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解析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之路

01

前言

列夫托尔斯泰,这位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一生写过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都是其经典代表作。而在这三部作品中,尤以《复活》更被誉为列夫托尔斯泰的巅峰之作,足见此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用10年光阴、六易其稿写成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也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此书取材于真实事件改编而成。主要讲述了男主聂赫留朵夫在一次作为陪审团出席的庭审中,认出了被起诉者竟是自己昔日的初恋情人玛斯洛娃,而此时玛斯洛娃已沦为妓女,还被卷入一宗谋财害命的官司中。结果由于陪审团的疏忽,导致她被判流放西伯利亚劳役。玛斯洛娃的出现唤醒了聂赫留朵夫内心深处尘封的一段回忆,他认为玛斯洛娃的堕落是由于当初自己诱奸并抛弃她一手造成的,他的灵魂深受拷问,感到深深的忏悔,由此走上了心灵救赎之路。他为她四处奔走伸冤,甚至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己过。在上诉失败后,更陪她一路流放西伯利亚。

《复活》通过讲述在这段上诉流放之旅中男女主的改变,从男主聂赫留朵夫的视角为读者讲述了两个在经历过世俗社会熏染摧残的男女主,是如何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本我”超脱出来,在救赎与原谅中找回自我,进而在奉献与牺牲中走向“超我”,完成灵魂的复活回归历程的。

02

什么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呢?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从意识层面,把人格分成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指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遵循“快乐原则”,以寻求原始动机的满足为原则,追求最大限度的快乐,寻求不受约束的性、躯体和情绪的快感。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协调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相互制衡,人生道路便是不断从本我到自我,然后再到超我的成长过程。

03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角度,浅析聂赫留朵夫是如何一步步踏上灵魂复活之路的?

3.1.奔赴战场的聂赫留朵夫,在本我的享乐主义欲望驱使下逐渐迷失

故事的开端,聂赫留朵夫是地主的侄子,家世显赫,长相英俊,名副其实的高富帅二代。他将要在姑姑家里住上一年。彼时的他还是绅士又有正义感善良的邻家男孩,在暂住姑姑家的时间里他与身为女仆的玛斯洛娃彼此暗生情愫,玛斯洛娃也迷恋上了这位英俊帅气又有学问的贵族公子。但身份和阶层的差距,让她不敢表明自己的爱意,两人就此错过。

然而,两年后,奔赴战场途中的聂赫留朵夫再次借住在姑姑家,玛斯洛娃本以为这是两人命中注定的缘分,然而她却不知,当初的贵公子早已不是当初的单纯少年模样。受社会的污染,因为他随时准备在战争中牺牲自己的生命,所以开始放纵自己的生活。他喝酒打牌玩女人,肆意玩弄感情。所以在临行回战场的前夜,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他诱奸了玛斯洛娃。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体系中,认为这种"本我"是追寻快乐的,是避免痛苦的,是有意识、有计划的。是一切以自我享乐为中心,以寻求原始动机的满足为原则,追求最大限度的快乐,寻求不受约束的性、躯体和情绪的快感。

在这一短暂的时期,由于面临随时在战场上牺牲和死去的恐惧,聂赫留朵夫选择了活在当下,享受当下。自我的约束与超我的道德感被他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本我的原始欲望得到全面释放,他没有去想自己的行为是否不道德,是否会对他人造成伤害,甚至受到社会的污染,他觉得这一切理所当然没有什么可耻的。本我最危险之处在于,由于本我是人最原始性的,本能性的,“本我”的一切行为会自动发酵,让自己在追求快乐的道路上越来越远,而离自我的理性和超我的道德感越走越远。此时,他所想所做的一切都是从自身的享乐出发,只为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快感,他玩弄着感情和人心,也在这样的环境中迷失着自我。这也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3.2.审判官的聂赫留朵夫,从自我的现实主义理智中挣扎救赎

所谓自我,即"自己"这个意识的觉醒,是人类特有的自我探寻的开始。可理解为在现实环境约束下的自我,具有"避险性"。

蓦然回首再见,已是7年之后。当再次在审判现场遇见玛斯洛娃,那个曾经阳光明媚纯真美好的少女,如今却沦为被控谋财害命的妓女,而她开始意识到这一切悲剧的根源都是自己当初的一时享乐与不负责任的抛弃。彼时,经历过战争也担任着国家执法要职的聂赫留朵夫,也变得更加成熟理性,他脑中"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理性逐渐占据上风,本我的随波逐流、损人利己、极致享乐欲望慢慢降低。

