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之李牧:赵国的强心针,为赵国做最后的续命

导语

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名将辈出,譬如廉颇、赵奢、李牧等。然而到了后期,赵奢病死,廉颇因为面子攻打本国将领最后客死他乡,所幸的是,赵国人才济济,李牧紧跟着站了出来。或许李牧如果早出生几年,那么赵国在与秦国的对抗中,可能不会落于下风。放眼中国历史,李牧也是一名罕见的军事天才,只不过却生不逢时,在公元前260年发生的长平之战中,赵国的四十余万精锐全军覆没,再加上前后数年的战争,赵国壮丁的死亡人数快接近百万了,而整个赵国的总人口也不过数百万。优秀的人才,在没有好平台的条件下,所创造的成就是非常有限的,但李牧却在赵国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军事奇迹。

北抗匈奴

李牧早期的军旅生涯并没有发生在中原混战,而是与北方匈奴的战斗。赵国属于四战之地,与秦、魏、齐、燕、韩五个国家接壤,北方又有以匈奴、东胡为主的游牧民族。在赵武灵王赵雍开疆拓土的同时,北方的匈奴也开始强盛起来,一度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强劲的对手,强大的汉朝也前后花费了三百年的时间才压制住匈奴人。


李牧画像(清人绘)

李牧的早年生涯,史书上记载的非常少,最早只记载他在代、雁门等地防御匈奴南下,并逐渐成为了赵国北方最重要的军事将领。赵国在北方搞了一个类似自治区的政策,因为赵国北方是汉人与游牧民族的混居区,所以地方的军事将领在行政与财政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权。将领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无需经过君主大臣们的同意,在军事区域内开设贸易点,通过贸易来赚取税收作为军队的军费。

李牧为赵国在北方所做的事情,主要为以下四点:

骑射。坚持推广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路线,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设立烽火台。在通讯手段落后的古代,烽火台是边疆非常重要的军事通讯手段,可以使整个边境都得到匈奴入侵的消息,为战争动员提供宝贵的时间。间谍。李牧可以说是情报战的大师,纵观他一生,他用兵的原则之一,就是重视间谍的作用。情报引领战争,是取得胜利的首要条件。优待军士。李牧将贸易所得的赋税全部用来奖赏和训练士兵,史书记载李牧每天都杀羊来犒劳战士,所以士兵大多都愿意为其效命。

在长平之战后,赵国精锐尽失,前线士兵非老即幼,匈奴在得知消息后,开始频繁的南下劫掠。面对匈奴,李牧一方面对匈奴示弱,让其产生轻敌的心思;另一方面积极备战,准备一举消灭匈奴。李牧下了一道命令:“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每当匈奴入侵,赵国军队就躲进城池里固守,在此后的几年里,李牧一直坚持这种坚壁清野的战术。表面让别人以为是消极防御,但实际是李牧的军队一点损失都没有,而匈奴也抢不到东西。这就是李牧的情报工作,通过间谍以及烽火台,使军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转移到堡垒中。李牧清楚游牧民族崇尚武力,尊重强者,轻视弱者,李牧的战术让匈奴人打心眼里瞧不起,对李牧非常轻视。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同样以勇武著称的赵国人,面对李牧的做法,也觉得李牧太过胆小,最后赵孝成王批评李牧是乌龟战术,一怒之下,就把李牧给撤职了。新上任的将领把李牧那一套统统废除,大举进攻匈奴,事实证明了李牧是对的,这种打法不仅伤亡惨重,还影响了边关地区的农业生产,经济也开始萧条。最后,赵孝成王只得把李牧请了回来,并保证再也不干涉李牧的做法。


李牧雕像

李牧回到边关后,继续施展龟壳战术,在与匈奴僵持数年后,李牧通过十余年的不断积累,终于组织起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包括一千三百辆战车,一万三千名骑兵,十万弓弩手及五万步卒,共计十六万人。李牧认为时机已到,便一反常态,让牧民四处放牧。匈奴人一看就红了眼,再加上他们认为李牧是一个胆小鬼,所有人就兴奋了,匈奴单于遂大举发兵,入侵赵国边境。


战车示意图

笔者为大家分析一下李牧与匈奴的实力对比。匈奴唯一的优势在于骑兵,作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骑术应该比赵国骑兵还强。赵军的优势在于武器的先进,尤其是好的弓弩,这也是为什么李牧要训练十万弓驽兵的原因。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战车,虽然战车已逐渐被骑兵替代,但在草原这种平地作战,战车的杀伤力还是很大的,既有远距离的弓箭手,又有近距离的戈并,并且因为诱敌深入,李牧所选择的地区一定是适合车兵作战的区域。再加上赵军的盔甲防御力优于匈奴,所以李牧已经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史书上对这场战争的描写也非常简单,只有“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这么一句话。

