得其藝;臨別時師父贈雙鉞並叮囑:武藝已經是高手中的高手,但轉掌(當時還沒有八卦掌這個稱呼)這門練法並不完善,你要把它完善起來併發揚光大。董海川下山後來到了京城,經人介紹於京師肅王府中任雜役(董海川入王府但並不是太監,一是王府雜役不是一定要太監才能做;二是當時董海川早已成年,而要當太監一般都是自小閹割且有生命風險,更別說一個成年人了,要是閹割那是九死一生。在現今的程式八卦掌中,認為董海川不是太監)。

在一次王府的比武中,董海川端著盤子從眾人身後躍到前面,救下被王府護衛首領沙回回(因為是回族人,姓沙,所以人們叫他沙回回。此人心術不正,但鐵砂掌功力極高,董海川弟子馬維褀與其切磋,被其掌力暗勁傷到後腰,當時無事,三天後重傷不治身亡。當然沙回回也沒有好下場,這是後話。)從擂臺上擲下的對手(此人被扔下時,大頭朝下,幸虧有董才沒被摔死),從而被肅王得知王府還藏有如此高手。董海川隨即在場上表演了幾樣絕技,掌劈石磨、貼牆畫等,據說最後一樣絕技是繞樹轉掌,越轉越快,最後腳下離地轉樹一圈,稱為凌空八步。當時,太極拳名師楊露蟬與董海川,在王府架起的臺上比武,你來往後,精彩萬分,最後平手收場。八卦掌自董海川之後,桃李盈門,流傳後世。董海川壽享高齡,監歿昏惘,仰臥床上,兩手仍作換掌式,直至氣絕。八卦掌流傳國內外,迄今不衰。董氏傳人層出不窮,其墓已遷至北京西郊,重修一新。

大刀王五

京師武林名俠。本名王正誼,字子斌,祖籍河北滄州,回族。因他拜李鳳崗為師,排行第五,人稱“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純熟,德義高尚,故人人尊稱他為“大刀王五”。王正誼一生行俠仗義,曾支持維新,靖赴國難,成為人人稱頌的一代豪俠。位列民間廣泛流傳的晚清十大高手譜中,與燕子李三、霍元甲、黃飛鴻等著名武師齊名。

霍元甲

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字俊卿,祖籍河北省東光安樂屯(屬滄州地區),漢族。世居天津靜海小南河村(今屬天津市西青區南河鎮,為紀念霍元甲這位名震中外的愛國武術家,經天津市民政局審核並報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其故鄉天津西青南河鎮自2009年1月18日起更名為精武鎮),為精武體育會創始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有一俄國人來津在戲園賣藝,他在報紙上登出廣告,自稱世界第一大力士,打遍中國無敵手。霍元甲見了廣告,並聽說俄國人還當場信口雌黃,侮蔑中國人無能,極為氣憤,當即邀懷慶會館主人農勁蓀和徒弟劉振聲前往戲園,見到俄國大力士在臺上吹噓自己是“世界第一大力士”,“病夫之國”如有能者,可登臺較量。霍元甲在臺下哪裡還坐得住,不顧眾人勸阻,一個箭步,氣宇軒昂地跳上戲臺,開門見山地說:“我是‘東亞病夫’霍元甲,願在這臺上與你較量”。此時翻譯將霍元甲生平來歷告知俄國人。此俄國人聞知霍元甲威名,不敢怠慢,連忙將霍元甲讓進後臺,霍元甲當場質責俄國人:“為何辱我中華?”並提出三個條件:一是重登廣告,必須去掉俄國人是“世界第一”的說法;二是要俄國人公開承認侮辱中國的的錯誤,當眾賠罪謝過;否則就是第三個條件:我霍某要與之決一雌雄,並命其當機立斷,色厲內荏的俄國力士哪敢出場比武,只好答應了前兩個條件,甘願登報更正和公開承認藐視中國人的錯誤,從而灰溜溜地離開了天津。

