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三大战役,如果胜负颠倒,历史将走向何方

看罢三国,收获颇多。曹操胜在雄才大略,唯才是举,权谋机变,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已看清余人皆是碌碌之辈,趁群雄浑浑噩噩之际,率先制定“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在汉末乱世取得了先手优势。袁绍之败,败在优柔寡断,妄自尊大,见事不明,主次不分,终日沉醉在“四世三公,兵多将广”的沾沾自喜中,毫无战略眼光,且后继无人。官渡一把火,烧出了曹操的中原霸主的地位。

曹操之败,败在自身贪念上。其时虽四方割据,但在世人心中,仍承认大汉乃正统。曹操未能扫平天下就急于篡汉自立,把曹氏摆在了大汉的对立面,直接导致朝中内部不稳,董承、于吉、孔融等便是例子。更何况,作为曹氏支柱的以荀彧为代表的颍川荀氏也因此站在了曹操的对立面,这一巨大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曹操废三公、领丞相的一刻,既是他最辉煌的一刻,也是他一生事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汉献帝这一聚揽人心的金字招牌,此时已反了过来,成为阻挡曹操前路的最大障碍。

正因如此,曹操急需更大的功业来给自己镀金,好用战功来震慑朝中的反对势力,让篡汉的行为变得更加理所应当,而最好的功业便是一统天下。此时的曹操雄踞中原,天下三分有其二,于是便发动了南征之战。此战若胜,天下立告一统(以老曹的能力,摆平张鲁、刘璋之辈,易如反掌),之后或自己称帝,或效仿周文王,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因此也可以说,南征之战,是曹操赌上未来命运的一战。可惜事与愿违,赤壁一把大火,烧光了曹操的水军,也烧尽了曹操位居九五的希望。

平心而论,赤壁一战单论实力,老曹还是有希望打赢的,但是和官渡之战中的袁绍类似,老曹自己给自己挖了好几个大坑。也许是荆州得来的太容易,老曹已经沉醉在天下无敌的自诩中,还未开打,已将江东看做自己的囊中之物,洋洋自得了。赤壁之后,老曹只是修修补补,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相持,此后终其一生,再未踏上过江南一步。想来老曹坐镇许昌时,心中一定会时时想起赤壁的那场大火吧。

赤壁一战,断送了老曹统一天下的梦想,孙权则坚定了立足江东的信心,但获益最多的,还是我们的大耳朵,刘皇叔。此前,皇叔转战天下,四方诸侯都投奔个遍,几无立足之地。遇孔明后,隆中对一出,实力是蹭蹭的往上涨。赤壁前,皇叔还被老曹追着满地图跑,赤壁后,靠着一手高明的捡漏功夫,皇叔已有了自己的实力。虽然说和东吴之间在荆州问题的扯皮上,皇叔的态度近乎耍赖,但乱世争霸,城池土地就是命根子,皇叔的做法也可以理解。

这段时间里,周瑜和孔明有多次对决,最后都是孔明胜出。其实周瑜治军之才不弱孔明,无奈有两个死穴:其一,江东水军强,陆军弱。吴军在长江之上那是天下无敌,君不见老曹也要整合荆州水军,三国后期晋灭吴,也是准备了十几年之久,才憋出了一队能抗衡东吴的水军。但吴军一上了岸,便是任人宰割。后期孔明六出祁山,和司马懿打的惊天动地,但东吴则安安静静,似乎从地图上消失了。其实后期吴魏之间数次大战,东吴从未一胜,陆军之弱可见一斑。因此,和周瑜在地面上打,孔明不怕他。其二,其时孙刘联手方可和曹操抗衡,而东吴朝中,孙权、鲁肃都是同意和皇叔联盟的,因此孔明吃定周瑜只能小打小闹,不能撕破脸硬干。有这两点,孔明便吃定了周瑜。

之后,刘备入川,凤雏庞统昙花一现,死于落凤坡。庞统死,刘备在蜀中进退两难,只得调诸葛亮入川,留关羽独守荆州,为之后的败走麦城留下了伏笔。庞统之死在书中剧中均着墨不多,似乎无关紧要,但细细一想,若庞统不死,孔明坐镇荆州,定能保住荆州不失,关羽张飞或许也可不死。刘备以西川为根本,荆州为前哨,隆中对第二步达成。之后老曹死,曹丕曹植兄弟争王,大魏人心不稳,此正是“天下有变”,刘备以庞统、法正为参谋,魏延、黄忠为大将,出祁山攻长安,孔明率关张赵等旧部从荆州出兵,北伐许昌,则隆中对战略未必不能实现,大耳刘备未必不能成为汉室中兴之主。

可惜!可叹!落凤坡一箭,凤雏惨死,孔明进川,虽打下了西川,但转眼间关羽便丢了荆州。荆州一失,等于失去了进军中原的门户,隆中对方略顿成泡影。此后孔明六出祁山,饱受粮草匮乏之苦,皆种因于此。关羽死,刘备征吴,被陆逊一把大火烧退,刘备身死,蜀汉国力大损,三方又恢复平衡。

现在想想,刘备打下西川、荆州未失之时,是刘备一生中实力最为强大的时刻。汉中之战更是把老曹打的大败,回想当初走新野、败当阳之际,皇叔应该会有恍如隔世的感觉吧。只可惜,好景不长。而刘备为给关羽报仇,以倾国之力伐吴,一来是被感情冲昏头脑,二来也有实力大涨,不把孙权放在眼里的心态。

再来回想一下,三国中三次以弱胜强的战役,官渡、赤壁、夷陵三把大火,分别烧掉了袁绍、曹操、刘备的壮志雄心。官渡,袁绍若胜,中原必归袁氏;赤壁,曹操若胜,天下便可统一;夷陵,刘备若胜,便可和曹魏二分天下。三大战役中,无论哪次的结局反转,都将会产生一个全新的局面。而三大战役的失败方,袁绍、曹操、刘备,也都正处于各自一生功业的顶点,只要再踏上一步,便是踏入巅峰,只可惜,再大的雄心壮志,在志得意满、心骄气傲的心态下,都被一把大火烧成灰烬。

此时,早年间逐鹿中原的那批老人基本都已过世。此后三国的看点,便在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决。孔明绞尽脑汁,费尽心血,智计百出,但仲达吃定蜀军粮草不足的弱点,只要坚守至蜀军粮尽退兵便是胜利。而司马懿在朝中饱受曹氏排挤,他也正需要诸葛亮这个劲敌在外,才能保住自己在曹魏的地位。决定自身命运的,竟然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不知道司马懿在面对诸葛亮时,是怎样一副心情。

看着这时的孔明仲达,不禁让人想起许多年前的周瑜孔明,只不过,攻守换了个位置。周瑜之才不下与孔明,孔明也不逊于仲达,最后的成败,大半归咎于国力,剩下的一小半,归咎于命运。上方谷那天若不下雨,仲达一死,只怕曹魏再无人能抵挡孔明了吧?

三国后期,诸葛亮一死,再无看点。魏蜀吴三方也都没了什么像样的人才,而司马懿作为四朝元老,见识过曹操、刘备、孙权、荀彧、郭嘉、贾诩、孔明、周瑜、鲁肃、陆逊等各路英杰后,此时的天下,已没有什么人能被他放在眼里。既然曹氏依然对我不放心,那,我就把你家的江山夺过来吧。反正,你们也是从老刘家抢过来的。于是,三国归晋。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