所以当他意识到自己是玛斯洛娃悲剧的根源时,由于自我理性意识开始占据上风,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与自责之中,他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荒唐与可耻有罪。深深的罪恶感让他难安。然而作为一个贵族,要大胆承认这一切,需要莫大的勇气。他也在回避与救赎中痛苦挣扎,回避型人格在这一时期再次折磨着他。

心理学家Miranda指出: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个体,对引起个人焦虑和困窘的社会情景或社会交往保持一种回避性的反应倾向,即便是对那些与他们关系亲近的人也是如此。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

由此可见,回避型人格的最大特点是:宁愿选择逃避,随波逐流,也不愿意正视和改变。

在《复活》一书的开始,当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最初认出玛斯洛娃的时候,他内心更多的是震惊,震惊过后是恐惧和逃避。由于害怕玛斯洛娃认出自己,指出自己的卑鄙无耻丑行,他不敢正视过往的一切,一直在逃避。然而内心深处深深的忏悔自责又一直煎熬着他,让他寝食难安。正如书中所描述的:

“人都有一个动物性的我,一个精神上的我,两个我时刻在做着斗争”。

不是每个人都敢直面内心,敢于承认自己的卑鄙无耻,敢于去说我有罪的,这都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莫大的勇气。聂赫留朵夫也一样,他的心灵复活之路也是一步步慢慢苏醒改变的。作为贵族富公子的他最开始也害怕被认出,害怕被抖出丑闻让自己名誉扫地。此时,回避型人格占了上风,所以他找了种种理由为自己开脱,一直逃避。

然而正如他所说的:“我可以欺骗他们,但可欺骗不了自己。”

聂赫留朵夫本可以继续在声色犬马、腐败奢靡的上流贵族社会中自我逍遥快活,奢靡麻木下去,反正玛斯洛娃也没有认出自己,就算认出了又怎么样,那不过是年轻时的一段风流韵事。然而这时由于他的自我理性占据上风。他本性是善良的,年轻时的教育、看过的书和见识都深深影响着他。内心深处的忏悔和愧疚之情都深深折磨着他,让他欺骗不了自己真实的内心。

“不管代价有多大,我也要冲破虚伪的羁绊,我要承认一切,请求她宽恕”!

所以他最终经过内心强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决定去监狱里看望玛斯洛娃,并当面向他忏悔,乞求原谅和宽恕。在遭到玛斯洛娃的拒绝和仇恨之后,依然没有放弃,通过一次次去监狱忏悔,为她的案子四处奔走翻案,乞求获得改判。从这里开始,他已经从回避型人格中慢慢觉醒,并走上了一条复活之路。

尤其是那些自以为是的成年人,他们每天都要带上谎言的面具,无休止地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折磨别人也折磨自己。

回到当下,我们大多数成年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状态。明明有时候对当下的生活现状厌恶至极,讨厌那个虚伪做作、奉承谄媚的自己,讨厌麻木浑噩的自己,讨厌故作坚强的自己,但很多时候却不得不戴上面具精心伪装起真实的自己,戴着面具跳舞,向外界展示一种很强大、我很好的状态。然而我们欺骗得了他人,却欺骗不了自己的心,人前光鲜艳丽,人后痛苦绝望,更是大多数人的常态。

那么,面对人到中年,人生进入这样一个瓶颈期、倦怠期,面对这种浑浑噩噩的状态,我们该怎么从“回避型人格”中复活自我呢?

首先,从心理上,我们要敢于去面对,不逃避。

虽然这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但我们必须去面对。因为逃避解决不了问题,有些问题无论逃避多久,绕过多少道弯,最终我们都不得不诚实地去面对。

正如鲁迅所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而只有正面冲突,直面问题本身,我们才能去正视存在的问题,正视当下自己面临的种种困境,从而去解决问题。

其次,正确认识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回避型人格,说到底还是内心的自卑恐惧不安全感在作祟,因为害怕、怯懦而无法正确认识自己,无法正视自己当下的现状。所以选择了随波逐流,逃避放纵,好让自己不去想起,不用面对人生困厄。此时我们更需要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虽然不完美,但也有有优点的一面。并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积极的心理暗示会让人更容易作出积极的改变。

