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兽”的含义——老济宁运河边的传闻佚事

“衣冠禽兽”,济宁坊间理解为“说人话不办人事的朝廷、披着人皮干禽兽之事的官员”。


历史济宁的命运与运河的兴衰紧紧相连,“运河通,济宁兴;运河废,济宁衰”,明朝时济宁已是“江北小苏州”,一片“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太平盛世”,朝廷官员,富裕商贾频频来济宁游玩,小憩,游运河,品美食,济宁百姓看到达官贵人司空见惯,


明朝中后期时,朝政混乱,朝野上下发生了变化,乌烟瘴气的宦官政治,彻底颠覆了“文死谏,武死战”的理念,百姓自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百姓对达官贵有了排斥敌意。

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公元1855年黄河改道,致使运河的山东段淤积越来越严重,济宁以上的北边就因缺水而断流了,给济宁百姓带来空前灾难,很多官员甚至干起了鱼肉百姓、为虎作伥的勾当,文武官员的名声越来越臭,曾广受推崇的“衣冠禽兽”,渐渐堕落为“披着人皮的狼”。­于是老百姓们说那些“衣冠禽兽”们都是披着人皮的畜生,济宁百姓将几代人的苦难都发泄在朝廷官员身上。

衣冠禽兽,1979年出版的《辞海》中,即非常直接地解释为:衣冠禽兽,比喻品德败坏的人。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