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中国收复了2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最后却穿着睡衣被杀

“依稀昔梦小娉婷,消受词人供养瓶。顽艳一痕难再惹,余花谁与问飘零。”谁能想到写出这样情感细腻、惆怅孤寂的诗句的人,居然是一位为中国收复了200万平方公里领土的一位将士。他在如今鲜为人知,但是在当时却与北洋老将并称为“两徐”,甚至在当时被人称为“北洋怪杰”;

他在如今鲜为人知,却可以让孙中山发出“徐君此来,慰我多年渴望”的感慨;他在如今鲜为人知,却是被当时的人称之为“卫国护边的民族英雄。”他有时是阴险狡猾的政客,有时又是满腹经纶的诗人。盖棺定论这个成语对于他的人生来说,只能转变为盖棺难定。他就是民国年间的北洋军阀、政客——徐树铮。

一、早年经历

1880年11月11日,徐树铮出生在清朝江苏省徐州府萧县的一个村子里。当时,他的父亲已有四十七岁了,而他的母亲也已有四十五岁,所以,徐树铮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老来得子,所以他们对这个小儿子格外宠爱。

徐树铮的父亲是一位私塾先生,外祖是一位看相先生。所以,徐树铮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乡村知识分子的家庭,自小便接受了儒学的熏陶,这也是对他后来长大成人后的诗词创作有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因为受着家庭环境的影响,徐树铮从小聪明伶俐,乡里都称他为“七岁能诗的神童”,乡里人都及其喜欢他,认为他长大后必有出息,徐树铮的父母也引他为傲。

但是,徐树铮在1879年参加了乡试,不幸落榜。这时候,清朝参加甲午中日战争落败,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义愤填膺,怒国之不争,哀国之不幸。徐树铮也逐渐认识到国家的危难并不能通过笔杆来彻底解决,于是他也决心与众多知识分子一般,弃笔从戎。

但是他向父母表示他的意向之后,他们却坚决反对。徐家世代从文,父母接受不了徐树铮从军的风险,并且,他们认为徐树铮只是年轻气盛,一时兴起罢了。

但是徐树铮并没有因为父母的反对便就此放弃,而是暗自思究兵谋,等待时机。

1900年,战争爆发,清政府大量征召士兵,徐树铮认为千钧一发,便在此时。于是他背着父母偷偷离去,却不曾想在途中被父亲追到,将他带回了家。并且为了打破他从军的念头,还给徐树铮寻了门亲事,新娘也是出身乡村老师家庭的夏宣。但是,与他父母不同的是,夏宣非常支持徐树铮弃笔投戎,为此她还为他筹集资金,让他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于是,1901年,徐树铮离开家中,但是从军之旅并非如他设想般顺利。他欲投奔袁世凯,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并未成功。但是就在他流浪与济南城时,他遇到了他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人——段祺瑞。两人一见如故,互诉衷肠。就此,徐树铮成为了段祺瑞二十多年的左膀右臂,更是被当时的人戏称为段祺瑞的“小扇子军师”。

二、收复外蒙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外蒙的王公欲喇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于是准备撤销自治,回归中国。但是却没有具体实施,原因就是喇叭不愿意失去自己的利益,于是便又犹豫着企图维持自治。

1919年10月23日,徐树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北京出发,耗尽了29日才到达外蒙首府库伦。徐树铮认为这事必须速战速决。于是就以一种强硬的态度跑到外蒙总理的府邸,并且告诉他,“我此次前来外蒙,收复外蒙是志在必得。”总之一句话:要么无条件撤治,不然就算账。

外蒙总理被徐树铮强硬的态度吓住了,第二天就召开大会,告诉王公与喇叭,徐树铮的厉害之处。并且拟出了哀求撤治的条文交给了徐树铮。于是徐树铮马上快马加鞭将呈文送至北京。至此,外蒙全境重新由中国直接管辖。

所以,外蒙的收复,徐树铮功不可没。并且,收复外蒙也成为了徐树铮一生中最伟大、最光荣的事迹。

三、遭遇暗杀

但是好景不长,亦或是天妒英才。1920年,张作霖等人的弹劾徐树铮“祸国殃民”、“把持政柄”等六条罪名,段祺瑞与徐树铮极其愤怒,对直系军阀宣战。但是不幸的是,二人战败。于是北洋段祺瑞下台,而徐树铮也被定为“十大祸首之一”,遭到了通缉。徐树铮面对国内混乱的局势,没有办法,国内已经没有了他的容身之所,徐树铮只能逃到了海外。直至1924年,段祺瑞才重新上台获得解放,而徐树铮也停止了躲躲藏藏的生活,重登政局。

徐树铮因为雷厉风行的性格得罪过不少人,许多人都怀恨在心。冯玉祥就是其中一人,原因是徐树铮之前曾经枪杀了冯玉祥的恩师陆建章,而陆建章对冯玉祥恩重如山。1925年,徐树铮考察欧美日回国之后,在火车上被冯玉祥的下属鹿钟麟发现,于是上报给了冯玉祥。于是,冯玉祥指挥冯国民军第五师师长张之江潜入火车。12月39日凌晨2时,穿着睡衣,正在睡梦中的徐树铮被其枪毙,徐树铮的生命在他45岁这年被终结。

徐树铮这短暂的一生有过辉煌,有过颠沛,也曾经历过平淡。他所经历的都是他选择的,他所做的都是他的心之所向。他所认定的事情,他一定会去坚持,哪怕被万人阻拦,哪怕是错的。他就是这么一个人:爱国,却极其狂妄;才智过人,却刚愎自用;文武兼备,却目中无人。

被人暗杀暗似偶然,实则必然。徐树铮性格的缺陷就是造成他遭人暗杀的最重要的原因。但是,

谁也不知道他是不是死去的时候都含着微笑,谁也不知道这会不会是他最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