3.3.上诉翻案中的聂赫留朵夫,在超我的道德原则下走向复活

所谓超我,指的是泛道德、伦理角度的"我",代表良知与社会准则,如我应该要。

在意识到本我的有罪,及自我理性回归后,聂赫留朵夫终于在超我的道德责任感中开始行动。

a.在“特里法则”的指引中,积极行动改变

“特里法则”讲的是美国田纳西银行前总经理特里的一句管理名言:承认错误是一个人最大的力量源泉,因为正视错误的人将得到错误以外的东西。

《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在跨过了心里的那道坎以后,他便决定作出改变,勇敢去承认并弥补自己犯下的错误。在他决定踏进监狱探访玛斯洛娃,并寻求宽恕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从行动上开始复活了。他并不是嘴上说说去求得宽恕,他积极帮助玛斯洛娃四处上访翻案寻求改判,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罪行,他甚至请求与玛斯洛娃结婚,来照顾她的余生;在经过多方努力奔走依然无法改判的情况下,他以低廉的价格把自己的土地租给农民,告别熟悉却令人生厌的上流社会生活,毅然陪玛斯洛娃一起奔赴流放地西伯利亚。

在流放的过程中,也不放弃努力,依然积极耐心地去为玛斯洛娃争取更好的条件,最终换来了将玛斯洛娃与政治犯放在一起,让她周围接触的人和环境更好一些,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玛斯洛娃在政治犯西蒙松等人的引导下,她精神世界也从蒙昧沉沦状态焕发出新的生机与能量。

说来奇怪,这种承认自己卑鄙的心情,固然不免使人痛苦,同时却又使人快乐而心安。

他也因为自己勇敢承认错误,并勇于承担错误的积极转变态度,最终以他的真诚打动了玛斯洛娃,不仅让玛斯洛娃从浑浑噩噩、麻木憎恶、报复社会、对一切毫不在乎的精神世界中苏醒复活,踏上了一条心灵觉醒之路,收获了玛斯洛娃的宽恕和原谅,更重新收获了玛斯洛娃对他纯洁而成熟的爱情;而他自己,在这段积极行动的过程中,也重新使自己沉睡的内心得以复活,重新找回了真实的自己。

约翰·菲希特说过:“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价值”。

回到当下,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口号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呢?其实,最可怕的不是我们当下的生活陷入停滞,有多不如意,令人生厌,我们变得有多麻木,可怕的是我们明明知道存在的一切问题,却自甘沉沦,不愿意去做出积极的改变。

著名心理学家王阳明也说了要:“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只有当我们行动起来,主动去做灵魂扫除,主动去一点点改变现状,我们才能让生命焕发新的生机,让生活焕发新的活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积极行动起来呢?

第一,从心灵上,来一次大扫除,为心灵去尘净化。

他的灵魂很快就被垃圾塞满了。从那时候起到今天,他已经有很长一段时期没有打扫过他的灵魂,所以他从来也没有像这样肮脏过,他的良心所要求的东西和他所过的生活之间也从来没有像这样不协调过。

当聂赫留朵夫回顾参军之前一直以来的过往经历,意识到自己的内心早就填满了垃圾,灵魂沉睡太久了之后,他便积极开始了心灵的除尘净化。

一种坏行为只是为其他坏行为铺平道路而已,可是坏思想却拖住人顺着那条路走下去,一发而不可收拾。

人的行为都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所以复活,首先是要从心灵上复活,不定期给心灵来一次洗礼和除尘。心灵的灰尘清除了,那些心里纠结的疙瘩也就解开了,行动也就顺畅了。

第二,从行动上,来一次回归与突破,寻找真实的自己

聂赫留朵夫在上诉的过程中,看清了自己一直赖以生存的贵族生活的奢靡残暴本质,他没有继续沉沦其中,而是通过土地改革、帮助玛斯洛娃和政治犯等,在一点点尝试和突破中,找到自己年轻时的理想与抱负,按照自己真实的想法去平等对待他人,不再理会世俗的评价和质疑,而在这些行动过程中,他找到了人生新的价值,也找回了内心那个真正的自己。

麻木的灵魂和疲乏的生活状态不是等待被解救,而是要在自己积极的行动中去突破,去寻找,才能找到新的意义。

b.从“从众效应”中挣脱出来,与自己和解

从众效应(Bandwagon Effect),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人云亦云”。

《复活》中,当聂赫留朵夫意识到他所在的上流社会有多奢靡混乱、令人生厌,而贵族们却将之视为正常,对这一切毫不在乎,认为理所当然时,他主动割裂抛弃了他一直所依赖的上流社会生活方式,并重新以一种看似艰难自讨苦吃的新方式去生活。最终,他在这种全新的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生活新的意义。

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内心是多么肮脏、自私、邪恶、麻木无情时,他没有如大多数人一样随大流,以一种放纵的方式继续下去,而是以一种孤绝的勇气与过去的自己割裂,坚持做大多数人中的清醒者,努力找回自己的初心,找回最初那个善良、正直、有社会责任感的自己,不再在乎世俗贵族们的眼光和外界的看法,与自己达成和解,努力去做回那个不完美却真实的自己。

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我们都在慢慢地尝试与自己和解,并努力与这个世界和解”!

