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们最感头痛的,是代领导退还礼品

“学习新风尚”公众号:获取更多资料请关注。


东汉时有个名叫杨震的人,饱读诗书,淡泊名利,广收门徒,教化人生,是属于那种“名士不嫌茅屋小,英雄总是布衣多”的贤达人士。


他原以为会一辈子教书,没想到五十多岁时,皇帝知道了他是个人物,召他入朝为官,而且官还做得不小。文官做到“九卿”之一的太仆、太常,还做过“三公”之一的司徒,武官也做到太尉之职,实在可以说是晚成之大器也!


他在担任荆州刺史时,发现了一个人才。此人叫王密,才华出众,能力超群,于是他向朝廷作了推荐。皇帝倒也相信他的话,任命这个王密当了昌邑县令。


王密当然感激杨震的知遇之恩。所以有一次听说杨震调任东莱太守,要路过昌邑,他一大早就赶到十里长亭去迎接恩师。白天少不了接风洗尘,到了晚上,王密又专程到杨震的住处拜谒,两个人谈得十分投机,不知不觉已到夜深人静之时。


王密看天时已晚,便起身告辞,同时拿出十斤黄金,毕恭毕敬地捧在手上,献给杨震,真心实意地报答“知遇之恩”。


这一下让杨震感到十分惊讶,连忙说:“不妥不妥!过去我是看你有真才实学,所以才推荐你当官的。你对我最好的报答是为国效力,而不是送我个人什么东西。否则,不是违背了我的初衷和对你的器重吗?”


王密坚持说:“这只是我的一点心意,是我们俩私人之间的事情。现在是夜深人静之时,没人知道我给你送礼,还是请恩师收下吧!”


杨震此时变得十分严肃,非常认真地说:“你这话说得不对啊,现在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可以说没人知道呢?难道没有别人在,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吗?我看你还是把这东西收回去吧,免得伤了我们的和气!”


王密在这凛然正气面前感到无地自容,赶快收起黄金仓皇退出了。


杨震后来调任涿郡太守,仍然是廉洁奉公。子孙们日子过得很平常,粗茶淡饭,也没有什么积蓄。有人向他献殷勤,说是可以为他的子孙置办些家业。杨震哈哈一笑,反问道: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家业”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不仅如此,当时皇后的哥哥和皇帝的舅舅,都利用特殊关系拉拢过杨震,因为杨震那时候管干部,想通过他推荐自己的亲信入朝为官,按照今天的话来说,是典型的跑官要官,统统都被杨震拒绝。哪怕自己后来失宠于汉安帝,他也无怨无悔,把一身正气留给了后人。后人为他建了个“四知堂”,取“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意,宣扬他的高尚品格。


时至今日,一般说来,我们所看到的为官者,哪怕是后来堕落成腐败分子的人,一开始对糖衣炮弹的袭击也是警惕的,但是,抵御糖衣炮弹的袭击,不是靠一时一事就能功德圆满的。常言道,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如果某人在打盹时不幸被“糖弹”打中,而打中后还居然感觉良好,那么他就会第二次、第三次被打中,以至于后来会像王密所想象的那样,专门选择“糖弹”来消费。


我们观察此类人,往往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一是以个人为核心,以亲信为“半径”,画一个同心圆,形成自己的“紧密层”。在这个圈子里,领导和部下之间是利害关系,领导保护亲信的利益,亲信维护领导的权威。彼此心安理得,亲密无间。


二是“寡人有疾”,人皆知之,大家约定俗成,投其所好。上级得了实惠还故作叹息:“陈规陋习啊!受之有愧,却之不恭,奈何奈何!”


