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關節痛?” 對於 “ 骨刺 ” 您真的瞭解嗎?

總聽身邊的老人說:“我腿疼,骨刺好多年了!沒啥辦法!”真是這樣的嗎?骨刺到底是咋回事?

​​​​本篇文章我會為您仔細講講骨刺到底怎麼來的,該如何治療和預防!


骨刺,即骨質增生,骨的退行性病變,也是關節炎的早期表現之一。骨刺雖然不是什麼嚴重的疾病,但是痛起來真要命,長期受其折磨,會大大影響生活質量,因此一定要引起重視。尤其是人體內結構最複雜的關節——膝關節!早期的膝關節磨損主要產生的還只是滑膜炎;其次損傷軟骨;然後是韌帶;損傷之後出現關節間隙變窄的現象;並最終產生骨刺。

“我這麼年輕,不可能得這病!”但是骨科診室裡不少小夥子齜牙咧嘴地說“大夫啊,我這膝蓋咋這麼疼呢!”不要理所當然地以為骨刺只有老年人才會有,現在的年輕人因為劇烈、超負荷運動或工作等因素,會年紀輕輕就出現骨質提早發生退化現象。


鄧亞萍在回顧她的職業生涯時曾說:“由於長時間從事大運動量、高強度的訓練,我的膝關節脂肪墊腫、踝關節幾乎長滿了骨刺,平時只好忍著,實在痛得厲害了就打一針封閉接著練……”


好好的膝關節為什麼會長“刺”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隨著年齡的增長,長期活動不斷磨損,以及骨質不斷流失,這時,人體啟動保護代償機制,骨刺就是這麼一個保護機制的產物。骨刺在悄悄的生長、暗暗地維持機體的骨質平衡。而膝關節作為人體重要的承重關節,當各種原因導致膝關節不穩定時,比如骨關節炎,過度勞累損傷,骨骼就會長出一些贅生物,從而增大受力面積,幫助關節穩定承重。打個比方吧,老房子不穩當了,就要加幾個楔子木樁。其實很多骨刺患者的痛苦不是“骨刺”本身造成的。疼痛、麻木、紅腫、運動障礙等症狀,多是增生的骨質比較大,累及了神經和血管以及骨質增生造成了局部組織無菌性炎症。

那麼關節疼痛的原因具體是什麼呢?


原因一、關節磨損後,關節不穩定造成的疼痛;

原因二、關節軟骨磨損後,失去了軟骨保護的關節下面的骨頭碰撞骨頭,造成的疼痛;

原因三、有時候是不小心碰到了骨刺,骨刺刺激軟組織造成疼痛。但這種看似最合理的原因發生幾率卻十分低。

人們對骨刺的3大誤區


隨著醫學知識的日益普及,人們在迫切瞭解疾病的同時,的確還欠缺專業知識,在此我總結出人們對骨刺的三大誤區:

誤區一、骨刺的形狀,其實並不像它的名字中的“刺”一樣,更多的是光滑的、鱗片狀的,不會“扎”到肉裡;

誤區二、很多人看見自己的X線片時,都會發現下面這個結構:髁間嵴。這個誤導性極強的結構被許多人認為是增生出來的骨刺。其實它只是脛骨的一個正常結構罷了,因為它特別銳利所以叫做“嵴”。

誤區三、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東西掉到地上,蹲下去撿時突然聽到膝蓋傳來“咔噠”一聲,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不是長了骨刺的原因?答案是否定的!不要害怕,這只是關節活動時,關節面之間、軟骨墊與關節面之間、肌腱和關節囊之間等發生摩擦而發出聲音。在大部分人身上,這種聲響並不明顯,而在有些人身上則聽起來比較清楚。特別是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的人,關節間產生的潤滑液少,失去了潤滑劑就更容易聽到彈響了。尤記得剛上大學時軍訓的日子,教官一聲“蹲!”就能聽見隊伍裡“咔噠”聲一片。如果這種彈響沒有明顯的疼痛感是不需要特殊處理的。


有人要問了:“它是怎麼來滴?”


其實骨刺的本質是一種增生性退行性骨關節變性。一般認為與年齡老化、損傷、肥胖超重、內分泌紊亂、骨細胞代謝異常、神經營養障礙、關節局部血循改變等因素有關。一般好發生骨刺的部位就是頸部、腰部、膝關節部位、還有足根部位。其中膝關節的骨質增生,這種情況發病是很緩慢的,開始的時候是膝關節疼痛不嚴重,但是會有持續性的疼痛,氣溫越冷疼痛越厲害,長時間行走不休息,劇烈的運動後都會引起膝關節疼痛僵硬,稍稍的活動後會好轉,但是上、下樓就會很困難,甚至蹲起時都會疼痛,嚴重了關節還會僵硬呢。


又有人要問了:“大夫啊,我不想知道它是怎麼來滴,我想知道它是怎麼沒滴?”


