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嘉靖“太极驭臣术”:为政者重权而轻民,终成空

大明王朝绵延276年,历经16位皇帝。自开国洪武帝朱元璋设立“锦衣卫”开始,明朝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并逐渐加码。

到了明世宗朱厚熜继位后,通过闻名整个朝野的“大礼仪之争”,嘉靖帝彻底以“皇权”击败“旧阁权”,纵览朝纲,中央集权几乎达到巅峰。

1534年,嘉靖王朝开启了20年不上朝的历史奇观,将所有权限浓缩于那间自名为“谨身精舍”的练丹房中。并从修道中参悟出一套“太极驭臣之法”,美其名曰是“无为而治”,看似开明,实则每一条决定最终还得按照他的意愿去施行。


嘉靖在“谨身精舍”修道练玄


1.双权并立:司礼监和内阁互相牵制,以加强皇权

中国古代官僚管理体制,从汉朝开始形成。具体来说,中央政府的官员一般分为三部分:外朝官,内朝官,宫廷官。

外朝官:指由丞相领衔的各级行政官吏。明朝时,撤销丞相,增设内阁。

内朝官:则是受皇帝直接差遣的散职亲信和军事将领。

宫廷官:是专门处理皇帝家庭事务的。但是在皇权专制时期,一些宫廷官员则逐渐介入政治活动,掌握部分权力。

到了嘉靖朝,原本负责宦官和内廷事务的司礼监,开始成为皇帝处理机务的助手,并代皇帝批示各级行政指令。而内阁及各级官员所呈报的奏章,都需要经手司礼监的掌印太监,才能到达皇帝手中。

同时,司礼监还受命掌管了提刑司和镇扶司,负责严格的官员监察。于是缇骑四出,暗探遍布,东厂和锦衣卫都会时刻侦知那些握有重权大臣的动向,将各种信息传递给皇帝。因此皇帝更像是一种神灵般的存在,臣子无不心生畏惧,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嘉靖以此让司礼监和内阁互相牵制,乐见两者相斗相争。在关键时候又充当着老好人的角色,在中间调节平衡,从而让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使两者都忠心效命于自己,无法生出贰心,从而强化皇权。

但是嘉靖却忽略了一个事实,自古以来,内廷干政都是大忌。这些深居内院的宦官们,凡事都围着皇上的心思转,而对民生和社稷不闻不顾,在皇上面前混淆视听,阻断言路,否隔君臣,严重阻遏了各项政令的决策和执行。


内阁和司礼监参加“御前会议”


2.钟罄批红:政不由己出,从不承担责任

嘉靖皇帝虽然不临朝,也不再集体召见官员,每天更多的时间都在丹房里修道练玄。但是他依然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来源,决定着大小事务,甚至事无巨细,所有决策都从这里发出。

尤其是,有关财政资金的收支事宜,从来都是他最为重视的,每年年初都会召开少有的御前内阁会议,逐项批示。以致于后世史学家调侃道:嘉靖皇帝兼任着大明朝的财政部长。

但是每次会议,嘉靖并不亲自出面。而是待在丹房的内室中,仔细听着诸位阁员的奏报。最后内阁将各个提案制成“票拟”,提请皇帝审阅。

当嘉靖认同时,便用敲钟罄声来默认这一项“通过”。然后司礼监的掌印太监便接过票拟,执起御用的朱笔进行“批红”,工整地写下“照准”两个大字。这个流程算是完结,可以下发执行了。

若是下属听不到钟罄之声,这一项便无法通过。内阁便会猜测嘉靖心思,再行研究新的方案,直至嘉靖满意为止。

嘉靖常年来以“政不由己出”为治国逻辑,在明面上总是把政事都交给下面的人去办、去争。亏他想得出,用手中的那根小小的罄杵掌控群臣,而具体的言论和决定,则让内阁和司礼监去说去做。

如此,做对了,他便认可;过后即使做错了,也是内阁的错,司礼监的错,罪责永远是下面的。因为他既没有说话,也没有签字,便能逃脱掉所有的责任,始终牢牢掌握着主动权。


司礼监掌印太监代为“批红”


3.文字游戏:捏着谜底,永远做话语的主人

除了钟罄之法外,酷爱赋青词、舞文墨的嘉靖,在诸多事情上从不明确表态,而是常常引经据典,甚至打出一些哑谜,让下面的人揣测圣意,提出解决方案。

江南制造局贪腐一案牵连内廷,同时影响了抗倭军需供应。嘉靖得知后,差人把一只里面镂空的玉球,拿给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让他连夜拟旨。

