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只有三句,你们觉得可以再加一句吗?

文梦生MS


在我们的印象中,诗歌一般都至少是四句。就算在远古时期,一开始的诗歌,至少也是四句,比如“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算是在刘邦那个时代,一首简单的诗歌,也至少是四句。比如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也是四句。

之所以诗歌至少是四句,那是因为文意有这么一个规律,只有四句及以上,才能把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来。后人甚至因此总结出诗歌的结构应该是“起、承、转、合”四部分。就算发展成了八句的律诗,甚至是长诗,也是“四部分”这样的机构。不仅仅在诗歌中,在其它文学体裁上,也大致是“四部分”。比如我们说讲一个故事,应该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也说的是这种“四部分”的结构。

但是刘邦写的《大风歌》,却只有三句,让人觉得非常遗憾。

(刘邦)

那么,刘邦为什么只写了一首三句的诗歌呢?有没有第四句呢?如果有第四句,那么第四句是什么呢?他为什么没有写出来呢?

我认为,刘邦想写的这首《大风歌》,肯定是有第四句的。确实也是有难以言说的原因,最终他没有完整地写出来。那么,这个难以言说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刘邦写的这首《大风歌》的这三句。

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讲的是天下大势。就是说当时处于秦朝末年,由于秦朝的暴政,造成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接着各地农民起义军纷纷响应,六国旧诸侯后代,也趁机招募军队,想要复国。因此一时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这里刘邦讲的是一个背景。这一句,相当于诗歌中的“起”。

(群雄逐鹿)

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讲的是刘邦打天下的过程。虽然刘邦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实际上非常狼狈,整天被项羽打得疲于奔命。但不管怎么说,他最终取得了胜利。取得了胜利,自然就应该嘚瑟一下。“威加海内”,衣锦还乡。在那个年代,礼教的价值观还没有建立起来,“衣锦还乡”就是成功的标志。项羽说,要是发达了不回故乡,如“锦衣夜行”。刘邦当然也得来这么一出,回故乡去嘚瑟一下。这一句,相当于诗歌写作的“承”。

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讲的是天下虽然打下来了,但是并不表明就很太平了。项羽当年就打下了江山,可是接着大家就反叛。他刘邦现在也打下了江山,但说老实话,他刘邦还不如当年的项羽。因为由于刘邦一直打败仗,相当于这江山是韩信、彭越、英布等人打下来的。刘邦只有把他们消灭了,他心里才踏实。于是,他掀起了一场“杀功臣”的运动。结果把韩信、彭越、英布这些大臣都杀光了。

但是,杀光以后,却并不让刘邦心里平静。因为在他打江山的过程中,他清楚地知道,只有韩信这样的人,才确实是能战善战的。要让身边那些发小哥们儿,比如樊哙、周勃、曹参、灌婴等人来保江山,显然是不可能的。

前不久,刘邦刚和匈奴打了一仗,结果被围困在白登山上七天七夜。这事充分证明,没有韩信等人,他确实很难保住江山。所以,新的忧虑又起来了。

(白登之围)

这一句,在诗歌写作中,相当于是“转”。

“转”以后,诗歌其实还没有写完,还有一句“合”。而且,很显然,刘邦确实也需要来一句“合”。

对于刘邦来说,打下江山,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接着是保江山的问题。只有把江山保住了,并顺利延续下去,一世二世乃至万世,他的目标才算达到了。这样“合”,才算“合”得漂亮。

但实际上,刘邦想要实现这个“合”,却非常困难。除了没有人能为他守住江山以外,还有一件事让他忧虑不已。就是他的太子刘盈,能不能把江山传下去。

他一直对刘盈不满意,想要换一个太子,让刘如意当接班人。

但是,让刘如意当接班人,其实也不是更好的选择。一来,吕后在朝中的实力太强大,很多老臣都支持他。二来刘如意又太年幼,戚夫人除了会跳舞外,似乎别的又不行。究竟该选刘盈为接班人,还是选刘如意为接班人,他其实一直举棋不定。如果接班人不落实,很难保证江山能够延续下去。

而这一点,甚至是比无猛士守四方,更让他焦虑。

(刘盈)

不过,所谓“家丑不可外扬”,这个话涉及他儿子的问题,他又怎么敢说出来呢?

