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和“宰相”有什么不同吗?


我们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经常听到“丞相”和“宰相”一类的名词,这是仅次于皇帝的政府官员,可谓 “一人之下,万人之下”,听起来就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那这两个称呼表示的是一回事吗?



其实啊,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丞相”和“宰相”不但不是一回事,而且二者的区别很大。宰相,它是对皇帝身边掌握大权的官员的一种俗称,不是具体的官名。


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所以大多数的一品大官,都可以被称为“宰相”。比如在你熟悉的电视剧里,刘罗锅、纪晓岚、和珅都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当然都可以被称为“宰相”。



相比宰相,丞相可就严格多了,它是封建王朝统治下的具体官名,是真实存在的职位。


“丞相”一词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从秦武王开始,便设立了左、右丞相这样的官职,“手掌大权,真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下。到了汉代,因为“丞相”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曾一度被皇帝废止,直到东汉末年才被恢复,而恢复者就是曹操,他自命为“丞相”,将大权独揽于到了自己身上。



要分清“丞相”和“宰相”这两个名称需要注意:丞相一般都可以被称之为宰相,但是宰相却不一定是丞相。“宰相”是对拥有一定级别的人的统称,而“丞相”则是一个具体的官名,它们俩根本不是一回事。


家长朋友们,记得把这个小知识分享给你的孩子哦~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