宣統元年(1909年),英國大力士奧皮音(也稱奧比音)在上海登廣告,辱我“東亞病夫”。霍應友人邀赴上海約期比武。懾於霍元甲拳威,對方以萬金作押要挾,元甲在友人支援下,答應願出萬金作押。對方一再拖延,元甲在報上刊登廣告,文曰:“世譏我國為病夫國,我即病夫國中一病夫,願與天下健者一試”。“並聲言”專收外國大力士,雖銅筋鐵骨,無所惴焉!霍公之聲威使奧皮音未敢交手即破膽而逃,連公證人,操辦者也逃之夭夭。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農勁蓀等武術界同仁協助下,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精武體操會”(後改名精武體育會)。孫中山先生讚揚霍元甲“欲使國強,非人人習武不可”之信念和將霍家拳公諸於世的高風亮節,親筆寫下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惠贈精武體育會。1910年9月,日本柔道會會長率十餘名技擊高手與霍較藝,敗在霍的手下。日本人奉以酒筵,席間見霍嗆咳,薦日醫為治,霍公一生坦直,不意中毒於9月14日身亡。終年42歲。

霍元甲逝世後,當時精武會弟子和上海武術界愛國人士為霍元甲舉行了隆重葬禮,敬獻了“成仁取義”輓聯,安葬於上海北郊。轉年,由弟子劉振聲扶柩歸裡,遷葬於小南河村南。上海精武會由元甲之弟元卿、次子東閣任教。各地分會相繼分起,十數年後,海內外精武分會達43處,會員逾40萬之眾。

王子平

王子平(1881—1973),回族,生前任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他生於武術之鄉河北滄洲的一個武術世家,從學於魯人楊洪修,精查拳、八極拳、龍泉劍。

王子平早歲行商關東,後投身軍伍,以武術教練將士。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失敗,他亦因避嫌出走濟南。初以行商為業,往來各地,每到一地,多著意尋訪武術名家,求學各門技藝;後棄商從戎,投濟南鎮守使馬良興辦的軍事武術傳習所學習,從執教該所的查拳大師楊鴻修精習查、滑、炮、洪等拳及彈腿

杜心武

杜心武(1869年-1953年),名慎魁,號儒俠,人稱南北大俠,道號鬥米觀居士,是中國著名的武術家,被萬籟聲稱為自然門的第二代宗師,也是清末時的革命黨員,曾擔任宋教仁、孫中山先生等人的保鏢。因為他身材瘦削,被稱為俠骨。在日本留學時,曾經飛腿打敗相撲,又被稱為神腿。

韓慕俠

韓慕俠,直隸人,剛滿12歲的韓慕俠,隨父進津賣柴巧遇張綿文家護院周鏢師,收其為徒,習藝3年。後投師張佔魁、李存義學得八卦掌、形意拳。20歲的韓慕俠技成猶不自滿,去南方雲遊,遍訪名師。先後拜李廣亭、宋約齋、車毅齋、應文天等9九位名師盡得國術真諦回津。韓慕俠將形意、八卦揉在一起,南北兩派八卦熔為一爐,融會貫通,自成一派。於民國元年創建天津中華武士會。又於民國二年自辦武術專館(宙緯路寶興裡一套四合院內)。免費授徒(《益世報》刊登義務授徒啟事)。當時慕名學藝的南開學校的學生有周恩來、於文志、梁鏡堯、何樹新和嶽潤東等;北洋女師學生有劉清揚,直隸女師學生有喬詠菊、喬詠荷姐妹等。韓慕俠武術館培養了不少武術精英。但是韓慕俠憂國憂民的思想使他不滿足辦武術專館,而想用武術訓練軍隊,把“以武術治國”的希望寄託在軍隊身上。韓慕俠的抱負年近50歲時才得以施展。當時受張學良將軍之邀,出任十六軍千人“武術團”的教官,團部設在南關下頭鴻源裡一號。“武術團”即大刀隊,集訓於楊柳青達二年之久。