跟了嘉靖几十年的吕芳,悟出“外重内轻”的涵义:涉及贪腐的内廷官员是内,是小事,不用顾忌即刻查办;胡宗宪和戚继光前方抗倭是外,是大事,要不惜一切筹措钱粮。

主管江南制造局的杨金水,因事情败露而假装疯掉。嘉靖接见他之后,在御笺上写了两行亲笔御书:“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太监陈洪和属下一番研究之后,终于参透:水,指的是杨金水,他已经疯了,审不了了;云,指的是杨金水身边的芸娘,可以去审问。

海瑞直言上疏,历陈皇帝罪责,把嘉靖气的恶病发作、卧榻不起。嘉靖写下两个词语“好雨”和“明月”送给太子裕王,还说指的是两个人。

内阁首辅徐阶和张居正,很快解出了谜底:

好雨,即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指的是“李时珍”,意指皇上这次病重,自知仙丹无效,想让李时珍治病,碍于面子又不想明说,想让裕王悄悄急召李时珍进京。

明月,即为“海上生明月”,指的便是“海瑞”。同时又有“大明无日”之意,皇上是在责备群臣私下袒护海瑞,百官态度暧昧,心目中没有他这个君父,想让裕王表态判处海瑞死罪。

打哑谜和敲钟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嘉靖看来,万稳万当,不如一默。任何一句话,你不说出来便是那句话的主人,你说了出来,便是那句话的奴隶。

嘉靖生平就喜欢在文字上游戏群臣,谜底却永远捏在自己手中,几十年来从没有一个臣子不在他设定的谜底里绕室彷徨。


以“游戏”群臣为好的嘉靖


4.欲扬先抑:有时退一步,才能进一步

虽说皇权至上,但是在面临一些重大事项时,嘉靖的某些想法或做法,并不一定会获得贯彻和落实。当他遭遇臣子敷衍或抵制时,便会使出最强的杀手锏:欲扬先抑。

嘉靖四十一年,严嵩父子正式下台,抄没严党家财共计黄金37万两,白银940万两。当时国家积弊严重,国事几近糜烂,蒙古俺答动乱,倭寇死灰复燃,官员俸禄积欠,百姓不堪重赋。接任内阁首辅的徐阶,着手将这批资金用于补救国库的大窟窿,拟定了具体支出方案。

当嘉靖听到,这些款项分别拨给兵部用于抗倭军需、吏部用于支付欠薪、户部用于百姓救灾之后,所剩无几——无法满足修了一半的万寿宫后续工程时,便心生不悦。

他阴沉着脸说道:“拨吧,都拨了。无非是朕住的地方破一些,宫里的人都穿着旧衣服上街讨饭去。破财消灾,朕把这些钱都分了,上天也应该让朕的病好了。都批了红了吧。”

面对此种情形,司礼监哪敢真的批红。了解嘉靖的人,都知道这是说的“反话”。无奈之下,徐阶便再次商议出了新方案,硬是从各项开支中抠出了400万两工程款。嘉靖听闻,龙颜大悦,连敲钟罄,批示准奏。

嘉靖四十五年,嘉靖心心念念的万寿宫和永寿宫落成。腾迁新居之际,许多欠薪官员心怀积怨和不满,所以没有上表祝贺。嘉靖心中很是气愤。

他于是颁布圣谕:朕御极四十有五年矣!敬天修身,卧不过一榻,食不求五味,服不逾八套,紫禁城广厦千间避而不居,思天下尚有无立锥之民也。故迁居西苑,唯求一修身之所,以避风雨而已。奈何建一万寿宫、永寿宫竟遭天下诟病,百官竟无一人上贺表者?且以野有饿殍、官有欠俸迁怨于朕,朕之德薄一至于斯乎!

