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乡之战:风头盖过李存勖,看“节奏大师”周德威如何力挽狂澜

孙子兵法曰“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强调的是为将者,要擅于控制战场的节奏。今天我们要讲的主角周德威,虽声名不显,但确实是一个“节奏大师”!

在柏乡之战中,后梁百战精兵"龙骧"、"神捷"等强军齐齐上阵,实力可谓强大。而李存勖却因轻敌而战略失策。在这样的情况下,周德威凭借其把控节奏的超硬实力,力挽狂澜,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从而改变了梁晋争霸的强弱态势。

那么,周德威是如何把控节奏的呢?在这背后有哪些精彩故事呢?今天,我为大家揭晓。

晋梁局势

导火索:争夺河北藩镇

公元910年,后梁朱温意图消灭河北成德、义武两藩镇。成德节度使王镕、义武节度使王处直自知难以抵挡后梁攻势,于是向李存勖求援,联合抗梁。

对于李存勖而言,出兵救援势在必行:

一是潞州之战后,李存勖虽稳固了根据地河东,但梁强晋弱的总体态势并未改变。朱温一旦吞并成德、义武,不仅实力大涨,可进一步侵吞河北,更将对河东形成包围之势,晋国处境将极为被动。

二是成德、义武常年依附于后梁,此时双方生出龌龊,正是晋军分化后梁阵营的绝好机会;向晋求援,则表达了倾向于晋的态度。如晋军疑而不救,不仅丧失打击后梁之良机,更失却成德、义武的支持,可谓得不偿失。

于是,李存勖派遣派遣大将周德威率部进军赵州。从李存勖此举来看,其意在表明态度,威胁后梁,迫使其放弃进军河北的意图。

三方局势图

但是朱温。“一时之奸雄也”,根本不吃这一套。作为回应,后梁朱温派遣大将王景仁率兵七万,进军柏乡,威逼成德,抗拒晋军。

大战已不可避免。于是,李存勖率晋军主力,抵达野河北岸,与梁军隔河相望。

李存勖诱敌策略的失败

晋梁的攻守态势

从战场形势来看,野河横亘在两军之间。要想决战,必须有一方渡河作战。但是一旦渡河,则面临被敌军“半渡而击”的危险。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 ——《孙子兵法·行军篇》

面对这种情况,晋梁两军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晋王李存瑁采取的是速战速决的战略,主要通过诱敌渡河的策略来实现;梁军采取的是防守的战略,其核心在于固守柏乡并伺机试探晋军的虚实。

于李存瑁而言,晋军远道而来,而河东地势险要,必然后勤不便;梁军的大后方河南则沃野千里,运粮方便。因此,于晋军而言,速战有利;更为重要的是李存瑁年轻气盛,又在潞州之战大败梁军,此时难免对梁军有轻视之心。

于梁军而言,其主将王景仁“性暴率,无威仪,善用槊,颇推骁悍”,根本不是能耐住性子的人,再加上梁军此次百战精兵龙骧、神威、拱宸等都在军中,实力可谓强大。其之所以采取固守的策略,最重要的原因是李存勖在潞州之战神乎其技的大败梁军,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难免让王景仁心生忌惮。 这决定了梁军必然会在固守中寻找机会试探晋军的虚实。

晋梁军势

此时,虽然晋军是矛,持进攻态势,但其战略很大程度上受到李存勖轻敌心理的影响;梁军是盾,持防守态势,是源于梁军在不了解晋军虚实情况而产生的忌惮心理。在此情况下,双方策略必然会“因敌变化”。而变化之机,便藏于两者的前期交锋中。

前期的交锋与试探

在双方策略的指导下,晋军咄咄逼人,屡次主动出击,妄图引诱梁军渡河决战,这可以从 “诘旦,进军,距柏乡一舍”、“翼日,进军,距柏乡五里”、“逼其营”等记载中得到验证。

梁军面对晋军的屡次逼营挑战,极其谨慎,采取的是“闭壁不出”的策略。但基于梁军防守策略的制定源于对晋军情况的不了解,其必然要试探晋军的虚实,以决定下一步的策略:

梁将韩勍、李思安率步骑三万,铠甲炫曜,其势甚盛,分道以薄帝军。 德威且战且退,距河而止。

从梁军的角度看,“距河而止”,表明梁军已然明白晋军“半渡而击”的战略意图,意味着晋军诱敌渡河而速战取胜策略的失败;梁军以“步骑三万”出营交战的情况下,必然摸清了晋军的虚实,并会随之改变“固守”的策略。

从晋军的角度看,基于潞州之战的大胜,晋军普遍对梁军存在轻敌心理。即便是周德威,在此之前亦没有对李存勖速战的策略有所怀疑。但是,梁军此次出战,“其势甚盛”,足够让晋军清楚梁军强大的战斗力。

周德威

梁军的此次试探,潜在的影响了柏乡之战的走势。梁军的行动,既表明李存勖诱敌策略的失败,又试探到了晋军的虚实,其战略必然发生改变。而周德威作为亲历者,则意识到梁军战力的强大,晋军战略如不“因敌变化”,必然局势危矣。

周德威的节奏把控

出击时机:先为不可胜,待敌之可胜

晋军引诱敌人以半渡而击策略的失败,意味着对于李存勖而言,若想速战取胜,其唯独剩下了一条途径,渡河攻城。

从晋军阵容来讲,河东,并州也,自古以骑兵出名。此时晋军兵马多是骑兵,在攻城战中根本发挥不出作用;而盟军镇、定二州的兵马则多擅长于守城,不利攻击。若梁军据城而守,则战场态势容易陷入到持久战的情况中,必然无法速战取胜。