再一点,古人讲究“君权神授”,也就是说,他的江山是上天给予的,是肯定能够传下去的。不管哪个儿子继位,都肯定能传下去。也就是说,这件事是不用讨论的。既然是不用讨论的,用得着写出来吗?

左右为难的刘邦,左思右想,真正要写的话,恐怕只能不痛不痒地来一句“惟愿江山兮万年长”了。

不过这种大白话,相当于画蛇添足,没什么意义。所以,刘邦最终也就只写了一首三句的诗歌。


张生全精彩历史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诗是刘邦安定四方之后,路过家乡沛县宴请家乡父老时即兴写的一首诗。刘邦本没有读多少书,确有万丈豪情的英雄气概!诗歌虽有3句,却是当时真实情感的写照,非一般文人骚客能超越,可比拟!如果勉强续上也是貂尾续狗,龙尾补蛇!

我就是徐州人,前年(2017年底)春节回家特别去沛县大风歌台苏看了看。40年来第一次去沛县,也是去瞻仰一下这位徐州老乡。顺便也写了两句小诗附和。

腊月二十七游微山岛、沛宫诗两首

微山湖上微山岛,

源自殷商微子庙。

谏而不可遗恨去,

三仁之首贤德高。

小沛大风起汉邦,

威加海内归故乡。

祖庙歌台今犹在,

谁人再敢称帝王?






止正国学堂


民间奇谭:总有自己的观点。精于地产,爱好文学,喜欢电影,欢迎关注。


题主提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猛地一看好像是个很扯淡的问题,但实际上这个问题不仅不扯淡,反而十分有趣,必须仔细揣摩,用读史的心思才可能给与较好的解答。


研究下这首诗的作者

刘邦,

职业:农民(不干农活,浪),村长,起义军领导,汉朝开国皇帝

性格:无赖、豁达、大度、看不起文人、负责人、有大志

学历:大概小学毕业,后来治理天下,肯定也自学不少

研究下这首诗的背景

汉朝成立不久,英布叛乱,刘邦征战平叛。回朝路上,路过老家沛县,刘邦很多得力干将都是沛县人,征战十来年,既然路过家乡,不妨一起在老家住几天。晚上跟乡民一起喝酒庆饮,老家人组织不少小孩子一起唱歌助兴。所谓“衣锦还乡”,刘邦在家乡人面前十分高兴,忆往昔看今朝,心有所嘱,所以唱出这首诗。

研究下这首诗的内容

为啥唱这首诗?因为刘大邦在老家人面前还是很放的开的,那些人都算他的自家人,因此,他借着诗想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说的意思是啥呢?


“起大风的时候,我站在风口上,也跟着飞起来了,我也想平步青云啊。

经过不懈努力,现在四海威服;可是我还是想念家乡,特意拐过来看看你们啊!

国家这么大,麻烦也很多,我就刚刚征战回来。哎,你们说我去哪里找得力帮手,巩固江山呢?”


这首诗其实就是刘邦给家乡人的演讲啊;他的听众不止是家乡父老,还有跟他一起征战多年的同乡子弟;更有眼前那一些家乡的小孩子啊。他通过这首诗讲了自己的机遇和成功,表达了对家乡人的念念不忘和感谢;更重要的是,他想对那些小孩子说:长大以后好好干,大汉江山,我以后多多指望你们来保卫了!