三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为谋取亲情利益不遗余力。“五服”之内的亲友自不必说,就连七大姑、八大姨都是座上客,基本利益都需要确保,而且还会一而再、再而三,没完没了。


四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为人分忧,自己得利。有的人看准了贪官的这个特点,就像进庙堂那样,烧香拜佛,为自己求名求利。而这些为官者确实手眼通天,能办到别人办不到的事情。时间一长,名声大噪,“卖方市场”就此形成。


五是争掌实权,藉权寻租。有的人专挑那些有人权、财权、物权的岗位去争取,

把干部和经费控制得牢牢的,然后把手中的权力用到了极致,甚至发展到索贿的地步。


六是女人贪婪,助纣为虐。这一点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凡腐败分子,身后大多有一个既贪婪又干政的女人,她们把持着男人的权力,甚至越俎代庖,高价寻租,招财进宝,贪得无厌,以致毁了自身、累及他人。


作为老秘,我们当然看得清楚,心知肚明。因此我们自然也可以明白地告诉世人:像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在领导层中毕竟是少数,只不过他们臭名远扬,影响比较大而已。真可谓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带坏了领导干部的名声。


老秘们见到的多数领导者,他们的处世原则和行事方法,与上面所说的情况完全不同,不少人可以说也像杨震那样,有规矩,成方圆,可信可靠。


——一般说来,他们的责任感比较强。他们知道,今天能走上领导岗位,不是因为有什么资历,也不是有什么功劳,他们既没“扛过枪”,又没有“跨过江”,当官只能是为老百姓吃苦办事,而不是为了个人的什么其他目的。


——他们把名声看得比较重。他们常说,工作做得好不好,是能力和水平问题。官声好不好,完全是品质问题。廉洁奉公,只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条件,是不在话下的事。做到了,不值得宣扬;做不到,那是一种耻辱。


——他们把名利看得比较淡。他们原本没有什么名,也没有多少利,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工作上,只想竭尽绵薄报效桑梓。至于物质生活,他们常把自己与老百姓比,把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因此不仅是满意的,而且是满足的。他们怕的倒不是名利少了,而是怕工作没做好被人看做无能。


——他们把人情关系摆得比较正。他们把握的原则是:办事不认亲,认亲不办事,并且广而告之,让亲朋理解,让群众监督。因此他们虽然常闻“亲戚不如外人声”,声声入耳;但仍然坚持“只为百姓办实事”,事事关心。久而久之,虽然他们在亲情方面总有微词,但多数人最终是理解的、支持的。当然,也有忌恨的、泄私愤的和告黑状的,他们也只能在苦笑之余,坦然以对。


——他们对家属、子女要求比较严。凡是上级要求做到的,他们认真照办,并且常在民主生活会上对照检查。凡是规定不许做的,他们要求家属子女一定不做。当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倾向和动态,不可能不在家庭产生反应,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矛盾,但是他们总能在原则范围内加以解决,不违规,不逾矩。我们这些当秘书的,也常被告诫,更不敢恃权弄权,否则便有“下课”的危险。


——他们对旁门左道抵制比较坚决。大凡在一线工作的领导,身前身后总是围满了人,办公室里电话不断,登门求见的人也络绎不绝。老秘们仔细地排一排,来人真正谈工作的不少,但是拿着工作当做幌子的也不少。我们冷眼旁观,来频繁接近领导的,不少是请客送礼、跑官要官、拉拢感情、替人说项、包揽诉讼、承包工程、播弄是非、安插私人,甚至还有招摇撞骗的,等等。所幸的是,我们的多数领导者洞若观火。对这些心术不正、搞邪门歪道的人,他们不讲情面,采取种种方法加以抵制。


我们这些老秘,在领导身边工作时间长了,也长了不少见识,学到了一些方法。领导同志也不是千手观音,也有忙不过来的时候,所以也将有些事情交给我们这些助手去做,而我们这些老秘也往往做得不错。


比如,对那些我们看准了是来跑官要官的人,为了减轻领导同志的负担,我们往往用十分热情的态度,对他们笑脸相迎,又是泡茶,又是敬烟,将其留在秘书的办公室里磨蹭。告诉他领导不在,有什么事由我们转达,一定原原本本向领导汇报,决不贪污只言片语。来跑官要官的人往往心里发虚,对旁人是绝对不能开口的,所以只得打着哈哈走人。此其一。