这是一场了不起的胜利,在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汉帝国举全国之力对抗匈奴,斩首最多的一次战争也不过九万多。而李牧所在的赵国,国土仅有汉帝国的八分之一,资源就更比不上了,况且李牧所动用的还不是全国兵力,仅仅是自己所训练的。

李牧抗击匈奴时赵国疆域

李牧大举反扑,对周边游牧民族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他先后灭襜褴、东胡、林胡,横扫整个北方,再现赵武灵王当年的功绩。最重要的是,此战让匈奴十余年未能恢复元气,从此不敢窥视赵国北疆,使赵国面对的压力又小了一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赵孝成王撤下李牧与当年撤下廉颇似乎如出一辙,都是前线将军防守,后方君主换将最后大败,从这也可以看出赵孝成王根本没有大局意识,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从李牧的做法中,我们也能看到李牧的无奈。在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青壮几乎都完了,以攻对攻,不提别的,光是青壮年的消耗都跟不上,只能一直防守,休养生息,在抓住时机,一举歼灭。

临危受命

从公元前251年到公元前236年,这十五年的时间里,燕赵不断交锋,燕国的军事力量在这场战斗中几乎百废待兴,直到秦灭燕国时还没缓过来,而赵国因为持续与燕国作战,被秦国多次乘虚而入,如果不是李牧在北方重创匈奴,那么赵国恐怕就坚持不了几年,直接代替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了。

东方六国,赵国是秦国的劲敌。赵国曾一度与秦国抗衡,巅峰时期甚至有灭掉秦国的打算,可是秦国凭借着长平之战围歼赵国四十余万军队。此战后,赵国上下一心,元气有所恢复,燕赵战争打的燕国溃不成军,北方李牧重创匈奴。对于一个饱受战火的国家来说,赵国所取得的成就实属不易。但秦国明君辈出,并没有给赵国喘息的时间,公元前234年,秦国再次进攻赵国,赵军大败,十万赵军战死。对于正在缓慢恢复元气的赵国,根本无法承受十万士兵的阵亡,赵国举国震动,人们在这个时候想起了一个人:李牧。

李牧,史书上在公元前243伐燕后,在接下来的十年时间里再也没有他的记载,笔者推测有两个原因:

李牧得罪了赵悼襄王。赵悼襄王在迎娶歌女出身的寡妇,也就是后来赵王迁的母亲时。李牧坚决反对,认为这个女人会给赵国带来危机。赵悼襄王一怒之下就把李牧派到北方前线,远离中央。李牧遭到排挤。在赵国晚期的时候,军界高层上的斗争十分厉害。在赵悼襄王三年的时候,庞煖成为了赵国军界上的最高领导人,庞煖在赵国混了几十年,一直被赵奢、廉颇等人压着,好不容易当上一号人物时,又冒出来个李牧。庞煖怕李牧威胁他的地位,就将李牧一直闲置。


影视剧中的赵王迁

赵王迁刚上台,赵国军队就被秦国打的溃不成军,并且入侵的秦军并没有退兵,反而继续深入,大有一举灭亡赵国的打算。全国上下都将希望放到了李牧的身上,也只有李牧能打败秦军,就这样,李牧被任命为大将军,奔赴前线,阻击秦军。

公元前233年,由桓齮率领的秦军在休整后继续深入,与赵军在赤丽和宜安发生战斗。赤丽与宜安位于赵国都城邯郸的北部,桓齮想先占领邯郸北部的军事据点,在向东南进军,将邯郸变成一座孤城。身为“战国四大名将”的李牧自然看出了桓齮的计策,李牧率领他的北方军团驻扎在了宜安东部的肥城。与李牧兵团对比,桓齮所率领的秦军长途跋涉,再加上刚刚对赤丽、宜安发动进攻,已是疲惫不堪。而赵军上下一心,在面对国家即将灭亡的情况下,“置之死地而后生”使赵军的士气非常高涨。

影视剧中的桓齮

作为长平之战后崛起的将领,桓齮对赵国的军事力量十分轻视,他曾两次率军攻入赵地,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特别是在之前的战役中,他率军全歼赵国十万士兵。但轻视对手总是致命的错误。李牧在搞完情报工作后,对秦军发起进攻,这场战役的细节并没有史书记载,只有《史记》记载了短短的一句话:“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

但从历史的痕迹中,我们可以发现这场战役秦军的损失至少也是十万人。因为在战争结束后,秦军统帅桓齮并没有回到秦国,而是只身一人逃往燕国,改名樊於期(《战国史》的说法)。根据秦国的法律,将领叛逃是死罪,桓齮在一年前还歼灭了赵国十万人马,此战应该是秦军也损失了十万人以上,否则在有一点活路的情况下,桓齮是不会逃走的。第二就是李牧在这场战役过后被封为“武安君”。要知道,白起的封号就是“武安君”,赵国封给李牧这个称号,显然是把李牧当作赵国的白起了,要知道李牧在大破匈奴十万人马的情况下都没被封为“武安君”,所以宜安之战的成绩绝对高于大破匈奴的成绩。