因此,这首诗其实是刘邦给家乡人的告白;也是勉励乡人为国所用的一种方式。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家乡人将小孩聚集在一起,绝对不是单纯的来唱歌助兴,那是老乡要让刘邦多多指教——家乡的大英雄啊,给孩子们讲讲课吧;并多多提携——皇帝啊,沛县子弟给些好出路吧!所以,刘大邦走时挑选了一些家乡子弟带走,可能是跟随入军,也可能是做了其它岗位。


所以,这首诗主要是讲给小娃娃听的啊。刘大邦,沛县出来的皇帝,大人们知道见过,小孩子哪见过啊?一定要拉出来见见。这种事在现在也很正常,哪个地出了英雄,一般都会去学校做个报告,教育教育孩子嘛。刘大邦是皇帝啊皇帝,更得说一说了。

研究下为啥就这三句

为啥就这三句?演讲肯定不止这三句啊。刘邦话是说了不少(说太少显得没水平),可能这首诗是演讲的开头或总结。说这三句诗,一是刘邦文化水平也不高,说多都是错啊;二是刘邦是皇帝,不在乎什么文辞格式,由着性子来;三是,他也主要说这三方面的事,一句一个意思,说完则止,概况能力还是很强的。第三句是个疑问句,答案没必要说出来,因为眼前人人听得懂啊!



所以啊,就这三句,也不用加。


我这回答包你满意,一般人也回答不出来。如果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本人,更多奇思妙谈。谢谢!


民间奇谭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兼备德力兮定安邦!

大风歌

是刘邦问鼎天下后直抒胸臆的经典之作,全诗共三句,却雄浑豪放、志满踌躇,千古帝王的豪迈情怀非一般诗词可比。

全诗虽然精短,却全面展现了忆往昔、看今朝、顾未来的人生画卷,让人惊叹不已。

第一句用大风和飞云起篇,壮丽的画面跃然眼前,令人拍案惊奇,也暗喻自己起家时的意气风发;第二句是对自己取得成绩的肯定;而第三句则是面对国家初立、百废待兴局面的惆怅。

因此,全诗结构非常完整,将自己的远大抱负跃然纸上。再添加什么都会有画蛇添足之嫌。

尹禾思来想去,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条主线上,唯一可以加的就是理念。刘邦当时心存疑惑,对新国家的治理有所担忧,但如果此时他忽然想到了答案,那么一定会豁然开朗,豪情万丈!

综合刘邦后期的治国理念--敬天治人,王“道以德服人,霸道以力服人”,终得汉王朝兴盛。

斗胆妄加一句: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兼备德力兮定安邦!


尹禾


感谢题主,很高兴有机会与大家交流。

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只有短短三句,但这三句却极有气势,把刘邦踌躇满志、拔剑四望的豪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如果非要加上一句无疑有画蛇添足之嫌。

刘邦出身卑微,完全是靠着智勇谋略夺取的天下,一生征战无数,经历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眼界胸怀远非常人能比。

这首诗作于刘邦平定了淮南王英布叛乱后路过家乡之时。彼时的刘邦,可谓功成名就,回想自己从一介亭长起步出生入死的过去,面对故乡抚今追昔,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诗,完全是发自内心,直抒胸臆。

第一句描写景致,渲染出一种激越雄浑的气势,为这首诗定好了基调。

第二句写现状,用一个“威”字开头,表达出征服四方、号令天下的霸气,与句尾的“故乡”相呼应,抒发出志得意满、荣归故里的豪气,通过两相映衬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

第三句更为绝妙,在表达出事业高峰时笔风突然一转,面向天下英雄豪杰发出诘问,将压抑在自己心底的对于昔日功臣背叛的感慨和成为孤家寡人、高处不胜寒的苍凉喊了出来,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可谓空谷回音、千古绝唱。

从时间维度来看,这三句分别对应的是起兵征战的过去、功成名就的当下和日渐苍老的未来;从诗歌韵律来看,这首诗当时是用来击筑而歌的,采取三句式更适宜唱和,在反复的回旋中朗朗上口,韵律感也更强,所以完全不必、也不宜再增加一句。

以上回答与诸君交流,欢迎指正。


波斯战士


加了一句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子孙代代兮寿万长……

解释一下

刘邦的《大风歌》很有气势,但也有问题,他的文化层次不高,从头到尾都是他自己。所以,添加的也是顺着思路想他自己的一句。可惜,这句气势没有那么强了。


海螺008


真写不出五百字

但也聊一聊吧!