其二,有时候上级领导的秘书打电话找到我们领导,说是介绍某某人来办某某事,希望关照。实际上是扛着上级领导的牌子,替私人说事。碰到这种情况,领导往往让我们约见当事人,把来龙去脉搞清楚,然后也由我们出面,很客气地和上级领导的秘书沟通,特别是把当事人的真实目的说清楚,然后再向他请教怎么办。一般说来,当事人的要求都是违反原则的,否则也不会兜这么大的圈子。上级领导的秘书知道后,当然会收回自己的意见,并且对自己的唐突表示歉意。


其三,几乎每年都有一些同志想进领导机关工作,而且都是通过一定的关系介绍过来的。领导给我们定了一个原则,不论是谁出面介绍,不论官大官小、有权无权,对想来的人都热情欢迎。但录用谁、不录用谁,必须经过统一考试,一视同仁。这种公开透明的办法避免了一些是非,既有人情味,又让人情交易在这里止步。


其四,领导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内,有些事情想回避也回避不了,亲戚朋友的事,你不找他,他要找你。有位领导的亲戚在单位与人闹矛盾,竟打着领导同志的牌子吓唬别人、保护自己。领导知道后,派秘书出面澄清,并对这位亲戚进行规劝,打消了他“有恃无恐”的念头。


其五,老秘们最感头痛的,是代领导退还礼品。送礼的人,既有干部,也有老百姓。送的礼品五花八门。送礼的方法也叫人防不胜防。我们多次在办公室听到领导规劝前来送礼的人。有时说:“提拔你是因为你表现突出,由组织上集体决定的,你不用感谢我个人。”有时说:“你把工作做好了,上下都光彩,这就是对我最好的支持。工作做不好,其他都没用。”有时更加严肃:“你对我一点也不了解,我不喜欢这样拉拉扯扯,我要是像这样收礼,一年要收多少?”有时领导还不得不吓唬送礼的人:“你不拿走,明天我就让秘书送到你们单位去。”


如此这般,领导烦不胜烦,不得不把退礼的任务交给我们这些老秘来完成。领导还会交代:“礼物一定要退,但态度一定要好,也不要当着他们家属的面,得给他们留个面子。”


于是这就苦了我们这些老秘了,我们的级别比较低,也就是个科级、处级而已,

去找那些职务比我们高的人退还礼品,其中的难处可想而知!有的人一听我们说明来意就翻脸,认为我们是瞧不起他。有的赌咒发誓,说只是为了表达个人感情,绝对没有个人目的。有的打着哈哈,和我们称兄道弟,但就是不收回礼品。有的甚至说些难听的话,还威胁我们当秘书的,说如果以后有困难他们也不帮忙,等等。总之,按照时下的说法:“欠债的是大爷,讨债的是孙子。”我们的体会是:“送礼的是大爷,退礼的才是孙子。”为了退礼,我们往往从这个城市跑到那个城市,赔着笑脸,说着好话,忍气吞声,软磨硬泡,花很大的劲才能完成任务。尽管我们做的事是正确的,但别人理解的少、不理解的多,高兴的少、不高兴的多。虽然如此,我们还是按领导的要求办,心地坦然。


其六,有时遇到一些无原则的纠纷,领导就让我们兜下来,装聋作哑,“王顾左右而言他”,不为别人私利所利用。记得有两个相当级别的干部,为经济利益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最后提起诉讼、对簿公堂。为了胜诉,两个人都分别找到领导,希望他能帮助自己打赢官司。

领导就让我们挡在前面,以礼相待,好言相劝,让他们在法律面前去反省自己,解决矛盾。


其七,有时我们当秘书的能接到一些蹊跷的电话,让我们提供领导的信息,或者交办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我们这些老秘警惕性当然很高,向领导报告后,认定是骗子撞上门来。然后领导与我们合作,一方面约对方见面,另一方面通知公安部门,一下将骗子逮个正着。


总之,秘书既是领导的门槛和拐杖,又是领导的传声筒和挡箭牌,还是领导的影子和替身。由于工作需要,秘书扮演着多种角色,为了把事情办好,不得不像变形金刚那样,要什么变什么,变什么像什么。这就不仅要吃苦耐劳,而且要忍辱负重,有时候还要代人受过。但是只要对工作有利,秘书们就都要努力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