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丨父母是天生的催眠師,請給孩子“正面”的催眠




皮格馬利翁效應


美國一位著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

A組和B組,

並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

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

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

他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

幾個月後,

教授對這兩組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

發現A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組的老鼠聰明,

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並找到食物。

於是他得到了啟發,

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


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

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

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

告訴他們的老師說,

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

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

奇蹟又發生了,

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

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這就是心理學上有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

也有譯“畢馬龍效應”、“比馬龍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或“期待效應”,

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

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

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

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

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

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而這種暗示,

正是讓你夢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父母是天生的催眠師


其實我們一生都在不同程度的催眠狀態中度過,

而我們也無意識地接受著各種催眠信息,

而這些信息,

許多是來自我們的父母、親友,我們最信賴的人,

它對我們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

而我們接收的催眠卻有分為:

"正向催眠"和"負向催眠"。

正向催眠

這些信息讓我們相信我是夠好的;

我是可以成功的;

我是被愛的;

我是可以信賴別人的;

這個世界是歡迎我、接受我的;

我是有價值的,人生是有希望的,

生命雖然有困難,

但同時可以不斷學習與進步,

是一段可以被享受的旅程……

負向催眠

這些信息讓我們相信:

我是不夠好的;

我無法成功;

我是不被愛的;

我不重要;

這個世界充滿危險;

我不能信任別人;

生命充滿痛苦;

我無法脫離苦海…...

根據最新研究成果發現,

在0-6歲時,

人的大腦神經通路還未成熟,

有近85%的兒童催眠感受性極高,

4-10歲的兒童最容易接受催眠暗示。

由於催眠的關鍵就在於暗示的感受性,

而且孩子對自己的父母的言語與行為

有很高的接受性。

孩子是最佳的學習者,

他們時刻以敏感於成年人三百倍的身心

觀察、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

因此便為父母們的催眠術發揮威力提供了良好條件。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小女孩被醫生診斷為多動症,

她的母親也深深地相信醫生的診斷

(事實上,

此時母親也無意識地接收了來自醫生的催眠)。

於是只好把她帶到了心理諮詢室,

讓她接受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師做了簡單問詢之後,

讓小女孩獨自呆在諮詢室中,

他帶著女孩的母親走出諮詢室,

出去之前諮詢師沒有把門關緊,

而是留了一道門縫。

半小時後,

諮詢師和母親在敞開的那一道門縫當中看到——

小女孩在跳舞!

"您的女兒是一個天生的舞蹈師呢!"諮詢師說。

後來這個小女孩成為了著名音樂劇《貓》的主角,

並出演了《歌劇魅影》。

她成為了百老匯的一顆閃耀的巨星,

她是吉利安·林恩。

我們只需想象一下,

如果當年母親沒有看到女兒跳舞的身影,

也許她深深植入的信念就是:

我的女兒是多動症,我的女兒是有問題的。

在這種信念的驅動下,

她傳遞給女兒的也必然是負向的催眠,

不斷地處於問題狀態,

那麼那顆百老匯的閃耀巨星就不復存在了。

每一個孩子在出生的時候就擁有所有的天賦,

只是某些孩子,

擁有非常好的環境讓他的天賦得以發揮,

這樣的孩子,

也許就是我們稱之為的天才。

事實上,

每個孩子都有語言天賦、音樂天賦、運動天賦,

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為未來的運動員、畫家、藝術家,

關鍵在於,

父母給予孩子的是正向的催眠還是負向的催眠?