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腐败最终让辉煌也变成失败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里,有着上帝的眼光,像观察蜂巢、蚁穴一样,观察了一段历史,一个人类社会。正如小说名称揭示,他落笔于战争与和平交替的人类故事,但最让人震撼的,是这交替的阶段,特别是他写莫斯科的陷落之后。

这一群可怕而强悍的法国军队,一进入这座富裕舒适又空虚的东方之都,情形就完全转变了。托尔斯泰是这样形容的:

“一只猴子把爪子伸进细颈瓶里,抓了一把核桃,却不肯松开拳头,唯恐失去抓到的东西,结果毁了自己。法军也是这样,在离开莫斯科时非毁灭不可,因为他们背着抢劫到的东西又不肯放弃,就像猴子不肯放弃核桃。”

这些军人,此时,已经失去了军人的面貌,不再是军人。



托尔斯泰说,法军每个团进入民宅十分钟后,就不再有一名士兵或军官了。

面对没有约束的世界,他们任意作为。

他们既可抢夺,吃喝,调戏女人,他们占据好的房子,又认为隔壁还有更好的房子。他们为争夺贵重物品打架,又贪婪地认为没被占领的房子里,还有更多的财富。

“莫斯科已没有居民,士兵像水渗进沙子一样渗进城里。他们最先进入克里姆林宫,又像星光那样无法阻挡地射向四面八方。”

这时,发生了莫斯科大火。不同的历史学家,有的把大火的原因归为俄罗斯人的野蛮爱国心,有的认为是法国人的残暴行为。但托尔斯泰认为,焚毁莫斯科的这场火灾,并不是少数人造成,是无可避免的。

因为居民都已撤走,再无人对它负责。而入驻的法国人,随意烧火做饭,没有责任感的,燃起篝火、炉灶,这注定了它会毁于火灾。

就像一堆刨花,连续有火星落下,它非焚毁不可。



在一团混乱之中,军队腐化,真正的士兵消失了。占领者从胜利者,变成了失败者。他们败给了这种面对财富时的贪婪和没有控制。

拿破仑最终意识到了腐化消磨了他的常胜之师,但意识到也并无用处。腐败,不仅作用于士兵,也作用于将军,乃至一军领袖。

没有约束力的军队,不成其为军队,只是乌合之众。

最后,法军只能从莫斯科撤走。

曾经无往不利的创造奇迹的军队,经过现在变成了亡命之徒。



“这支军队在任何地方都不能恢复元气。……这支军队的士兵和长官一起逃跑,自己也不知道往哪里去,一心只想(从拿破仑到每个士兵)尽快摆脱这种虽不明确、但人人都意识到的绝境。”

我们平时只知“兵败如山倒”,但怎么败,怎么倒,我们并不清楚,大量的历史作品、文学作品,也没能力说清楚。托尔斯泰以上帝似的目光,从细节,到全局,为我们一一呈现。

《战争与和平》里,有两场溃败惊心动魄,一场是莫斯科大撤离,一座瑰丽的大城,倾刻成为死寂之城,一场就是入驻莫斯科的法军,在这座城市里,腐化堕落,失去了军队应有的精神和灵魂,最终溃不成军。

我认为,这第二场溃败更让人震惊。从取得胜利,转向失败溃逃,速度相当快。没有制度约束,贪婪与狂妄会带来失控,灭亡也会紧随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