回到当下,特别是人到中年后,经过社会的洗礼我们渐渐变得成熟,但可能因为受过伤或者打击、挫折,也会渐渐变得圆滑、世故、麻木、冷漠无情,甚至严重者会生出厌世、报复社会等极端心理。将生活过得毫无激情,更多时候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日子过得无聊且无趣,我们甚至还嘲笑那些积极努力生活的人。然而同时,我们一面不甘如此,一面又自甘沉沦其中,就在这样的撕裂拉扯中,我们痛苦不堪,郁郁寡欢。

为什么会这样呢,说到底,我们都是在按别人的眼光世俗的标准生活着,没有从心底里与自己和解。而只有当我们学会与自己和解,我们才能最终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找到继续走下去的动力。那么,要如何与自己和解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a.学会放下,和过去的自己告别!

《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在自我赎罪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放下贵族高高在上的所谓尊严、尊重、特权,和过去那个不堪的自己告别,并从新的复活之旅中找到了一种新的方式去生活;玛斯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与帮助下,也学会了放弃,跟过去7年混沌不堪的妓女生涯告别,开启了与西蒙松结合的新生活旅程。

告别,是新的开始!

经过社会洗礼的我们,也都会经历许多,如果一直抱着过去固守不变,只会让自己在麻木中沉沦无法自拔,这时候,我们更需要及时转身,学会放下,和过去告别,我们才能重新上路,开启全新的人生之旅。

b.学会宽恕,原谅别人,放过自己!

《复活》中,玛斯洛娃最终在聂赫留朵夫的感召与忏悔下,宽恕了他对自己的伤害,给了聂赫留朵夫被原谅的机会,也给了自己解脱的机会。他们彼此在宽恕与被宽恕中双双获得了解脱,一个不再憎恨,一个不再内疚,从而都走出了过去那个沉沦不堪的自己,不再纠缠痛苦,找回了内心的安宁,更开始了新的人生。

正如弘一法师李叔同所说“爱是慈悲”!我们只有以一颗慈悲之心去生活,原谅别人,放过自己,才能收获更多快乐。

泰戈尔说:“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无论我们曾经经历过什么,遇到过什么,曾经的自己有多不完美,都不能成为我们自我放逐、麻木随波逐流放纵自己的理由。我们更需要一颗宽容慈悲之心与自己和解,才能更用心去生活。

c.学会断舍离,做真实的自己!

不管要我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我也要冲破这种束缚我的虚伪。我要承认一切,对一切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

《复活》中,聂赫留朵夫舍弃了浮华奢靡令自己麻木窒息的贵族生活,不再以一种世俗的眼光去生活,他去实行土地革命,帮助政治犯和穷苦人民,在这个过程中他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找回了自己的初心,也在做回真实的自己中收获了人生新的意义和价值;玛斯洛娃冲破了对过往妓女生涯的羞愧之心,舍弃了聂赫留朵夫给自己带来伤害引发的痛恨报复之心,从而也在找回真实的自己中找回了曾经那个天真纯洁、善良美好的自己,找到了生活新的意义,开启了全新的人生。

高尔基说:“诚实是人生永远最美好的品格”!

生活是自己的,我们只有学会断舍离,去冲破当下的束缚,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真实地做自己,哪怕是不完美的自己,才能让内心得到平静,让每一天都活得鲜活而有意义,让疲乏的生活重新焕发活力。

05

总结

列夫托尔斯泰在《复活》一书中,抽丝剥茧般细腻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聂赫留朵夫是如何从弗洛伊德的人格“本我”、“自我”、“超我”中一步步挣脱出来,找到自己的灵魂归属与追求,最终在自我救赎与被宽恕中获得心灵的解脱,实现灵魂复活的心路历程。也向我们展示了聂赫留朵夫和玛斯洛娃是如何在救赎与宽恕中获得解脱与新生。更告诉了我们当犯了错或者生活处于低谷时我们该怎么做。

1.奔赴战场的聂赫留朵夫,在本我的享乐主义欲望驱使下逐渐迷失

2.审判官的聂赫留朵夫,从自我的现实主义理智中挣扎救赎。从“回避型人格”中挣扎逃避后,又勇敢直面自己犯下的错

3.上诉翻案中的聂赫留朵夫,在超我的道德原则下走向复活

a.在“特里法则”的指引下,积极行动改变

b.从“从众效应”中挣脱出来,与自己和解

有句话说:“你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努力让自己从本我中挣脱出来,在自我的约束与超我的道德价值感中让自己变得更好。无论核实,都要有让自己变更好的可能,也要有重新开始的勇气。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让自己保持鲜活的心灵,让生活的美好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