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近白虎”,传奇商人胡雪岩的这句遗言,句中“白虎”为何物?

1885年,身为一代传奇的胡雪岩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作为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他曾经风光无限,因为手中握有的无数钱庄,还被尊称为“活财神”,这样的他,却抑郁而终,只留给后代一句四字遗言,“勿近白虎”

白虎是什么?在这里,它是银子的代称,那么为什么做了一辈子生意的胡雪岩最后会告诫子孙远离银钱呢?要明白这一点,就需要先了解胡雪岩一生的高低起伏。

从放牛娃到红顶商人,胡雪岩靠的是自身的努力

胡雪岩出身贫寒,从小以放牛为生。12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只能走出家门到处闯荡。没有家世背景,年龄又小,胡雪岩吃了无数的苦,可是他都挺过来了,并因为自己的勤劳能干被录用为钱庄的伙计,从此与银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1861年,已经颇有身家的胡雪岩迎来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机会。因为向清军援助银两物资,他获得了左宗棠的赏识,从此变成了“官商”,风光无限。

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军费不足,只能向外国银行借钱,可是以当时清政府的情况,根本就没有银行愿意借钱,还是胡雪岩,克服一切困难,以当时江苏、浙江、广东海关收入做担保,借到了1870万两白银,解了西征军的燃眉之急。

战争结束后,1881年,辅佐左宗棠有功的胡雪岩,被清廷授予了布政使这个官职,赏穿黄马褂,而且虽然布政使只有三品,清廷却特许胡雪岩的官帽上带有二品红色顶戴,这也是他被称为“红顶商人”的原因。

盛极必衰,胡雪岩也没有摆脱这个定理

胡雪岩之所以能够取得超出其他商人的地位,是因为他自身的努力,也是因为他与左宗棠的合作关系,可惜,这种关系并不是只会带来好处。

李鸿章在兴办洋务的时候,同样为钱财发愁的他,看中了胡雪岩的能力和人脉,想要他也为自己办事,但是胡雪岩的身上已经深深地打上了左宗棠的印记。因为与李鸿章不合,左宗棠禁止胡雪岩为对方效力。遭到拒绝的李鸿章只能自己扶持了一个人,那就是盛宣怀。

当时左李两人因为“塞防”“海防”之争而互相攻讦。左宗棠希望朝廷重视西北的重要性,为其拨付经费,而在同时,李鸿章却认为海军的建设更加重要,同样想要申请大批银两。可是国库空虚,只能满足一个人的要求,这就让两个人的冲突不断升级。

而为了削弱左宗棠的力量,李鸿章瞄上了胡雪岩,于是在他的示意下,盛宣怀动手了。

1882年,踌躇满志的胡雪岩大量收购生丝,想要从外国商人那里夺回生丝贸易的控制权,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意大利生丝突然大丰收,外国商人不再需要他手中的生丝。而因为收购生丝,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的胡雪岩,只能够向实力雄厚的汇丰银行借钱,以此来维持周转。


可惜盛宣怀知道了这一消息之后,也向银行借钱,同时依仗李鸿章的势力,不许银行发放贷款给胡雪岩。如此一来,胡雪岩只能够贱价变卖自己的产业来筹措银两,盛宣怀就暗地里将这些产业自己买下,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对方的半数身家。

但是盛宣怀的手段不止于此。他鼓动西方银行,向胡雪岩要求偿还当初西征时他作为担保人所借的的银两。在如此紧迫的催债之下,胡雪岩只能够从各地的阜康银号抽取资金。

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盛宣怀随即派人散布阜康银号即将倒闭的传言,引起民众恐慌,争相取钱,最终当真让银号倒闭了。

都是有名的商人,胡雪岩在面对盛宣怀时却有着天生的劣势

为什么在面对盛宣怀时,一向精明的胡雪岩会全无还手之力?因为两人手中的资源不同,盛宣怀出身官宦世家,父亲是李鸿章的好友,同时与只有一个虚衔的胡雪岩不同,他是实权官员,所能够调动的力量,不是胡雪岩可以相比的。

最简单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盛宣怀的消息会那么灵通,总是能够快胡雪岩一步?因为中国第一家电报局就是他创立的,胡雪岩的电报往来,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临终前,胡雪岩终于知道了到底是谁在背后搞鬼,但是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此时左宗棠已死,失去靠山的他,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只能告诫后世子孙要远离白虎。

在他的眼中,也许这令无数人垂涎的银两正如白虎一样,可以轻易将人吞食,每个自信可以操控它的人,都免不了最后的落魄失意,所以如此告诫子孙,希望他们不要再做金钱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