那麼骨刺到底該如何治療呢?既然已經增生出骨質了,所以既不能吃藥“溶”也不能通過按摩、推拿的方法“解”。所以要應用科學的“階梯治療”!

方法一,低強度有氧運動!“低強度”就是在運動的基礎上,保證不再對膝關節產生磨損,比如騎自行車,游泳等方式。萬萬不要以為大量運動可以增強體魄,相反,過度運動會加速膝關節損耗,產生更嚴重的骨刺!但同時要控制好體重:對於有症狀的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如果體重指數超過25,建議該患者減肥,因為超重對膝關節的損耗是無時無刻的。

方法二,藥物治療。但值得注意的是許多藥品生產廠家瞅準了需求,將“消除骨刺!”、“一貼去除骨刺煩惱!”等等作為宣傳標語,被吸引的患者趨之若鶩。這些藥真的能“消除骨刺”嗎?不能!因為骨刺的本質就是骨,如果有藥能消除骨刺,豈不是連骨頭也一起消掉了?對於進一步嚴重的骨關節炎患者則需要消炎藥物,開始時只需要服用對乙酰氨基酚止疼,300~600/次,每天4~6次,每日最大計量4000mg。再嚴重者則需要非甾體抗炎藥了;同時還要注意保護及營養軟骨藥,如:鹽酸氨基葡萄糖和硫痠軟骨素。

方法三,外科治療。最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骨刺,主要集中在膝關節和踝關節。因為負重關節磨損本身就很大,再加上骨刺,會產生明顯的疼痛感。所以在反覆保守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就要採取外科治療。


第一種,關節鏡沖洗,適用於全身大多數部位的骨刺治療,這種方法可以沖洗掉軟骨碎屑、炎症因子、焦磷酸鹽結晶。適用於年齡<65歲,存在先天性脛骨近端內翻畸形,膝關節活動範圍接近正常(可矯正10度的屈曲攣縮),外側間室完好,更適合於體重指數(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小於30的患者。這種方法治標不治本,短期可以消除骨刺,減輕疼痛,但長期來看,仍然可以復發骨刺。


第二種,而對於較重的膝關節骨刺反覆關節鏡效果不佳,可以選擇高位脛骨截骨(HTO)。適用於有先天性骨性內翻畸形、創傷後畸形。在糾正力線的同時,保留了所有的關節內結構。不過年齡過大,骨質疏鬆嚴重的患者不適合應用此種方式。

第三種,單髁置換術(UKA)。適用於關節內畸形,而周圍軟組織韌帶等結構沒有破壞。這種置換理念如今被越來越多的專家認可。因為只置換了1/3的關節面,可以保留交叉韌帶、內測副韌帶、外側副韌帶。術後迴歸自然狀態。也就是說患者術後是靠自身韌帶的引導進行膝關節活動。

第四種,全膝關節置換術(TKA),對於嚴重膝關節骨刺,嚴重影響生活的,這種方式緩解疼痛的效果顯著,可以一次性解決已經發生畸形的膝關節,隨著膝關節生存率越來越高,術後在疼痛、關節功能及活動度等方面均有明顯的改善,極大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以及TKA手術技術的日漸成熟,如今已經成為國際國內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最流行的骨科手術。

所謂上醫治未病,我希望大家能在瞭解骨刺的同時,更瞭解怎麼才能預防骨刺!


防止膝關節炎還是要從日常生活中做起,避免長時間處於同一種姿勢,更不要盲目地反覆屈伸膝關節、揉按髕骨;注意防寒溼,保暖,避免膝關節過度勞累;減少過度的搬運重物等使膝關節屈曲負重的運動,以減少關節軟骨的磨損。但值得注意的是:過久持續休息同樣對膝蓋有害,想象一下膝關節處於持續放鬆狀態,突然的用力會對膝關節造成應力損傷!沒有良好的預防,就只能亡羊補牢!不要等到骨刺影響到我們生活了才找到醫生,那時等待你的可能只有冰冷的手術刀啦!


寫在後面的話:如果您存在上文中的症狀,也不必過度擔心,及時就醫,規範治療以及健康的生活習慣,可以極大地減緩疾病的進展。衷心地祝願您及您的家人身體健康!最後,打字不易,如果您覺得有所受益,歡迎點贊支持我;也歡迎將這篇文章轉發給身邊需要它的人。如果您對頸椎病仍有不解,也可以在下方留言評論,我會為您耐心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