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签订耻辱条约,为后世所鄙视,说了一句名言却成读书人座右铭

北宋自建国之后就一直陷于内忧外患之中,外部少数民族政权争相崛起,北有辽金,西有党项,内部大小起义不断。赵匡胤削平群雄,战绩赫赫,但建国后不久,便因权力之争在宫中猝死,且死的不明不白,其弟赵光义即位称宋太宗,宋太宗登基后,对于北方的辽国一直心有忌惮,便在灭亡北汉后,马不停蹄发兵幽州,想从辽国手中夺回军事重地幽云十六州,辽国派大将率军二十万,兵分三路在高梁河与宋军决战,宋真宗由于轻敌深入,兵败高梁河,差点被俘虏,幸而在逃亡途中找到一辆驴车才捡回一条性命,回朝后,宋太宗再也没有进行过北伐,此战给大宋朝上下军民留下了极大的心理阴影,一直延续了几百年。

宋太宗晚年因立嗣之事大伤脑筋,宋真宗赵恒本是太宗第三个儿子,按理来说轮不到他继承皇位,然而上天却偏偏眷顾这个性格有些懦弱的孩子,其长兄赵元佐本来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然而却因事受到刺激发疯,次兄赵元僖暴死,于是排号老三的赵恒便继承了皇位,公元997年3月,赵光义病死,赵恒登基,称为宋真宗,与久经沙场的父辈们相比,赵恒的生性十分懦弱,他幼年长于深宫,从未经历过苦难挫折,因此从政期间也并无创新之举,而是继续坚持宋太宗晚年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

和历朝历代所有刚刚登基的皇帝一样,宋真宗赵恒即位之初,勤于政事,任用贤相,一心想开创属于自己的盛世,他革除五代以来的积弊,平日生活也十分节俭,开创了一段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后期宋朝的经济繁荣发展,纺织、造纸等各行各业都迅速发展,如果没有北方辽国的骚扰,这段历史时期堪称后来的康乾盛世。

然而对于日渐富庶的宋王朝,北方的辽王朝相当觊觎,对中原财富、美女虎视眈眈,宋真宗自雍熙北伐惨败后对于辽国一直心存畏惧,从不敢主动招惹,然而辽王朝却扩张野心极大,对北宋王朝咄咄相逼,数次侵袭宋王朝,从公元999年开始,辽军陆续往边境增兵,屠杀宋朝百姓,掠夺宋朝财物,宋真宗一忍再忍,辽国气焰更加嚣张。虽然在真宗一朝,杨家将表现勇猛,多次击败辽军,但宋辽关系也日渐紧张,矛盾日益激化。宋辽第二次大战便于1004年开始了。

辽国太后和辽圣宗亲率二十万大军,想要一举消灭宋王朝,宋真宗焦头烂额,多次召集大臣询问计策,然而大部分官员却无计可施,最终提出迁都逃跑,寇准一听勃然大怒,对主张逃跑的大臣严厉训斥:谁主张逃跑就应当斩首!寇准性子耿直,在朝廷中威信极高,寇准一出此言,基本就为此战定好了调子,随即寇准便劝谏宋真宗:一旦放弃开封逃跑,大宋根基动摇,民心涣散,辽军乘机追击,大宋必然灭亡。宋真宗听后惊出一身冷汗,便同意了寇准的主张,亲自到城楼督战。

不料赵恒到城楼一看,远处皆辽军兵马,心有怯意,又想逃跑,被寇准一把抓住,逼他在城楼各处巡视,城楼守军眼看皇帝亲自登楼,军心大振,高呼“万岁”,奋勇杀敌,消灭辽军数千,连辽军主将都被宋军射死,辽太后一看宋朝根基稳固,未能一举消灭,便提出双方议和,以议和签订条约的方式来换取利益。寇准本想拒绝,对前去谈判的使者说:一旦超过30万,便斩你的头,后来宋真宗得知每年仅向辽国缴纳十万岁币时,转忧为喜,可见内心懦弱到何种程度。

澶渊之盟规定宋朝每年要向辽国提供军费十万,绢二十万匹,双方互通有无,建立两国市场,集中贸易,辽国本想通过此举来撷取中原财富,然而后来双方贸易发生逆转,由于宋朝商业繁荣,商人往来不绝,宋朝每年从宋辽贸易中所赚利润远远超过所赔偿的军费,从经济上反而拖垮了辽国,这是宋真宗所没有想到的,此举让宋辽之间停战几十年,辽国再也无力消灭北宋。

宋真宗在位二十多年,除宋辽发生过一次大的战争外,再未遇到较大事件,也算是运气颇好,然而澶渊之盟的签订让宋王朝的虚弱暴露无遗,辽国虽没有实力灭亡北宋,但一直对其虎视眈眈,也为后来的亡国之祸埋下了伏笔,宋朝建立伊始,便实行重文轻武国策,宋朝皇帝以打压武将,不杀士大夫为基本底线,另外宋朝官僚机构庞大,士兵数量虽多达百万,但素质参差不齐,战斗力很弱,使宋朝成为了一个商业繁荣的弱国。

宋朝皇帝虽然短于军事,但在艺术和文学方面却颇有天赋,宋真宗一生害怕战争,但对于教育和人才选拔却极为重视,为了鼓励读书人读书科举,还说出了一句名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让后世读书人引为座右铭。

晚年的宋真宗热衷于封禅、祥瑞等各种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希望以这种方式来维系政权的命运,他多次去曲阜祭奠孔子,又去泰山开展封禅大典,求神拜佛成为了宋真宗晚年的常态,而那些阿谀奉承之徒也借机蛊惑人心,争相向宋真宗进献祥瑞,而宋真宗无一例外都信以为真,可以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宋真宗仍然将这种可笑的手段作为维系政权的手段,然而历史不信神佛,五十五岁的赵恒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度过了自己平庸的一生。

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十九日(3月23日),赵恒于延庆殿驾崩,享年五十五岁,在位共二十五年。群臣为其上谥号为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 十月十三日,葬于永定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