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汉末义士臧洪之父,曾担任扬州刺史平定许生叛乱


临风时适意,不负昔年心。开头提醒大家要注意防护呀。任一时期都能找到忠义之士,与之相对的有庸人也有妄人,后人对他们的喜爱程度显然是有差别的。本篇来聊聊臧zāng旻mín。

臧旻是徐州广陵射阳人,汉末著名义士臧洪就是他的儿子。仔细翻翻《三国志》,汉末三国时期的广陵人士颇多,照例列个名单:徐璆qiú、徐彪、陈琳、臧旻、臧洪、陈矫、徐宣、刘景宗、吴普、吴硕、张纮hóng、秦松、陈端、卫旌jīng、刘颖、袁迪、杨竺、吕岱、王靖、范慎、皇象、华融。其中不乏徐璆、张纮这样的名士。

臧旻在汉桓帝刘志时期就已经出仕,他在担任徐州从事时被司徒府征辟,担任了卢奴县令,卢奴县在冀州境内,而且臧旻在任上治理成绩优异,被冀州举“尤异”,即治行尤异。所以谢承《后汉书》中就认定臧旻有才干适合走仕途,评价他是“良吏”,贤能的官吏。此外,臧旻担任徐州从事期间还上书《上书讼第五种》,替第五种打抱不平。

“旻有幹事才,达於从政,为汉良吏”——谢承《后汉书》


熹平元年(172年),会稽人士许昭发动叛乱,他自称“大将军”,并称其父许生为“越王”,朝廷就任命臧旻为扬州刺史,负责平定此次叛乱。这场战事孙坚也参加了,不过《三国志·孙坚传》中记载的是许昌自称“阳明皇帝”,他的儿子为许韶,这与《后汉书·灵帝纪》、《后汉纪》的记载有些矛盾,其中“昭”字可能是避司马昭的名讳改掉了。

“会稽妖贼许昌起於句章,自称阳明皇帝,与其子韶扇动诸县,众以万数”——《三国志·孙坚传》


许生聚拢了上万人作乱,臧旻带着丹阳太守陈夤yín等人平定这场叛乱足足用了三年,也就是从熹平元年(172年)打到了熹平三年(174年)。在熹平三年冬天,臧旻等人还解决了盗贼苴康一伙,想来彼时扬州作乱的贼寇不止一伙,臧旻剿贼有功,再加上羌胡屡屡寇边,他因此被迁任匈奴中郎将。

“明年冬,扬州刺史臧旻、丹阳太守陈寅,攻盗贼苴康,斩首数千级。”——《后汉书·天文志》

“旻等进兵,连战三年,破平之,获昭父子,斩首数千级。迁旻为使匈奴中郎将”——《后汉书·臧洪传》

熹平六年(177年),由于鲜卑屡犯边境,朝廷派出护乌桓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匈奴中郎将臧旻兵分三路征讨鲜卑,他们所带的粮草不足,不光无功而返,而且损失惨重。案《后汉书·五行志》的记载他们“还者少半”,案《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他们的损失是“死者十七八”。

“育等大败,丧其节传辎重,各将数十骑奔还,死者十七八。三将槛车征下狱,赎为庶人”——《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结果就是夏育、田晏、臧旻三人被下狱问罪,花了钱才赎为庶人。然而案谢承《后汉书》,臧旻因为讨贼有功被任用为议郎,在京师遇到了袁逢。由于臧旻记忆过人,能将西域各国风情一一道来,还能手绘地图,这让袁逢十分欣赏臧旻,后来臧旻历任长水校尉、太原太守,在任上逝世。但是,只有谢承《后汉书》中提及了“太尉袁逢”,从其他史料看袁逢只担任过司空,因而这段记载未必可信。

如有疏漏,还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