在武術團,韓慕俠用八卦刀和連環槍的套路即用八卦刀中的“纏頭裹腦”等動作要領施行順步砍、拗步砍、左右砍、連剁帶劈;把形意的五行連環槍的擘、崩、鑽、炮、橫五槍,變化為步槍的刺、拔、挑、崩、擘五個刺殺動作訓練士兵,簡單易學,有很高的實戰價值。正當韓慕俠在楊柳青全力訓練大刀隊時,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出現了,由於軍餉層層剋扣,大刀隊領不到軍餉,韓慕俠只好變賣家產給士兵12個銅板,韓慕俠家業已空,大刀隊也隨之停止了活動。韓慕俠訓練的大刀隊在東北軍易幟後,被編入宋哲元的二十九軍。“七·七”事變前夕,日本進攻華北、侵略整個中國的野心早被國人識破。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根據當時的武器裝備情況,就決定利用韓慕俠訓練出來的千名武將,在各師團組織訓練大刀隊(也稱敢死隊)以抵擋日軍。

據聞,張自忠屬下的這位張團長並沒走。他率領大刀隊在馬廠減河一帶的小王莊、萬家碼頭,西至唐官屯等地,與敵大戰10數次。大刀隊的武器不光是大刀,俗稱:“二十九軍三大件兒,長短槍,大刀片兒,鬼子見了腿打顫”。韓慕俠訓練大刀隊不僅重視武技訓練,還十分重視對士兵的愛國教育和武德教育。所以大刀隊隊員的素質都是比較高的,打起仗來奮不顧身,驍勇無比。喜峰口一戰,大刀隊在抗日中顯示了威力,給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以致命的打擊。

燕子李三

燕子李三(李雲龍),1837年生,河北滄州獻縣人。清朝末年中國正處亂世,山河破碎風雨飄搖,但這也為江湖好漢和武林高人縱橫天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臺,民間也流傳著許多有關俠義英雄的傳說。而盜俠[1]“燕子李三”,無疑是其中頗有名氣的傳奇飛賊。幾乎成了一個品牌。

孫祿堂

孫祿堂,河北望都縣人。孫祿堂天資聰穎,勤奮好學,9歲喪父,家中一貧如洗,由老母撫養成人。他喜愛武術,曾拜一位江湖拳師學習少林拳術,時間雖短,但他好學苦練,練得一身好功夫。11歲時背井離鄉,去保定一家毛筆店做學徒。13歲時孫祿堂拜河北省名拳師李魁元為師,學習形意拳,同時文武兼學。兩年後,孫的武藝出類拔萃,李魁元便把他推薦給自己的師傅郭雲深繼續深造。不久他便把形意拳的真功學到手。   孫祿堂然而他並不滿足,還繼續尋師學藝,到北京跟八卦掌名師,程廷華學藝,由於孫祿堂本來功底深厚,又得程師竭力指教,苦練年餘,盡得八封掌的精髓。為使他經風雨見世面,廣識神州武林各派之精華,追本求源,掙脫師法樊籬,日後自成一家,便誠懇地勸他離師門去四海訪藝。1886年春,孫祿堂隻身徙步壯遊南北11省,期間訪少林,朝武當,上峨嵋,聞有藝者必訪之,逢人較技未遇對手。1888年他返歸故里,同年在家鄉創辦了蒲陽拳社,廣收門徙。 孫祿堂早年精研形意拳,師從李奎元,復從郭雲深,共十一年,其間又得宋世榮、車毅齋、白西園諸前輩親授,加之孫祿堂天資彌高、性情恬淡,故孫之形意拳功夫能超逸前代,功臻衝空化境。繼而孫祿堂為了研究拳與《易》之關係,又從程廷華研習八卦拳數月,多有心得,技藝精深,但絲毫無自得之意。年餘後,程廷華稱讚道:“吾授徒數百,從未有天資聰慧復能專心潛學如弟者。吾與弟意氣相投,故將餘技盡傳之。弟生有宿慧始能達此。 1907年東三省總督徐世昌久聞孫祿堂武功絕倫,由此聘他為幕賓,同往東北,1909年孫隨徐返回北京。1912年孫祿堂在北京遇太極名家郝為真。郝將自己所習太極拳之心得傳於孫祿堂。此時孫祿堂武功卓絕,德高望重,譽滿京城。1918年孫祿堂終於將三家合冶一爐,融會貫通,革故鼎新,創立了孫氏太極拳,卓然自成一家。同年徐世昌請孫祿堂入總統府,任武宣官。1928年3月,南京中央國術館成立,孫受聘為該館武當門門長,7月,又被聘為江蘇省國術館副館長兼教務長。孫祿堂晚年,正值列強環伺,國力衰微,民族危亡日趨嚴重,在外侮面前,孫大義凜然,在他年近半百時,曾信手擊昏挑戰的俄國著名格鬥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時,力挫日本天皇欽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舉擊敗日本5名技術高手的聯合挑戰,故在武林中不虛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美稱。擅長武功:太極、形意、八卦各門拳法無一不精。

