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所谓人世一遭,不过是一场为活着而活着的修行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斩获奖项无数,有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并在不同的年代,分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广受观众好评。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于苦难带来的愤怒,上天为何如此不公;当我第二次读这本书,四面八方的悲凉充斥在我的心中;但是在前不久再一次读到这本书,心中却是一种历尽千帆的释怀。


《活着》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那坎坷的一生。从富贵之家到一贫如洗,从家人齐齐整整到亲手把他们一个一个埋葬。生命里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希望和温情,却一一被打破,最后只有一头已然年迈的老黄牛陪着他。


这部小说让我为之触动的就是那些描写的很细腻很现实的苦难与温情。苦难接二连三的降临,贫穷和死亡不断光顾。在人生中,苦难从来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希望与绝望、生存与死亡,人生究竟要以何种姿态面对苦难?


1、希望和绝望的交织,是生命的颂歌,也是生命的丧钟


很多人看《活着》之后都只感觉到文字中的绝望,认为作者想给大家展示的是真正的苦难。可我却有不同的理解,作者笔下所描写的苦难带来的绝望,往往都交织希望的光芒。

福贵荒淫无度,赌博成性,就是一个典型的“败家子”。可是在他败光家产以后,父亲虽然恨铁不成钢,但是依旧变卖所有家产去换赌债;平时被忽略的妻子也没有因为家里破产而离开他,在要挨父亲打的时候小小的女儿还护着他。

父亲去世,妻子被老丈人接走,受尽白眼。却也适应了贫穷的田耕生活,妻子也带着出生的孩子回来了,把家补完整了。

母亲病危,自己又被人抓走,在战争中艰难生存,在战火中漂泊。可最终被解救回到了家,而且妻子一人在家带着孩子等着他,为他留着家。

儿子去世,妻子患上了“软骨病”。可女儿找到了一个好归宿,女婿对自己对女儿都很好。

为了能够活着,福贵总是接受各种苦难带来的悲惨,一次又一次的亲手埋葬着自己最爱的人。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虽然苦难不尽相同,但何尝不是都面对着不同的绝望。

毕业时期,论文没过,没有公司愿意聘请你,男朋友还在此时提出了分手;


公司裁员,你首先被裁,而每个月还有房贷、车贷和孩子的学费要付;


直到闭眼,父母记忆中的你都还是一事无成;


不管多努力,别人轻而易举都能获得的成就,你都得不到。


对于很多人来说,当苦难来临,他们的眼睛就被蒙蔽住了,沉溺于绝望的痛苦中。根本看不见希望的绳索。

史铁生在《自由的夜行》写道:没有痛苦和磨难你就不能强烈地感受到幸福,对了。那只是舒适只是平庸,不是好运不是幸福。

没有经历过绝望的人是无法感受希望的伟大。

绝望和希望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一样,各有50%的概率出现,他们相伴随行。


2、生存和死亡的思考,生可以死,死可以生


死是《活着》中灰暗的基调,因为儿子败家,心力憔悴而死的父亲;因为生病,儿子不见了,生生熬死的母亲;因为给县长夫人献血,被活活抽干的有庆;因为护士处理不当,产后大出血而死的凤霞;因为劳累过度软骨病而死的家珍;因为吊车出差错,被水泥板夹死的二喜;因为太穷,吃豆子吃到撑死的苦根。

这就是福贵的一家人,一家子都已经离开的家人。而福贵的活着就是全文的光亮。就像一个带着灯笼的人孤身走过黑暗漫长的甬道。

有的人死了,但依然活着。有的人活着,却如同死去。那些逝去的亲人,依旧活在福贵的身边。而活着的福贵,灵魂却已经随她们而去。

可能是牛放慢了脚步,老人又吆喝起来:

“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一头牛竟会有这么多名字?我好奇地走到田边,问走近的老人:

“这牛有多少名字?”

老人扶住犁站下来,他将我上下打量一番后问:

“你是城里人吧?”“是的。”我点点头。

老人得意起来,“我一眼就看出来了。”

我说:“这牛究竟有多少名字?”

老人回答:“这牛叫福贵,就一个名字。”


生死永远都是人类研究不透的话题,不要看淡活着的幸福,也不要看轻死去的幸运。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3、人生那么艰难,我们究竟要以何种姿态面对苦难?


坚韧且乐观的活着,才是生命该有的样子


以前我有一个朋友问过我:“为什么经历了那么多希望的破灭,福贵还愿意活着承受煎熬呢?”

当时的我不懂,所以没有回答他。现在我想大概是因为活着是上天给予最宝贵的礼物吧。

如果因为生活的磨难就放弃生命,怎么可能会有精彩的人生呢。

无腿人约翰·库提斯却拿下残疾网球冠军,并用双臂骄傲地走遍世界;盲聋哑的海伦·凯勒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光荣记录下她璀璨的人生。

死是最简单的,而活着才是人生中最不容易的事。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坚韧且乐观,才是面对生活该有的态度。


和苦难战斗,我们要做自己的赢家


我们并非战斗民族,但我们应该随时准备和生活砸过来的苦难战斗。

电视剧《都挺好》里面的苏明玉,父母带给了她生命,却也带给了她无尽的苦难。从小在重男轻女的环境中长大,母亲不让她去清华。可苏明玉硬生生靠着自己,一个脚印一个脚印的站到了高处。

把灭顶的苦难隐藏在生命的深处,把惨痛的苦难升华成阳光和微笑。苦难最终变成了一种记忆,一种力量。


向死而生,活着的人依然要继续


海德格尔指出,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这个存在者的一生贯穿着走向死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先于亡故的存在形式。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人能真实地感受到自我的强烈存在感,自己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在场”。

唯一“幸存”的福贵,经历了无数生离死别后,只能孑然一身,只能和“福贵”相伴。

村上春树说过: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

生活,就是昂首前瞻。活着的人只能往前走。


4、结语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福贵的一生,就是活着的一生,所以作者才起名《活着》。福贵,拆开来就是幸福和富贵,这是多少人毕生的追求。福贵的一生从“福贵”开始,却在苦难下压弯脊梁。

正如美国华盛顿邮报的评论:“《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和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

苦难的一生,却还能在田埂上歌唱,这也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吧。对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承受苦难,依然友好的对待世界。用平缓的笔触,堆砌出苦难,向我们展示高尚。


我是阿黄黄,一个爱好小文艺的工科女孩,喜欢我的文字可以关注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