从战场上来讲,晋军渡河作战,易被梁军“半渡而击“。即便成功渡河,晋军面临的情况是前有后梁据守的营垒,后有阻隔后路的野河。一方面地形不大,骑兵无法施展,另一方面,晋军身在死地,一旦形势不利,将进退失据。

更为关键的是,梁军战力强大,不弱于晋军。在探知晋军虚实的情况下,必然会改变固守的策略,趁势对晋军发起攻击。而李存勖此时,却依然没有意识到危机,完全没有防备,依然屯兵于野河北岸,坚持速战的策略。

在此情况下,周德威站了出来,向李存勖提出改变速战的策略,退守鄗邑。

“贼骄气充盛,宜按兵以待其衰。”

李存勖毕竟年轻气盛,并不甘心就此改变策略。但是在打听到“景仁下令造浮桥数日”后,方意识到周德威的正确性,下令退军鄗邑。由此,晋军完成了战略的转变,周德威则正式接管战场的节奏。

周德威的袭扰战法

而 “景仁下令造浮桥”,主动变防守为进攻,伺机偷偷渡过野河与晋军决战的行为,既说明梁军试探到晋军虚实后,已有战胜晋军的信心,又从侧面说明晋军此时“不可胜”的局势。

基于决战无可避免,且梁军战力强大。在此情况下,晋军若想取胜,一是必须达最大程度的打击敌人的士气,降低敌人的战斗力,二是引诱敌人在战略上犯错。

在此情况下,晋军根据周德威的建议,制定了相应的策略:

退军鄗邑,引贼离营,彼出则归,复以轻骑掠其刍饷,不逾月,败贼必矣

请大家注意上面的关键字“彼出则归”、“掠其刍饷”,前者是晋军采取的游击袭扰的战法,通过小股部队不断的挑战疲惫敌人乃至于激怒敌人;后者则是晋军袭扰梁军的后勤补给线。这种战法,周德威在潞州之战时已经用过,可以说是周德威的看家本领了。

在这样的战法下,梁军既无法实现与晋军决战的目的,又饱受晋军引诱袭扰,军心士气大受打击;更为重要的是,晋军对梁军后勤补给线的袭扰,让梁军陷入到了“剉屋茅坐席以秣其马,众心益恐” 的境地。

孙子兵法有云: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梁军此时锐气尽失,军心浮动,正是晋军出击的好时机。

决战取胜: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在此情况下,周德威率领三千骑兵到柏乡设伏,又令三百骑兵直逼营垒,引诱梁军。而梁军则“悉其众结阵而来”,周德威边战边退,梁军则衔尾追击。

梁军的突然暴起,说明了周德威袭扰战术的成功。但是要说明的是,周德威并没有预料到梁军会突然发起决战。这可以从梁军与晋军主力遭遇时,晋军“步军未成列”得到验证。

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来否定周德威对于节奏的把控。“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周德威不是神人,自然难以预料到梁军何时会憋不住出战。但是,从“因敌而变”的角度来看,周德威的确不损名将之风。

梁军追击周德威至野河,但这次却没有停下来,反而与晋军争夺起野河上的浮桥。这是梁军在周德威袭扰策略下所犯的战略错误。

柏乡之战示意图

此时的晋军,“步军未成列”。一旦梁军突破野河,冲入未结阵的晋军,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晋梁两军对于野河的浮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史载“梁军败而复整者数四”,可见战况之激烈。

到了亭午,晋军已经结阵,李存勖想要开战,周德威却拦住了他,指出“以臣所筹,利在晡晚”。

“利在晡晚”四个字,实在太精彩。千年历史,名将如星辰,周德威虽声名不显,但这四个字,足可让其闪耀千古:

一是梁军受扰于晋军袭扰已久,将士愤怒,求战心切,士气高涨,且后梁百战精兵皆在此处,晋军此时冒然出兵,必然难保胜利。只有等到梁军士气枯竭之时,才是晋军出战之时。

二是梁军全军离营作战,利在速战。梁军持进攻态势,有战斗牵制,既不能休整,又不能补充食物。而晋军就近列阵,只要坚守住野河桥梁,便可从容补充食物,进行休整。长久下去,梁军必然体力不支。

三是梁军组成除却宋汴兵以外,还有魏博兵。久战无功之下,必然军心浮动。晋军趁势制造混乱,鼓噪而动,梁军将不战自溃。

在此情况下,晋军坚守不战,直到傍晚之时,梁军攻势减弱,将士疲惫。周德威趁机大呼“汴军走矣!”,使魏博兵“收军渐退”,梁军阵营陷入混乱,晋军趁机发起攻击, “大败汴军,杀戮殆尽”。

综上,柏乡之战,基于对敌我情况的不熟悉,梁晋双方起初都制定了“不合时宜”的战略。但是经过前期交锋,周德威敏锐的意识到晋军速战战略的失策,由此向李存勖建议改变晋军战略,正式开始把控战场的节奏。从“先为不可胜”到“知敌之可胜”,从知“不可以战”到知“可战”,周德威无论是在出击时机的把握上,还是决战细节的处理上,都无愧“节奏大师”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