中华大地,帝王级别能写诗的,要属毛泽东

刘邦随是小混混出身,但要成王成帝,没有点智商能成功,不是小混混就是傻子一样。

刘邦一生身边能人无数,没有点学习能力,怎么能降服众人。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功成名就的孤单,原来成功只是给家乡人看的。死在富有的他乡,也不是落叶归根。

功成名就后,原来那些帮助自己的人被杀的杀,死的死。现在连个能征战的人都没有,如果有我愿意称你们为勇士,我愿意相信你们,我愿意给你们荣华富贵。

我更看出一种得意不知道给谁看,看出一种孤单无人怜的落寞,刘邦终究继承的不是家庭事业,最孤单的肯定是他

到500字了。能不能给个优质。哈哈哈哈


行走中的令狐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习惯了三句.怎么觉得只要加句子就有添足之嫌!


白白他妈


这样有画蛇添足、狗尾续貂、滥竽充数的嫌疑,另外看西厢流泪,替古人担忧,虽然毫无实际意义,但是作为乐趣闲来消遣还是可以的。

由于传统,诗歌最少是4句,刘邦这个只有三句,所以画蛇添足,再加一句进去,加一句很容易,加在哪里就比较困难,加什么更是难上加难。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三句,第一句写风云变幻,第二句却是衣锦还乡,第三句是击败项羽之后没有喜悦,反而忧愁。因为没有人给他镇守四方。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同,加的位置就不一样,除第一句前面之外,三句诗后都可以加入一句,来凑齐四句。歪史不妨狗尾续貂一下,试着加一句!

加在二三句中间

假如理解第一句描写的景象是回故乡的情景,那么第一第二两句前后连动,密不透风,到第三局的时候突然转折,忧患没人镇守四方,太过于仓促,所以这一句应该加在二三句之间,好让前面的风光和后面的忧伤有一个完美的衔接。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亡秦灭楚兮并九州,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解释:刘邦三年亡秦,五年灭楚,并,吞并,统一,九州,代指天下和下句四方呼应。由亡秦灭楚,天下难得易失,所以期盼有人给他镇守四方。

加在一二句中间

但是如果把第一句理解为逐鹿中原,扫荡群雄时候的场景,第二句和第三句链接畅通,表示现在天下平定了,我回故乡看看,虽然看起来我很喜悦,但还是忧愁没有优秀的人才镇守四方。这个时候,第一句和第二句则少了一个过程,那么加的一句应该在一二句之间。

大风起兮云飞扬, 干戈止兮定八荒!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解释:当初群雄反秦,天下云动风涌,现在天下平定了,干戈停止,所以我衣锦还乡,就是还愁着没人守卫四方。八荒与后句四方呼应。

夹在第三句后

如果一二句联动,第三局显得仓促,有头无尾,让人感觉非常突兀,那么在句后再加一句那么就能够收尾。参考后面的非刘氏不王,希望猛士守卫四方,自然是希望子孙万世帝王之业。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永有天下兮独为王!

解释:虽然风涌云动,衣锦还乡,但是还是顾虑没有猛士替我镇守四方,我希望子孙万世肚子为王。这样和第三句的忧愁衔接。

本文歪史原创,谢绝抄袭。一时戏作,自知画蛇添足,滥竽充数,狗尾续貂,不喜勿喷。


歪史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一生写了两首诗歌,一首叫《鸿鹄歌》,是写给爱妃戚夫人的。另一首就是这首《大风歌》,是在平判秦布之乱后,刘邦顺道衣锦还乡在老家沛县所作,当时在酒宴上,刘邦唱着这首诗歌唱着唱着失声痛哭……

其实当时的刘邦虽贵为一代君王,内心却很孤独,想换太子受到吕后和大臣们反对,手下功臣一个个叛乱,先是韩信、彭越,这次是秦布,面对平判身边没有可担当的人,自己还得御驾亲征,此时他的内心是孤单无助的。与其说《大风歌》是王者归来的赞歌丰歌,倒不如说它是一首悲歌哀歌……

这首诗歌就三句属于民歌特点,已完整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所思,没有必要再添上一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