朕将两京一十三省百兆臣民托诸尔内阁及各部有司,前因严嵩父子及其党羽天下为私贪墨而害民,今尔徐阶等大臣举止无措踟蹰而误国。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一人而已!百官诟朕,朕其病也!民有饿殍,朕其忧也!万寿宫、永寿宫朕尚忍居之乎?着尔徐阶等人会同裕王筹一良策,安我大明,救我百姓。天下一日不安,百姓一日不宁,朕一日不迁居万寿宫、永寿宫。钦此。

这段话首先为自己修宫殿安上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还表明自己忧国忧民的态度和立场。明白人都看的出来,这看似是“罪已”,实则是借此表达对众臣的不满,得了便宜还卖乖。内阁于是赶紧连夜召集百官,书写贺表,最后还得集体恳求着皇上搬迁。

通俗来讲,嘉靖的做法就是“卖惨求同情”。他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假装自责,博取同情,先自退一步,从而获得进一步认可。这是一种典型的“欲扬先抑”的做法,在这方面,嘉靖的确是个高手,并屡试不爽。


擅长“罪己”的嘉靖


5.软硬兼施:为扭转不利局面,不惜委身求全

海瑞向嘉靖呈上了《治安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疏”的一道前无古人直斥君非的谏疏!以一句“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把嘉靖拉下了神坛,提前写进了历史。

气急败坏的嘉靖,本可以直接杀了海瑞。但古代帝王都不想留下滥杀谏臣的骂名,他为了顾忌后世名声,一度想方设法让海瑞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撤回这份言论。

他首先通过遍布京城的暗探,调阅海瑞的行踪记录,试图找到他受某些叛逆之人指使的罪证。可毫无所获,才得知海瑞所谏都是出自本心和天职。

接着又安排满朝御史、翰林等饱读诗书之士,试图逐句驳斥海瑞疏文,以证明他说的是错的。同时还派遣亲信前往牢房暗传旨意:只要海瑞当众认个错,皇上就不追究你了。

“怎么认错皇上都替你想好了,也不要你太难为自己,就说自己读圣人的书没有读通,把孔圣人、孟圣人和黄老给弄混了,才说了那些疯话,然后自己请罪。

你请了罪,皇上就不会给你降罪,还会破例将你调到国子监去,名义是让你去好好读圣人的书,实际都给你安排好了,让你参加贡考。你不还只是个举人吗?参加了贡考,拔贡九卷到都堂,科名也会有了。圣德巍巍,你的前程也有了仕途的底子。这可是有史以来没有的一段君臣佳话!”

谁知海瑞抱着必死之心,软硬不吃。于是嘉靖竟然亲自微服前去,拿着众臣拟提审的问题,与海瑞当面对质,最后被海瑞回驳的无言以对,口鼻泣血。

遇到像海瑞这般倔强的而无畏生死的人,为了扭转局势,嘉靖能够委身至此,私下调解,也是不容易。可是这种做法,终究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


嘉靖的“克星”海瑞


嘉靖个人的超脱追求与现实身份之间,存在着不和调和的矛盾

嘉靖的鲜活形象,通过刘和平笔下的《大明王朝1566》,跃然于我的脑中。嘉靖一生弄权,将臣子玩转于股掌之中。没成想,最后竟然败于户部一个小小六品主事的阵下,这件事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打击。

晚年的嘉靖修仙失败,面对一团糟的家国天下,他不得不开始直面他自身存在的根本问题,和大明王朝国势衰败的潜在根源。最后在满身心的无力感中,薨然逝去。


豆瓣9.3《大明王朝1566》


总的看来,嘉靖是一个极其矛盾的个体。嘉靖终其一生,恪守“谨身”二字,却误了国家和百姓。

他并不奢华,反倒有一种朴素的气息。但殊不知,他要修建的那几间屋子,却消耗了了大名的半壁财政。

他也不残暴,对臣下常有一种温和的仪态。但却在无声中,决定着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数万官员的生死。

他也不算昏聩,反而是精明而犀利的。只是他自嗨于自己的驾驭手腕,却终究改变不了国库亏空、国事混乱的大局。

在理想和现实中,嘉靖既想出世成仙、超脱其外,又想入世为帝、弄权掌国。可是,肩负着6000万天下苍生的希冀和治国经邦的历史使命,哪能如此轻松地一举两得?这种矛盾是天然不可调和的。

即便是拥有雄才大略的明朝开国老祖宗朱元璋,也是“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平均每天要看上200多份的文件,处理400多件事情,才换来了大明江山和“洪武盛世”!

所以,想成就大业,怎能不呕心沥血?想成为明君,怎能没有真本事?

三花聚顶本是幻,脚下腾云亦非真。伪装的“无为而治”,惑妄的“帝心难测”,虚幻的“太极驭臣”,就算这些手法再高超,但失却了为民为国之心,忘了孟子那句逆耳忠言“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便是聪明用错了地方,终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