戰績:年輕時好鬥,踢館無數從未落敗,藝成後遊歷天下,無有敵手,在世名家皆為歎服,曾信手擊昏挑戰的俄國著名格鬥家彼得洛夫。年愈花甲時,力挫日本天皇欽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舉擊敗日本五名技擊高手的聯合挑戰。故在當時武林中享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譽。

時人評曰:孫祿堂武功已至“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神乎之遊刃的武學最高境地,為當時武術界之領袖人物。形意、八卦名家張兆東晚年對友人曰:“以餘一生所識,武功堪稱神明至聖登峰造極者,惟孫祿堂一人耳。”

郭雲深

郭雲深(1820~1901),直隸深縣馬莊人,家不富足,力食四方,兼訪名師,聞劉曉蘭先生名氣,便訪至易州西陵,也拜孫亭立先生為師練八極拳,住在劉曉蘭先生處,這樣劉曉蘭先生與郭雲深先生成了八極拳門中的“譜兄弟”。孫亭立先生見郭雲深學拳已成,便讓他也   郭雲深去山西李老能那裡學形意拳。郭雲深到山西太谷以同鄉之關係拜見李老能先生,說明來意,並將八極拳中的剛猛猴拳和梨花大槍演示給李老能先生看。 李先生見郭雲深所練手法靈速、氣勢嚴整而神氣活妙,遂收為弟子。當時李老能以租種菜園為生計,郭雲深幫助灌田、耕耘,一應事情非常勤快,深得老能先生的喜愛,便傾囊相授,郭十二年後藝成。後來因剷除惡霸,犯了人命官司,被關進監牢,仍苦練功夫,由於項上有枷,腳上鐵銬的緣故,練就了只能邁出半步的絕技——半步崩拳,所以,後來郭雲深名揚大江南北,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著稱。  

以上介紹的十位武術家是清末民初在中國武學領域上成就最傑出的十位代表人物,無法排名,也沒有必要排名。你的意見呢?





寰宇世界歷史地理姿勢


徒子徒孫們捧的,當時政府都不認這些人,軍隊,衙門都不用這些人,這麼多高手怎麼不在政府裡謀個一官半職的?說不樂意當鷹犬,也看人家讓不讓你當。當今大師一地,去中央警衛局去應聘去,看人家要你嗎?要說殺人技,人家那才是一擊必中必勝。


窮鬼的立方


哪有什麼武林高手!在鄙視為東亞病夫,受到侵略後,炮製出來的一些武林高手,用來振奮民族的手段!


渡厄老人


前3位武術家我不熟悉,我最佩服霍元甲一代宗師,迷蹤拳[贊][贊]


甲木日主170


不同意。不是傳武粉都說傳武是殺人技嗎?出手就殺招。那麼,他們高手是怎麼比武排名稱?沒聽說誰的蛋被掏了啊!


0930勇敢的心


都是武學前輩我輩沒資格評論。其中任何一人恐怕都要比現在的大師強很多。


方喜安擔柴樵夫


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