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变,朱棣夺得皇位,其实少不了蒙古诸部的帮忙

导言:明成祖朱棣在潜邸时就有雄韬伟略,登上帝位后更是颇有建树,是明朝历史上难得一见的英明帝王。但他本是明太祖第四子,太子、太孙在前,怎么也轮不到这个第四子,于是他乘侄儿建文帝朱允蚊登基之初,假借"清君侧"的祖训,发动"靖难之役",夺得皇位,所以他的正统地位一直饱受质疑。关于朱棣能够夺取皇位,人们普遍认为是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原因, 朱允炆性格温和,缺乏军事布置以及没有良臣辅佐,而往往忽略了蒙古这一重要外部因素。

蒙古大虫死而不僵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支著名的游牧民族,东胡人后裔,其发迹不知要追溯到几何。据史料记载,公元十一世纪,蒙古先民结成了以塔塔尔为首的部落联盟,各部拥有了"塔塔尔"或"駝里"的新称号;公元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蒙古这个新生民族共同体由此诞生;而后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蒙古铁骑横跨欧亚。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蒙古变更六位掌权者,历经三代人的努力,才最终统一中国,建立元朝。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唯二由外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由于高压的民族政策和统治集团内部重重矛盾,元朝命数不过百年就被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所终止。元至正二十八年,元顺帝在朱元璋的攻打下仓皇弃都北逃,元朝正式落下大幕。


蒙古族虽然当时随元顺帝退居塞北,但实力仍不可小觑。蒙古政权疆域辽阔,游牧民族生来就骁勇善战且在辽东地方、陕西与甘肃地方均有可观的军事力量部署,三方互为依靠,所以蒙古宗室重回中原的野望从未停息,这一点从他们的国号大元就可窥见一二。

在上述背景下,蒙古贵族曾多次兴兵南下,却不断失利,尤其是洪武二十一年蒙古军主力的溃败,不但使其丧失了再次入主中原的机会,也激起了蒙古各部的对中央汗国的不满,从而直接导致蒙古政权产生了分裂,北元戦粗部,西部瓦刺部和兀良哈部三分蒙古。

北元蒙古族虽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世代经营北方,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实为明朝政权稳定的最大隐患。

朱元璋的封藩制度以及皇子守边

面对北方虎视眈眈的蒙古军同时,明太祖朱元璋一面继续大力北伐,打击北元蒙古军主力,一面加强北部边防,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施行"皇子守边"。

明朝建立后,为巩固朱氏王朝,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宋元因孤立无援而灭亡的教训,参考周代,汉代设立分封诸王的宗藩制度。立藩王本意是为了拱卫明朝皇权,朱元璋曾言如果朝中没有正直能干的大臣,小人奸佞横行,天子可以秘密下召令藩王勤王,不成为日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重要凭借。

从当时全国的军事形势分析,边防重点是北方的蒙古势力,因此明太祖将其年长的九个王子分封到沿长城内外的险要地区驻守,实行皇子守边。分封的九位藩王均把握战略要塞,互相守望,进退皆宜,形成一道严密的军事防线,极大程度地巩固了北方军防。明代藩王在地方上的权力非常大,可组建军队,是地方军事力量的最高领导者。

北方三藩秦、晋、燕三王势力逐渐强大,秦、晋、燕三王初就藩时,北方尚有元勋宿将经营,蓝玉案爆发后,功臣名将进行了一次大清洗,北方军权至此完全落人三藩手中,其中又以晋、燕二位军事力量最为强盛。《明史》记载朱元璋给予了晋、燕二王全权处理军务的权力。后来在、秦晋二王相继死后,北方燕王一藩独大,而这时的燕王无论在朱氏家族尊序还是明朝实际势力都称得上第一人了。

皇子守边实施后,燕王朱棣成为明朝北方重要的藩王之一,其藩镇实力不断发展壮大,为其后来夺取皇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棣对蒙古的震慑

在朱棣多次和蒙古的作战中,不仅将蒙古击败,而且对蒙古族的生活习惯等也了解地十分清楚

朱棣十一岁获封燕王,二十一岁离京入藩,是明太祖朱元璋众多子嗣中最优秀的一个。洪武二十三年,燕王朱棣首次参加了北征蒙古的军事行动,深入北方,在大雪天气派出探子提前得知敌方部署,出奇制胜,用怀柔与武力兼施的方法降服了乃儿不花一部,收缴其全部的牛马牲畜,捷报传到京师,朱元璋亦十分赞赏,赐朱棣一百万锭。这次出征朱棣初次展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北方的地位大大提高。


朱棣和蒙古军队的不断交锋,在屡立战功、威慑蒙古的同时,也在试图同蒙古各部发展良好关系,这在后面的靖难之役中起了关键的作用。朱棣驻守北防期间,在众多功臣猛将的指导下和不断的实战磨炼下,迅速成长为杰出的军事指挥家,军事威望和政治资本急剧积累。

综上可知,燕王朱棣多次率兵北征蒙古,不仅锻炼和展示了其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指挥才干,使其在北方将领的心中呼声越来越高,而且在朝内外的戦粗军事威望和地位得到了质的飞跃。这种军事地位的提升所带来的政治权利,为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奠定了基础。

蒙古诸部与朱棣靖难之役的胜利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太子朱标去世,所以朱允炆作为皇太孙继位,史称建文帝。朱允炆即帝位后便大力削藩,先后削去五位藩王。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反抗, 发动了靖难之役。

在燕王朱棣夺取皇位最为关键的靖难之役中,蒙古各部的走向也是非常重要的。当时燕王的军队西、南、东三方受敌,如果蒙古这时南下进击燕王,那么朱棣只怕面临性命之忧。但事实上,蒙古三部在这一件事上表现地很一致,可以说是分工明确。

主体部落戦粗和瓦剌帮助内战中的燕王一方骚扰朝廷的东北部,使燕王军队免于腹背受敌;兀良哈部更是直接参战,成为燕军主力,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戦粗和瓦剌的支持对燕 朱棣集中精力应对南方建文帝的主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朝廷在辽东和东北的军队没有对燕王的大后方起到什么实质性的威胁。

那么为何蒙古会帮助朱棣呢?这是因为蒙古在其主力军败亡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内战频繁,几乎与外界断绝联系,无力进行大规模战争,急需修养生息;而野心勃勃的朱棣或许早就料想到会是这个结果,最迟在建文帝削藩时就利用地理优势,与蒙古一族达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协议。而且类似的合作不是第一次,否则朱棣疑心重的人不会安心把大后方交给蒙古。

综上不难得知,蒙古诸部在朱棣靖难之役的胜利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小结

综上所述,在明朝初年朱棣夺取皇位的过程中,蒙古诸部虽并未完全直接参与其中, 但从朱棣受封燕王到燕王一藩势力的增长,从朱棣军事威望的升提升到靖难之役的胜利, 处处都有蒙古诸部的影子。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蒙古成就了燕王朱棣的皇帝梦。因此,明初蒙古对朱棣夺取皇位的成功具有重大的影响。


吴啥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张廷玉《明史》

谈迁 《国榷》

《明太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