宜安之战的胜利,粉碎了秦军迂回围攻邯郸,消灭赵国的企图,拯救了岌岌可危的赵国。不仅如此,李牧还乘胜追击,收复了许多被秦国占领的城邑,秦军花费一年的攻赵之战不但没有收获,反而倒赔不少。也正是这场战役,让秦国改变了攻击赵国的打算,转而把目光投向了韩国。

李牧之死,赵国之亡

公元前232年,经过一年的休整,秦军再次进攻赵国。秦军兵分两路,一路攻邺城,一路直奔太原。秦国的再次进攻让赵国再次震动,能不能击败秦军,只能看李牧的了,很显然,在宜安之战过后,李牧成为了抗秦的一面旗帜。从国力上说,赵国不是秦国的对手,从军力上说,秦军虽然之前受挫,但人员、武器、粮草都迅速得到了补充。可以说,这场战役并没有人觉得赵国还有机会赢,虽然在之前,李牧大败秦军,但在秦国人的眼里认为那就是运气不好。然而,李牧再一次从正面打退了秦军,再一次打破了秦军的神话。

战国后期形势图

《战国策》记载:“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由于史料的缺失,这四战究竟是那四战,不好考据。对于风雨飘摇的赵国来说,五年内损失超过十万人,是根本承受不住的。李牧的胜利并没有让赵国摆脱困境,在公元前231年,赵国暴发了大地震,从乐徐到平阴一带,房屋超过一半在地震中倒塌。地震过后,赵国又发生了罕见的旱灾,全国百姓陷于饥饿之中。

当然,天灾是不可避免的,导致赵国灭亡的关键性因素就是李牧之死。关于李牧的死,史书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秦国在灭亡韩国后一年,即公元前229年。秦军再次兵分两路进攻赵国,一路以王翦为统帅进攻井径,另一路以杨端和为统帅进攻邯郸。赵国任命李牧与司马尚为将,分别抵御秦国的两路大军,秦国再次使用反间计,花重金贿赂郭开(当年害廉颇的那个),郭开在赵王面前诬陷李牧与司马尚密谋造反,赵王迁就让李牧与司马尚回京接受调查,李牧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为由拒绝了赵王的命令,这无疑印证了他要谋反的谣言,最后李牧被赵王的使者处决。


李牧之死

第二种说法是《战国策》中的记载,谋害李牧的人变成了韩仓,韩仓向赵王进言召回李牧,李牧也接受了卸职回邯郸。在赵王举办的酒席中被逼自杀。(如果李牧是被谗言害死,那么赵王迁的母亲很有可能参与其中,毕竟李牧和这位太后不对付。)

无论李牧是怎样死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赵国自毁长城的做法导致了赵国的灭亡。赵军在李牧被杀后,士气空前沮丧,面对着王翦率领的大军,赵军新任指挥官赵葱率领部队与秦军血战,以死殉国。赵国的最后一道防线邯郸,也没有向多年前的邯郸保卫战一样再次固守三年,并且此时韩国已经成为历史,其余国家苟且偷生,邯郸几乎没有抵抗就沦陷了。

秦灭六国路线图

公元前228年,赵国灭亡了,此时距离李牧之死,仅仅过去五个月,这个曾经雄踞北方的诸侯国,成为东方六国中第二个被消灭的国家。而战国时代,也即将被千古一帝嬴政所终结。

PS:有一些史学家将赵国灭亡的时间往后延长了七年,这是因为秦国虽然占领邯郸并俘虏了赵王迁,但是赵王迁的哥哥率领着赵氏一族逃到了代郡,自立为王,仍然高举着抗秦的旗号。

结语

对于不太仔细了解历史的人,很容易有这样一种印象,那就是非强汉即盛唐。笔者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王朝最强大的时候,不在强汉,也不在盛唐,而是在战国。以汉唐之强,集全国之力对抗外族尚且吃力。汉匈三百年战争,唐与突厥一百五十年的斗争,外族入侵可以说是自秦以后历代王朝最大的危难,战国前后二百多年,赵国在长平之战后衰落,仍可一举歼灭匈奴十余万骑兵,一战定北疆。而汉武帝以举国之力北伐匈奴,凭借卫青、霍去病两位名将,歼敌于漠北,战绩犹逊于李牧。自春秋时代齐桓公“

尊王攘夷”以来,华夏诸国实力皆强于外族,到战国时优势更为明显,历朝历代中,只有战国时期外族的威胁最小。

论尚武,论血性。春秋战国,重义轻生。此为孔子所言“任金革死而无厌”也,墨家之“死不旋踵”也。中国古代诸多刺客,无不出自春秋战国,专诸、豫让、聂政、荆轲,后世历代王朝,无一出现像荆轲“刺万乘之君”者也。到了封建专制,思想不得统一,血性不得伸张。当我们回首两千多年前的战国,仍可感受到“燕赵多慷概悲歌”的魄力与胆量,仍可感受其宏伟的大气与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